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

马海波

随着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2017年为新课改的第三年,也是新课改的第一届学生即将毕业的一年,浙江新高考的走向也一直成为全国教育教学的一个焦点。新课改的理念就是要落实学科的核心素养——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幺这些素养是如何呈现在试题中进行考查的呢?回看浙江新高考已经组织了五次考核,分别是2015年10月、2016年4月、2016年10月、2017年4月、2017年10月,不难发现“地理核心素养”已在试题中闪耀着光芒,指引着中学地理教育的“课改”方向。我在这里以2017年4月浙江选考试题为例来体会新高考的新变化,意在为今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所启示。

一、诠释人地观念,促进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是指有关人类及其各种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观念是指对人地关系的认知、理解和判断,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点。人地观念具体反映在看待“地对人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人与地如何协调”等问题所持的见解和观点上。在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时,正确的人地观念是我们必须遵照的基本观点,同时它也为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例1】近年来,我国山西、内蒙古等能源输出地逐步用电力输出代替煤炭输出。沿海输入地鼓励用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完成1,2题。

1.用电力代替煤炭输出会 ( )

①减少我国温室气体排放

②促进输出地经济增长

③增加我国交通运输压力

④增加输出地环境压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输入地鼓励居民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主要目的是 ( )

A.改善大气环境

B.缓解交通拥堵

C.减轻噪声污染

D.减少交通事故

【答案】1.C 2.A

【内涵解读】能够理解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并能够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各种影响。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空间,山西、内蒙古等煤炭资源丰富,为人类的发展提供能源,影响人类的活动——开发能源、使用能源。

能够理解人类活动是如何影响自然环境的,懂得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中必需尊重自然规律。人们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导致当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能源输出造成交通运输压力过大等问题。

能够理解人类对人地关系认识逐渐深化的过程,逐步用电力输出代替煤炭输出、用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在不同的阶段人们认识的不断变化;能够辩证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展电动汽车;懂得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技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人地关系的具体体现如下图所示。

二、拓展空间思维,提升思维含量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学生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就能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例2】2015年2月11日,人类向太空发射了一枚人造天体。该人造天体定位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连线上。下图为该人造天体的空间位置示意图。完成第3题。

3.对该人造天体运行特征及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绕地球运行,能观测地球上的极光现象

B.绕太阳运行,可提前获知太阳风的强度

C.绕地球运行,可以监测到太阳黑子数量变化的周期

D.绕太阳运行,能拍到金星和火星从日面经过的照片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认为,“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能指”与“所指”的结合。所指是概念,能指为音响形象,两者的结合产生意指活动。在社会语言符号系统中,能指与所指的结合具有任意性,但同时也具有社会性,即一个能指与一个所指的关系一旦确定,个人或社会就不能随意对其进行改变。就数量上而言,语言系统中的所指是远远多于能指的,每个语言符号都可以有多种意指。而能指又具有不稳定性,对于同一所指,在不同历史时期或不同环境下,能指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不稳定的能指产生艺术创作。诗歌是由语言符号组成的,且诗歌语言中能指的不稳定产生出诗歌的艺术效果。

【答案】3.B

【内涵解读】地理思维是地理事物分布的空间思维、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关联思维,也是人地相关的综合思维。

描述阐释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通过文字的描述建立空间关系,其关键词为“定位”,让我们要发挥空间想象,建立起空间关系。图像是最重要的地理问题表述形式,是地理思维最活跃的信息材料。图示显示其与地球的距离为150万千米,远超月球与地球的距离(38万千米),该人造天体位于宇宙空间(人造卫星位于高层大气范围内,绕地球公转)。太阳风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人造天体距离太阳比地球更近,可以提前获知太阳风强度。通过不同类型内涵丰富的图像承载试题的立意要求,选用的地理图像多反映了地理事象的时空联系与变化,蕴含着地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对综合思维的考核意图尽显其中。通过空间位置示意图,体现了地球的运行轨迹和方向,体现了地月的位置关系,体现了人造天体与地球的位置关系及距离,空间思维体现特别突出,还体现了对太阳活动的考查,对考生提出了运用图文进行综合思维分析的要求。

三、重视实践能力,追求地理味道

地理实践力(融地理于生活的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在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学生具备地理实践力,就能够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地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践活动是获取地理知识和认知地理规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

【例3】某实验小组做如下实验:在花岗岩表面淋上25℃左右的水,记录其内外温度变化。下图为所测得的岩石内外温度变化曲线图。完成第4题。

4.该实验模拟的地质作用是 ( )

A.风蚀作用 B.水蚀作用

【答案】4.D

【内涵解读】地理实践能力包括:户外考察(自然地理)、社会调查(人文地理)、模拟实验。本题通过实验操作来提升实践能力,同时也需要物理学科知识,可形成学科间的融合,拓展了知识。岩石为热的不良导体,表面升温快降温也快,内部升温慢降温也慢,由于表面和内部的受热过程和幅度的差异,会产生风化作用。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来探求岩石的风化过程,通过动手的操作可以提升动手实践操作能力,更加真实的感悟风化作用,观察岩石的变化,通过实践来检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消化和吸收。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区别几个相近概念,加深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探索求真。重视与生活接轨,提升试题正能量的引导。地理来源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实践活动,本题就是很好的体现,教给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观察世界,并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地理学科的独特的实践价值。

四、强化区域认知,理解区域差异

课标修订过程中对“区域认知”做过界定,“指人们运用区域的观点(或视角)和方法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区域认知”一词,应包含“用区域的方式认识”和“对区域本身的认识”两个方面的涵义。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例4】下图为我国2015年软件业收入前十位省(市)统计图。完成5,6题。

5.2015年下列省份软件业收入增长额最大的是 ( )

A.陕西 B.浙江

C.辽宁 D.广东

6.图中可以反映出 ( )

A.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部

B.软件产业在长三角地区集聚明显

C.东北地区软件产业增速快于西部

D.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高于东部

【答案】5.D 6.B

【内涵解读】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以区域为载体的空间认知、成因诠释、区域特征分析与差异比较、人地关系评价是地理学科基本的认知方法与思维方式。因此,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是高考地理学科测试的重要内容。例如本题通过对我国2015年软件业收入前十位省(市)的差异的分析,了解我国不同省区的软件业的增长额、增长率,来体现不同区域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突出空间分析与区域发展,引导考生在“知地识象、析因究理”中认识区域特征与差异、探究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的区域开发观念。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在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显着的区域发展差异。我国不同地区的差异可以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教育、科技、文化、对外开放程度)、经济因素(发展基础、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状况)等来分析。从而在区域的协调发展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区域分析能力,才能够更好地为区域发展服务。

新高考的教学已经由三维目标的落实凝聚为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新高考的考核已经由四项基本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考查转变为突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