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董海森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中学)

山东新高考对全国新课改省份具有极强的示范意义,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主观题,丰富多彩的命题材料和情境创设蕴含着思维的穿透力,凸显创新性、开放性、探究性的命题特征。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近两年山东新高考试题在命题方向的有益探索,将为全国新高考的全面铺开提供命题参考。新时代素质教育与以往教育理念最大的不同,在于对创新性的考查。

一、高考评价体系的创新性考查解读

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创新驱动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对创新思维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突出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才选拔模式的变化倒逼人才培养方式的优化,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新时代高考命题和人才培育的重点内容。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创新思维的表现是“运用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组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注重独立性、批判性、发散性的思考。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

创新思维的能力要求: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发现和提出不同看法;②分析问题并进行论证的能力,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事物并进行多源互证;③多维度解读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得出新结论的能力,从新的角度对材料进行发掘,形成新的历史认识。创新的本质是突破,着眼前人想不到之处。

二、山东新高考创新题实施路径例析

(一)情境的真实性

真实情境往往具有复杂性,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对情境信息与问题的关系进行整理、分析、重组、优化,从而高质量地解决问题。下面笔者以2021 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以下简称为山东卷)的第19 题为例,谈一谈真实学术情境的创设思路。

例1.(2021·山东卷·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衰退吗?

有学者认为,1870 —1910 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幺?

材料一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

甲:1873—1913 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乙:1913 年英、美、德电器产品占世界总额的比例

丙:1870—1913 年英、美、法、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

——据[英]B.R.米切尔《世界历史统计》等

材料二

案例:坎布里亚的兴衰

13 —17 世纪,坎布里亚一直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很早就利用水力进行生产。1780 年代以后,坎布里亚使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进行生产的工厂越来越多,19 世纪中期,它的纺织业发展达到鼎盛,由于较少使用蒸汽动力,约自1870 年代起,在内外的激烈竞争下,坎布里亚的纺织业逐渐走向衰弱,到20 世纪初已全面没落。

——[英]约翰·马歇尔《坎布里亚工业化的阶段》

材料三

图1

(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

(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幺?

(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5)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应坚持什幺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该题围绕“研究性主题:英国在衰退吗?”选取数据史料、学者着述案例、历史漫画等多种类型素材来创设真实的学术情境。突出对史料实证素养的考查,内容涉及研究历史问题时对史料的选择,史料选择的适用角度,史料实证的基本原则,长时段、全球视域下史实再认识,史料研究后得出结论的原则,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并进行论证的能力。在真实情境中,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所培育的素养、锻炼的能力才是适应未来生活的核心素养、关键能力。

(二)试题的开放性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以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等级性考试是检验素质教育目标、任务的重要平台。因此考试命题要打破试题的封闭性,重视问题解决的生成性,减少问题解决的预设性。下面笔者以2020 年山东卷的第19 题为例,谈一谈试题的开放性。

例2.(2020·山东卷·19)咖啡馆的历史,既是一部经济史,也是一部社会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652 年,伦敦出现了英国第一家咖啡馆。

17 世纪中后期,咖啡馆在英国扎下了根。在当时伦敦任何一家宾客盈门的咖啡馆里,常见的场景是:各色人等汇集于此,抽烟、读报,谈论商业和贸易,传播小道消息,争论国家大事,评判王室显贵的品行举止。

18 世纪中叶以后,伦敦的咖啡馆出现了新的变化。辉格党人愿意光顾“斯米纳”等咖啡馆,托利党人则经常聚会于“怀特”等咖啡馆,经纪人喜欢聚集于“乔纳森”咖啡馆,法律界人士集中于骑士团圣殿附近的咖啡馆。寻常百姓逐渐成为咖啡馆社交场所的边缘化群体。19 世纪40 年代前后,满足贫穷工人需要的咖啡摊应运而生。

除咖啡外,茶也是英国重要的饮品之一。1606 年前后,茶第一次作为商品进口到欧洲。1658 年9 月23 日,伦敦报纸上第一次出现了茶的广告。不久,茶逐渐走进英国咖啡馆,但直到17 世纪末,饮茶在英国仍然是一个新鲜事物。18 世纪英国的茶叶需求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英国人对茶的热爱超过了其他任何主要的西方国家。在整个18 世纪,咖啡馆都是提供茶饮料的主要场所。

——摘编自[英]马克曼·艾利斯《咖啡馆的文化史》等

(1)编写一幕发生在17 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英国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结合英国咖啡馆的变化,说明咖啡馆的历史是一部“经济史”。

本题以17 世纪伦敦咖啡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为切口,这一时期英国的政治经济领域的大事件主要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制形成、英国的对外殖民扩张、重商主义政策、颁布《航海条例》等,可从其中任选一个进行论述。其次场景是在咖啡馆内,选定符合题意的论题和设计符合场景的人物身份展开对话。试题创设生活情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仿佛回到17 世纪英国历史现场。学生在多个主题中自主选择,对话内容开放,鼓励学生创新性思考,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与众不同的对话场景。

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主要采用能力等级分层赋分制,为学生的多角度思考开辟了广阔空间。

表1 评分标准

每个等级中还要根据学生理解试题信息的程度,对话学科知识含量等进行评分。

(三)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倡导学习不盲从、不轻信,要求学生在分析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并发现问题。问题是思维发展的驱动力,是创新的动力源。下面笔者以2021 年山东卷第16 题为例,谈一谈思维的批判性。

例3.(2021·山东卷·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封:仅据天下之冲,还是奠万世之基?

