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于勇春

让每一个细节都成为引爆未来的引线— 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第八教工幼儿园园本课程建设掠影

文 | 于勇春

加强课程建设是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建设和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不仅是形成办园特色的需要,更是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正是基于对幼儿园课程建设意义的认识,早在2000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第八教工幼儿园就在杜威“儿童中心论”的一系列理论指导下,确立了以“做中学”理念为核心的园本课程。该园本课程分别为小、中、大班量身定作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实施计划、教育活动实施文本以及“做中学”课程评价体系,不仅让教师的教育活动更加有章可循,也促进了园本课程的规范化和体系化。随着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化,课程实施的规范、特色课程的建设、课程实施渠道的拓展成了近几年我园课程研究的新问题。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以完善制度建设为核心促课程规范实施,以科学活动区研究为切入点彰显课程特色,以游戏和一日活动为依托拓宽课程实施渠道”的“做中学”课程建设新思路,以实现幼儿园课程内涵的新发展,不断提高办园质量。

完善制度建设,促课程规范实施

园长引领,“双层互动” 在课程建设中,园长作为课程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始终遵循人人都是课程建设者的管理理念,构建了“双层互动”的课程建设管理制度。所谓“双层互动”,即将课程管理分为课程管理层和课程实施层两个层面,并在两个层面之间建立有效连接,为课程实施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改革建议。由园长、业务主任、大教研组长组成课程管理层,整体把控课程建设方向,负责课程规划与实施管理;由级部组长和各班教师组成课程实践层,具体负责课程实践与评价反馈。在此过程中,级部组长负责及时整理汇总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形成调整建议,大教研组长对调整内容进行可行性分析,业务主任负责调整内容的审核,自下而上形成课程调整建议,为课程的修订提供依据。这种课程构建过程中的双层互动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上传下达被动执行的管理模式,形成了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及时调整的课程建设动态化管理。

各尽其能,以人为本 近几年,我园年轻教师逐渐增多,虽然为幼儿园的课改注入了活力,但由于经验不足,新教师对课程解读与实施能力亟待提高。结合教师的专业发展特点,幼儿园制定了“学科研究制度”,成立由市、区名师为引领的“课程专研”小组,引导青年教师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参与不同领域的课程研究。如语言组重点开展“看图讲述活动的趣味化研究”,音乐组围绕“歌唱活动中良好的师幼互动”进行研究。围绕研究主题,各学科研究小组通过“四个一”活动—每主题在名师引领下集备一次教育活动、每周听一次青年教师专研课、每月开展一次领域专题学习、每月撰写一篇课程实施感悟,提高青年教师对课程理解与把控能力,保障了课程实施效果。此外,幼儿园以优质课、公开课的选拔为契机,成立了“4+X”课程研磨中心组,4代表研磨组的固定成员由园长、业务主任、大教研组长、教研骨干组成,X为开课教师。中心组集体研究教学设计,深研教材,精选方案,达到课程设计的最优化。集智呈现后的课程方案会被及时收录到园本课程中,进一步优化了园本课程。

鼓励创新,激发热情 随着课程实施的深入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教师课程建设热情,需要建立一系列激励性制度来激发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建立了特色活动奖励制度,鼓励教师在班级常规课程实施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特色活动。将“实效性、发展性、整合性”作为特色活动评价标准,遴选出优质高效的特色活动及时补充到园本课程中。对特色活动的创编者在绩效考核中给予课程资源开发奖,激发了教师进行课程构建的热情。“不跟陌生人走”“参观消防队”“送给爸爸的礼物”“书香家庭”等20余个特色活动被充实到园本课程里,实现了课程建设的良性循环和优质发展。

以科学活动区研究为切入点,凸显课程特色

实操学习激热情 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主体,自身的专业素养、对科学活动组织的兴趣及组织策略是影响活动区创设的重要因素。为了激发教师们的研究热情,幼儿园带领全体教师开展了DIY实操培训,如酸碱融合形成的“火山爆发”、利用磁铁同极相斥原理制作的袋鼠跳、借助莫比乌斯带制作的“能装人的纸条”等。在培训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下,原本高深的科学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复杂难懂的科学实验变得简单易学。看似简单的实操培训不仅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研究热情。在活动组织中教师们仔细观察幼儿活动,揣摩、讨论如何将活动设计得更趣味化、生活化,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研究兴趣不断浓郁。

