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堰,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的它山,樟溪的出口处,属于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唐代太和七年(833 年)由县令王元暐创建。

它山堰是中国水利史上首次出现的块石砌筑的重力型拦河滚水坝,全长113.7 米,堰面顶级宽3.2 米,第二级宽4.8米,总高5 米。其砌筑所用石块是长2 至3 米、宽0.5 米至1.4 米、厚0.2 米至0.35 米的条石,堰顶可以溢流。它山堰选址合理,设计科学,具有阻咸、灌溉、泄洪等功能。洪涝灾害时70%水量流入鄞江,30%水量流入樟溪;发生干旱灾害时,70%水量流入樟溪,30%水量流入鄞江。

它山堰是阻咸引淡的渠首工程。断截鄞江,上游樟溪水经此引流,一路入南塘河,经洞桥、横涨、北渡、栎社、石碶、段塘经南城甬水门,注入日、月二湖(日湖已湮没),复经支渠脉络,供城市之需;一路北入小溪港至梅园、蜃蛟。两路水经支脉分流贯通鄞西平原诸港,灌溉七乡农田24 万亩。

它山堰的蓄水、供水作用被皎口水库、周公宅水库所替代,但在阻咸、引流、泄洪功能上仍发挥作用。

1988 年1 月13 日,它山堰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 年10 月14 日,在法国蒙彼利埃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6 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它山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