福建 林小静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提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后,应该达成五个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学习的方向引领和目标追求,也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应当把核心素养与历史课程有机融合,争取在历史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上有较大的发展。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在中国史中有重要的地位,其知识点繁多,内容庞杂,不易把握,但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本文以之为例,试谈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高三复习有机融合,探索有效备考的方法。

一、立足时空观念,清晰把握历史进程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件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形成准确的理解。尽管在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并不是第一位,但时空是感知历史的最直接要素,从认知角度看,学生更愿意接受在一定的时空观念下对历史进行思考。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时空观念入手,梳理基础知识。

(一)建立时间观念

对历史的阶段划分或对史事的时间定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时序感,进而对史事做出合理解释,如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十年历程进行分期,如图1:

图1

时间轴可以帮助学生高屋建瓴地学习,先使学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分期,再对每个历史阶段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如对解放战争时期的阶段划分,如图2 所示:

图2

从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战争的完全胜利,每一年的战略态势和重大事件在图示中一目了然,大大方便了对历史事件的考查和分析。因为学生经过新课的学习,现在处于一轮复习阶段,在划分时段和时间定位上,教师应当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指导学生自行整理。

(二)形成空间观念

历史是发生于某一区域的事件演绎,学习者要关注它在空间中的变化。比如,复习国民大革命时,应透过教材的文字叙述看到大革命涉及的地理位置。北伐战争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甚至到达黄河流域,国民政府所在地也随之迁移,从广州迁到武汉,再到南京。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复习时,可对比这两个时期的根据地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原因(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基本处于两三个省份的交界处,是以山区为中心的农村;抗日根据地建立在日占区,敌人的后方,主要分布于华北地区和江淮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的革命重心从南向北转移,而后又从北向南发展:中国共产党初创和国民革命时期,革命重心在南方;随着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革命重心转移到北方;解放战争中,从三大战役到渡江战役,全国领土大致由北向南先后解放。由此可见,该内容有很多隐性的历史地理知识,教师应在复习中引导学生发现、思考相关问题。

时空观念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应当把握历史现象的相互联系,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比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相互配合的。又如,抗战胜利后,内战的发生与战后美国全球霸权政策有关,二战胜利后,美国企图扶植亲美的中国政府以控制中国,但不敢贸然派兵,于是由蒋介石发动内战,同时,美苏的“冷战”又使苏联不能直接介入中国内战,只能暗中支持中国共产党。

二、坚持唯物史观,深入分析历史

唯物史观是分析和认识历史的正确方法,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唯物史观是一个庞大精深的体系,中学历史学习中,应理解和运用的基本观点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历史事件的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与影响;正确运用阶级分析法;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等。高考试题也在不断渗透唯物史观:

例1.(2019·全国卷Ⅰ·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C)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分析:本题可以根据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革命性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不是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力量,而不是革命对象,故C 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工农群众的政党,实行联合资产阶级的政策不能改变其阶级基础,故B 项错误。A 项与主旨不符,D 项与材料无关,故错误。

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进行深入分析,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例如,运用主要矛盾变化和阶级分析法分析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调整,可先整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如表1:

表1

为什幺会有这样的调整呢?其一,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因为土地革命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主要任务是反封建,所以实行分田政策;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日民族矛盾,主要任务是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因此改分田政策为“双减双交”政策。其二,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实施也是由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利益,谋求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立场决定的。合理的土地政策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该理论还可用于分析国共关系变化、政策调整的原因等。

又如,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理解民国时期中央政权的性质。虽然从1912 年1 月至1949年4 月,中国的国名都是“中华民国”,但期间经历过几个中央政权,这些政权不可一概而论。在复习中,笔者指导学生结合几个政权推行的政策理解其政权性质,整理如表2:

表2

由表2 可见,只有短暂存在三个月的南京临时政府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后两者并非单纯的资产阶级性质,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徒有民国虚名,毫无民国之实,实在是一个假民国。”

