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绪伟

在推进作业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视导检查、数据统计分析发现,中小学作业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偏弱。作业目标不清晰,作业类型与形式单一,教师普遍缺乏作业设计意识,大部分教师认为作业就是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通过强化训练提高质量,而没有系统研究过作业问题。

二是作业资源不丰富。使用现成资料现象普遍,作业教学各要素之间缺少联系,课下作业随意性强,普遍以“一科一辅”为主要作业内容,或者不加选择地印制练习题,对巩固课堂所学意义不大。

三是作业管理评价不到位。学校作业管理缺位,刷题成为常态,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学科之间缺少协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家长作业管理越位,“搜题”“帮做”大行其道,使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化;家校管理责任错位,教育的专业性与家长的盲目性产生观念冲突,学校作业管理陷入学校积极减负、家长拼命增负的尴尬境地。

为破解这些问题,新泰市教科研中心把教学有效性的焦点指向学生作业,聚焦“全要素”作业教学行动研究,实现作业减负与提质的双赢。

确立“全要素”作业改革理念

“全要素”系统化作业教学整体改革基于学科特性和学生能力需求,从作业类型、设计、命制、布置、批改、管理、评价、改进入手,进行全要素建构,并延伸到学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学生知识性学习和素养提升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提升,提高教师作业教学能力。

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强化训练的工具,更是培养兴趣、训练能力、发展思维、锤炼意志的载体。基于此,要把作业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密切融合,突破知识性作业、课堂作业、家庭作业等基础性范畴,拓宽作业领域,建立多元作业体系,凸显作业育人价值。要做到在关注作业本身的同时,更加突出强化作业目标意识、重视学习过程的引导和迁移,切实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养成习惯、提升素养,帮助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精准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培树学习品质,促进学校完善育人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优化“全要素”作业教学流程

一是实施着眼于质量与育人的作业设计。开展作业设计主题教研,建构“五级”作业设计流程。即以“学校备课组、联盟教研片区、市大学科教研组、市教科研中心四层研讨、四层筛选,学科组一次设计依据、一次教学过程反思”为主体的“四四二”作业教学教研模式,以及包括“研究教材、课标、学生——组织研讨作业筛选—作业分层—专家讨论审核—分层作业”的“五级”流程。

遵循个性差异化原则,依据学生学情,探索基础+弹性、基础+拓展、基础+特色等多种分层作业。其中,基础作业以知识性作业、课堂作业、家庭作业为主框架,紧扣教学进度和学习内容,重在巩固知识;弹性作业注重探究、实践,重在灵活运用,采取“必做+选做”分类设计原则,使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有所提高。如,西张庄中心小学依托美术课程设立“瓷盘画”特色作业,龙池小学设计“跟着节气认识中草药”作业,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

着眼整体,拉长作业设计时空。教科研中心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科教学进度及内容,以学期、月份、周为单位进行长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如,新泰市实验中学结合“大阅读”布置学期阅读作业,提供各年级学期阅读书目,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完成阅读任务,扩大阅读量。

二是建构作业教学基本模式。新泰市建构了“基于课时、单元或章节诊断性评价+分层分类指导+对应训练+达标检测”的作业教学基本模式。在实施过程中,要求落实两个原则。第一是诊断性评价原则,即课堂作业内容以教材为主,以课后练习为难度标准;第二是分层分类指导原则,即当堂检测作业,能够多数掌握的以学生自主评价为主,能够对半掌握的以同伴互助为主,多数掌握不了的以教师讲解为主。

三是优化作业教学补救流程。新泰市实施“共性讲解、二次作业、复习巩固、课后服务精准指导、个性化帮扶”的作业教学“五环节”,并制定了补救流程。即在课堂达标检测中,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课堂集中讲解;教师有针对性地布置课后作业,对批改中发现的作业错误进行分析;讲解新内容之前,对旧内容中容易导致错误的内容进行讲解,或将其穿插在新知识讲解过程中;对于没有达成课程目标的,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把学生留下来专门讲解;经过之前四道补救仍然存在问题的,由教师面批面讲,进行个性化帮扶。

建立全链条作业教学管理机制

一是统筹书面作业总量。首先是校内统筹管理。在校长研究统筹、分管校长监督检查、年级主任总量协调下,学科组长统筹每周学科作业总量,班主任协调平衡每日作业量,家委会配合管理,多管齐下,严控作业总量。其次是实行作业会商制。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年级协调、班主任负责、各科教师会商的工作机制,按年级做好各班级、各学科作业的平衡工作。最后是明确作业总量。依据学科、学段、时段特点,在时间总量、作业总量两个方面整体设计,将其严格限制在国家规定范围内。

二是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县域层面,由教科研中心制定作业教学管理制度,并指导学校完善作业管理细则,明确具体工作要求。学校履行作业管理主体责任,加强作业全过程管理,每学期初对学生作业作出规划,加强年级组、学科组作业统筹协调,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比例结构,建立作业总量审核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探索建立学科、年级、班级、学校、家庭五位一体的作业协同管理机制,构建班级作业总量控制之下的作业管理年级审核制度、学校作业管理公示制度,加强线上作业监管,引导家长做好作业App的使用,确保作业质量。

三是开展作业改进活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有关作业改进的活动,定期举行优秀作业成果展评、学科作业库建设评比等活动,增进学习交流,实现共同提高。

建立全方位评价机制

一是编制“全要素”作业教学评价量表。从作业设计与命制、作业布置与批改、作业教学与管理、作业评价与改进四个方面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评价要素,并进行等级评定。

二是建立作业质量评估机制。各中小学校按时报送期末作业检测和寒暑假作业清单,市教育局组织专家针对作业的总量、作业内容、作业是否具有实践性与探究性以及作业难度情况进行评估,督促学校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三是推行捆绑评价。强化团队协作,进行整体评价,引导所有学科教师围绕作业设计与布置进行协商,确保作业优质、学科平衡、分配合理,破解学科教师“竞相挤占作业时间”的问题。

“全要素”作业教学整体改革也推动了教学生态的系统性改变。首先,作业教学作为一种新课型,有效强化了新授课教授新知的熟练度,解决了复习课巩固旧知的知识缺陷问题,提高了练习课的效率,赋予了讲评课新的内涵,使讲评更有针对性、更精准。其次,“全要素”作业教学资源库丰富了学生的作业选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此外,其促进教育回归育人本源,让学生投身于自然、社会,问题意识逐步提高,核心素养显着提升。

责任编辑:于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