问题研究解真惑 课程反思是课程建设的有效手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反思,老师们发现,科学活动区的游戏材料、活动内容趣味化与教师指导策略的有效性制约着课程的实施。于是幼儿园围绕问题,开展了“提高科学活动区趣味化”的专题研讨,并在研讨过程中形成了“三创一拓”新的活动模式。

创新活动玩法—旧物换新颜。塑料瓶与水是科学活动区常见的游戏材料,在传统沉浮、溶解玩法基础上,我们又开发了“龙卷风”“水钟”“抽水泵”“洒水机”等多种游戏玩法,让寻常的活动材料焕发新生命,让幼儿在活动中不断获得压力、惯性、重力等不同科学现象的知识经验,提高了材料的利用率,激发了孩子活动兴趣,避免了材料的一成不变带来的“审美疲劳”。

创新活动要求—丰富探究内容。如,有趣的纸主题活动主要是让幼儿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感知不同材质纸的吸水性和承重能力,但经过一段时间活动后幼儿兴趣就会减淡。这时,我们提出了新的活动要求:将其中一面涂上颜色,然后把其中一端翻一个身,粘贴到一起,看看会有什幺新变化?纸带再转一个身会怎样?幼儿在反复的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一个的神奇现象:这个神奇的纸带表面,会一直走下去,永远不会停下来。莫比乌斯现象有趣地呈现在了幼儿的眼前,孩子们沉浸在“扭转”带来的新奇中。

创新组织手段—助课程实施走向常态。我们将每周一固定为班级科学活动推介时间,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带领幼儿开展一次科学实验或科学小制作活动,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发现科学奥秘,激发探究兴趣。同时,每月开展一次教研专题交流活动,交流本班科学活动开展情况、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班级灵活运用替代材料进行游戏活动的情况、活动中趣味化的教学手段应用等内容,使科学活动研究充分与幼儿园特色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进一步凸显幼儿园“做中学”课程特色。

拓展活动材料—激发游戏兴趣。生活中的诸多食材为幼儿带来丰富味觉体验的同时,也为幼儿的探究体验提供了可能。如,我们在“淀粉在哪里”活动中,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水果、碘酒、蔬菜,引导幼儿将碘酒滴入不同食材中,孩子们发现有的食材颜色变成了蓝紫色,有的没有,碘酒遇淀粉变色的科学现象令孩子们兴奋不已。而不经意间滴到白纸上的碘酒让白纸也变成了蓝紫色,让孩子们的探究兴趣达到高潮。

以游戏和一日活动活动为依托,拓宽课程实施渠道

随着研究的深入,如何让“做中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延伸、渗透,成为我们思考的新问题。杜威“做中学”理念中的“做”至少包括艺术创作、手工活动和科学探究三方面,强调幼儿的本能和兴趣。本着“一日活动皆课程”原则,我们以美工区、表演区和一日活动为抓手进行新的尝试与摸索。

在表演区中创造条件主动“做” 音乐活动“龟兔赛跑”,引发了幼儿对歌曲的表演兴趣,以往我们会提供头饰和音乐引导幼儿对歌曲进行表演再现。为使幼儿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经验,我们引导幼儿进行了京剧剧目欣赏,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服装服饰、语气表情深深吸引着幼儿。表演区中的京剧脸谱、水袖头饰为幼儿的二次创作提供了条件;表演过程中的互相装扮、角色分工让幼儿学会了与同伴沟通合作;用“图谱”记忆歌词、用“图标”辨别方位,为孩子的学习扫清障碍。这些策略渐渐地转化成了孩子们自己的学习策略,使他们意识到好办法可以让学习这样简单,实现了艺术创作中的“做中学”。

在活动区中提供机会大胆“做” 在活动区指导中我们秉承“二只要”:只要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只要孩子能自己想的,就让他自己想。鼓励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一日活动中支持鼓励放手“做” 幼儿园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一个合格的人首先要会自我服务,一日活动中的诸多环节为自我服务培养提供了条件。在活动中,教师充分放手,如: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起床穿衣环节中,教师借助儿歌鼓励幼儿自己穿衣,感受穿衣的乐趣,激发自我服务的愿望等等。一日活动的点点滴滴成了“做中学”课程落实的契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程建设的道路是艰辛的,同时也充满了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我们将继续求索,让动手成为习惯,让课程服务幼儿生活!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第八教工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