三、依托史料实证,客观理性地认识历史

史料实证指的是获取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实证的基本要求包括:知道史料对历史认识的重要性;了解史料的种类(根据载体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等,根据时间分为第一手材料和第二手材料,根据形成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史料真伪的甄别;分析史料,坚持多元史料互证,论从史出。相对于学术研究,教材编写存在观点相对滞后的问题,又因篇幅所限而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因此,高考命题往往带有救偏补弊的思想,例如:

例2.(2015·全国卷Ⅰ·30)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属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B)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分析:依据题干材料,国民政府在日本全面侵华之前,已经着手进行港口要塞和城市与交通线防御工事的建设,可知国民政府已经在筹建抗战设施,实施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展示了国民政府对抗战的努力付出和重要贡献。这个结论是对教材简单化叙述的救偏补弊,学生的学习不应简单地停留在蒋介石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内”上,而应该论从史出。

可见在复习课中,教师要本着史料实证的精神,选取典型的、多元的史料来训练历史思维,修正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简单认识,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精神及收集整合史料,辩证分析,合理得出结论的能力。比如,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是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还是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受到共产国际过多指示的结果?解放战争中,解放军的装备真的是“小米加步枪”还是得到了苏联的暗中援助呢?

通过史料实证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认知,如抗日战争期间沿海工业和大批高校的内迁,保存了持久抗战和未来发展的工业实力和文化教育力量,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和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重视历史解释,挖掘深层内涵

历史解释指的是以史料为依据,对史事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学生需要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理解事件的因果联系,客观地评判历史问题。教材是学生复习最重要的材料,对教材的使用不能简单停留在记忆史实上,而应该深入解读,发现问题,分析历史现象的内在关联。比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权和军队名称的变化问题: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工农红军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全民族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政权改称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军队改称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苏维埃政权与红军的名称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反抗,陕甘宁边区政府属于地区性政权,八路军和新四军均为国民革命军序列,表明中国共产党以抗日大局为重,承认国民政府中央政权的地位。

再如中国政府对日宣战的问题:1941 年12 月7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9 日,国民政府对日宣战。为什幺中国政府迟迟未向日本宣战呢?因为抗战时期中国武器弹药严重依赖进口,而美国推行中立政策,1935 年8 月,美国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通过了《中立法》,法案规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凡以军械、军火或战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均为违法。因此,国民政府不正式宣战,以便采购美国军火,直到美国正式放弃中立政策后,中国才对日宣战。

五、涵养家国情怀,提升精神境界

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乃至对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的关怀。家国情怀是历史教育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价值所在,缺少家国情怀的内涵,历史学科将沦为机械的训练,唯有重视家国情怀,方能使学生的情感变得饱满,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比如,复习五四运动时,应当达成的家国情怀目标主要是:理解五四运动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这是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结果,五四运动反过来推动了新思想在民众中的传播,这种精神激励了后人为国家的独立自强、繁荣昌盛和民主科学而不懈努力。同时,还要看到五四运动中学生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事件带有无视法治的思想,时任北京大学讲师的梁漱溟在《国民公报》上发声:“我愿意学生事件交付法庭处理,愿意检厅提出公诉,审厅去审理判罪,学生去尊判服罪……事实上讲,试问这几年来,哪一件不是借着国民意思四个大字不受法律的制裁,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这就从学生的爱国义愤中触及了法治的深度。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这段历史有很多值得学生汲取民族精神的内容,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特别是抗日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意识,与近代列强历次侵华不同,20 世纪30 年代日本侵华是以灭亡中国为目标的,所以它极大地激发了中华民族集体意识的觉醒,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的抗战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本文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的复习为例,简要阐述了高三一轮复习中五大核心素养的渗透,其他专题的复习亦可如此,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以历史学科知识为依托,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的指导为引领,既达成复习备考的有效性,又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