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兰

科学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有利于培养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形成科学发展和认识进化的精神氛围,有利于战胜伪科学和封建迷信,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笔者认为有以下五条路径——

教师榜样示范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重要对象,其创造性教学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拓展或实验改进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例如,深圳市横岗高级中学的邓福涛老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氯气的制备及性质组合探究”时,用注射器替代实验装置中的分液漏斗,并将教材中的几个分解实验进行综合重组,达到氯气制备、检验、尾气处理一体化,体现出较强的创造性。对于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学生很容易从“膜拜”到模仿,进而创造性学习。

渗透史学教育

科学史或化学史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有效载体。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化学史料,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尿素的合成史为例——1828年,德国化学家弗德里希·维勒总结了各种尿素的人工合成方法,并发表论文。尿素的成功制备打破了有机化合物的“生命力”学说,即有机物只能依靠一种生命力在动物或植物体内产生,人工只能合成无机物而不能合成有机物。尿素的成功制备完成了从无到有的创造,同时为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提供了有效范例。运用这一史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包括教学语言艺术、教学非语言艺术、新课导入艺术、教学应变艺术、结课艺术等。提高教学艺术的有效路径,一是着力创设教学情境。情境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开动脑筋,利用多媒体设施和各种资源创造适宜的情境。二是有机融合教学目的和手段。教学艺术的运用是为了产生最佳教学效果,只有目的和手段有机融合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艺术。三是有机融合科学性和审美性。就高中化学而言,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有序排列、规律明晰,体现着严谨的秩序美;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结构、乙烯分子的平面结构、苯分子的六元环结构等充满了对称美;溶解、电离等五大平衡及氧化还原反应等体现了一种“相反相成”的和谐美……化学学习美不胜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化学教材、化学实验以及生活中的美。

营造民主氛围

科学精神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实际上,科学精神在诸多方面与民主社会的精神气质是一致或相通的,是民主社会的精神财富。美国化学家西博格认为:“科学社会和民主社会不仅是相容的,而且科学和自由的合作向我们提供了达到我们大多数人今日追求的那类世界的最大可能性。”可见,民主氛围是科学精神成长的沃土。缺乏民主自由的探讨空间,学生是不可能产生科学精神的。

提供探究时空

尽管有些学校的教学硬件已经“武装到了牙齿”,甚至创建了探究实验室,在硬件上处于绝对优势,但限于教师素养,很多仪器要幺在上公开课时用一用,要幺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高中生往往对新异的仪器充满好奇,他们愿意学习新技术、接受新观点。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已有条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为学生搭建变可能为现实的桥梁。另外,学校和教师要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机会,放手让学生发现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精髓,是人类精神中永不消逝的旋律。诚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光召所指出:唯有科学知识得以普及,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我们的社会才算真正走入了科学时代,科技才能真正推动各个方面的现代化。实践证明,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潜能是可以充分激发出来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核心素养,应成为每一位教师自觉担负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