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减负”再次成为教育话题里的热词,有代表委员提出了“小学试行半天文化课半天实践课制度来推动素质教育”“正视‘减负’误区”等建议。“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最终被写进了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减负到底是减什幺

学习要不要有负担?需要什幺样的负担?什幺负担是过重的?谈“减负”,首先就要弄清楚“减什幺负”的问题。

纵观我国60多年的“减负史”,减负的重点从最初的时间负担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学、考试负担,再到二十一世纪的作业负担。当前比较普遍的减法是“量化”减负,即减少学生的作业量和在校时间。可事实上,学业负担是难以量化的,因为它不仅仅来自学校,还来自家庭和周围的社会环境。从根本上来讲,学生的学业负担更是一种心理负担。

“减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作为教育工作者,单从教育内部来看,我认为减负既要减轻中小学生客观负荷层面的课业负担,也要重视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减负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其核心关键是教师。现有的不少研究已表明,教师、学生、环境和课程是影响教育活动的四个要素,而教师专业知识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我的建议是:倡导因材施教,全面提升教师驾驭知识、研究学生、有效教学的能力,呼唤更有智慧的教学。

怎样才算“更有智慧的教学”

20世纪的工业革命带来了规模化的生产,也影响了当代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流水线”的教育。教师们在教学中往往注重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把握,在乎学生对于知识是否掌握,是否熟练,却往往忽视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和认知过程的研究。课后,又倾向于给学生布置大量机械训练的作业,比如抄写生字和题海战术。但是,统一的作业缺乏针对性,未必能实现知识的有效巩固与强化,更可怕的是,盲目的重复训练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无法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很容易成为学生的负担,作业时间碾压了学生的课余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少之又少。

另一方面,教师们疲于奔命地应对着这样和那样的教学改革任务,从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到新课标、新教材的掌握,从学科核心素养到综合素质评价,老师们走过了一段艰难的历程。却在“长途跋涉”的困境中忽略了课程转型与教学变革的关键——从学生适应课程变成课程适应学生。

教师的根本角色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教师在将学术形态的学科知识转化为教学形态的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否愿意学习,是否找到适合自身的有效学习途径和方法。

关于学生的知识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的重要构成要素。早在1986年,美国舒尔曼教授就提出了PCK的概念,即“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教育学知识融合为这样一种理解:如何将特定的主题或问题进行组织与重新表征,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与不同的兴趣需要。”教师应在了解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策略、年龄和发展程度、态度、动机以及他们对所学学科拥有的前概念的基础上,来为学生设计学习经历。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和学习活动、准备资源和学习工具,让学生在一步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有更多机会表达、动手以及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更有智慧的教学”关注对学习者的研究,关注教育对“人”本身的价值,着力培养有助于学生终生发展的学习能力。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空前地把人类的智慧多维度地连接起来,“工业4.0”正在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在网络无界、计算无界、应用无界的万里“云空”中,新的生机出现了,为古老的教育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智慧教育”被倒逼出来!技术虽不会替代教师,但技术会替代不会使用技术的教师。无处不在的智能终端,倒逼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依据学生个人特质的知识提供者及辅助者的角色,倒逼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改变。如何精准教学,用更科学高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同时保持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做有温度、有担当的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呼唤“更有智慧的教学”

教育工作要尊重教育规律,而尊重教育规律在很大意义上就要尊重人脑的发育发展规律,教育实质上就是在塑造学生的脑。正确地认识脑发展的规律,才能知道如何正确地因材施教。脑科学研究成果能够为改进和完善教育方式和教育体制提供有力依据。因此,建议加强国家脑计划的实施,推动脑科学与认知科学在教育领域的深度介入和创造性应用,系统引进前沿研究成果,使之及时转化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应用实践,将相关内容作为教师专业教育包括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核心内容。

华东师大作为一所以教育学、心理学见长的研究型大学,一直在探索教育事业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路径,并于2018年3月正式成立了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通过集中全校、全国各界的专业力量,开展针对儿童青少年大脑发育的大规模队列研究,实施中国儿童青少年脑智提升计划,为儿童青少年教育甚至是人的终身发展奠定更加科学的基础,并减少儿童青少年由于各种生理和心理的疾病而造成的学习能力障碍。

我们的教育到今天必须站在社会科学化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前沿交叉点上来思考教育的转型。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业负担的减轻,将得益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路途并线的教育信息化的轨道上,教育信息化亦将促进更个性化的学习,实现新的教育公平。人工智能、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手段赋予教师职业的真正魅力是教育教学的有效诊断与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让更多的教师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诊断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习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动机。从而建立以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情境化、信息化学习环境为支撑的有智慧的教学。

此外,学生学业负担问题是与整个教育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只是减少在校学习时间和课后作业,却并不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不减少学生考试和升学的负担,那幺这只会是一种形式上的减负,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减负。我们的评价制度亟须突破单一的分数追求,我们的高等教育也亟须改变单一的入学方式,关注人全面而多样的发展,在技术支撑下,由教师主导的评价转向多元主体的评价,由记录单一的考试成绩转向采集和计算学习过程中的考试数据、作业数据、交互数据、网络行为、认知投入数据,使评价从经验主义过渡到“数据主义”。再根据这些数据,推送个性化内容,使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精确的理解。在新的整合过程中,技术将会是有温度的、有情感的,而教育目标和实现途径将会是更理性的、可控的。

以上只是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一个方向的策略。当然,我们不能将学生的学业负担问题与教育体制中的其他问题割裂开来,也不能仅仅关注教育的变量,还要联系社会的方方面面因素来综合考量。解决学业负担的问题应该用结构化、整体性的思维,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标本兼治,寻求多元化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