材料一(976 年,宋太祖西巡洛阳,有意迁都于此,甚或迁都长安,并就此与大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李怀忠曰:“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洛阳),将安取之? 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开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动摇。若遽迁都,臣实未见其便。”

晋王亦曰:“迁都未便。”

宋太祖曰:“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晋王又曰:“在德不在险。”

宋太祖曰:“晋王之言固善,今姑从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材料二

图2 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

图3 黄泛区示意图

——据邓小南等《宋:风雅美学的十个侧面》

分析说明北宋继续以开封为都城的利弊。

本题通过引用《续资治通鉴长编》和邓小南的着作创设学术情境,选取“中国古代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黄泛区示意图”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学生需要筛选情境信息,找出其中蕴含的矛盾,发现新问题。并能够联系所学知识多角度、多层面地认识问题。根据试题材料一历史上五代等政权曾以开封作为都城,得出“有一定的历史基础”;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洛阳、长安经济衰落,北宋开封得到发展;开封地处中原,交通便利,水运发达,有利于南粮北运、巩固统治。观察试题材料二和材料三,学生从当时气候变冷和开封位于黄泛区的地理位置分析北宋都城定于开封,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弊端。考查学生多维度解读历史事物之间联系得出新结论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优化选择

(一)求异

创新思维的实质是求异。求异就是换个角度,换个层次,换种观点,换种方法去考虑和解决问题。如《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 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中,唐末藩镇割据是重点内容。学生在教材学习中了解到,唐末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主要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缴纳税赋,守卫边疆、维护了社会治安,藩镇割据也延续了唐朝的统治,以上两点是唐朝藩镇割据影响的一体两面。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创设求新、求变的环境。

(二)模拟

对学生来说原创且创新是很难的。教师可以训练学生进行模拟创新,模拟历史学家一样思考、研究。笔者课上给学生提供了以下材料和问题。

材料三星堆一、二号坑内出土了数千枚海贝,其原产地主要是印度洋深海水域和南海,是古代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通用货币。三星堆出土的海贝,均从印度和东南亚地区交换而来,它们不仅被古蜀王国的权贵们作为财富的象征,更是作为垄断对外贸易的标志。海贝的发现,表明了古蜀王国的权贵们对于外贸及其手段的独占。

——摘编自段渝《从三星堆文化看古代文明的本质特征》

问题:大部分学者认为,海贝是古代三星堆人与周边地区进行贸易交换得来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这个问题是考古学家在考古发掘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可在已有的知识储备、经验范围内,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论证:三星堆先民通过长江水路与中原、东南沿海贸易,通过西南地区间接与印度半岛、西亚、欧洲贸易。学生的认识更深入了,在思维发展上迈上了一个新台阶,解决了真实情境中的新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创新成果”。

(三)迁移

过去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利于当前问题的解决,称之为正迁移,反之称为负迁移。学习过程中,这两种迁移常常交织在一起。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找到材料与问题之间的逻辑连接点。把已有知识、经验聚合到当前要解决的问题上,针对问题焦点进行分析、说明等理性思维活动。在多维思考中,发展正迁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如复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 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时,教师可提供如下逻辑图及练习题。

图4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大发展与政治大变革的关系

表2 中国古代对“开阡陌”的记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运用唯物史观谈谈对“开阡陌”的认识。(要求: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学生首先需要梳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分析材料找准适合此题的原理,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联系第2 课所学知识进行正向迁移,“开阡陌”是指废除夏、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推广,井田制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开垦的田地增多,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进行政治变革。作为土地制度改革的“开阡陌”是废除井田上的旧疆界,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促进了社会转型,进一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四)质疑

教师要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质疑是创新的动力,疑则启思,疑则生变。在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思维方式学习,而是以一种自主取舍的思维方式投入历史学习。这样学生就不再局限于教材叙述或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为创新的产生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质疑后,教师鼓励学生提出具体解决思路,让其及时把点滴想法记录——整理自徐喜辰《“开阡陌”辨析》下来内化思考轨迹。积累得多了,学生自然能够在自由的独立探索中有所收获。

山东新高考创新题的主要应对策略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公式是“扩散—集中—再扩散—再集中”。所谓扩散就是在顺向、逆向、侧向、多向中进行多级选择,所谓集中就是在多级选择中进行优化,定向为最优的选择。在反复的多级选择优化定向过程中,创新的灵感已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