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晶

(江苏省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江苏南京 211100)

“任务驱动”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任务展开活动,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开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的一种实践学习活动。当前,任务驱动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这种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任务理解的偏差造成设计的任务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避免进入任务设计误区,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育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而在教学实施建议中又强调“要重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而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体验式学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更加契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课程,其重点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基本上是以教师讲授、示范,然后要求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这往往存在教师理论讲授时间过长而学生操作时间不足的问题,很多学生因为缺乏“实战”,难以真正掌握学习内容。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则会给学生较为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应用理论知识,使得学生不自觉地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这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而任务驱动教学法则是教师根据建构主义教学原理设计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在此过程中,教师则扮演“导学”“助学”的角色,以此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一)常态教学中任务设计程式化

就目前来看,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但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两极化”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教师在“示范课”或者“公开课”中对任务的设计准备、推进实施、总结提升做得较为细致完整,但是在常态教学中则存在着随意的现象,部分教师要幺仅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要幺直接“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针对学生深入细致的考虑,导致学生的参与度不足、积极性不高,教学效率受到影响。

(二)学生对任务的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居于主体地位,因此他们的表现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多、学习压力大,在日常学习中存在功利化的学习态度,对信息技术这类非高考科目存在不重视的认知。因此在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时,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他们并未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参与任务,这不仅影响了教学效率,也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任务设计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

高中阶段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但是他们在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导致他们在信息技术学习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特别是部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弱。而教师给学生设计的任务较为单一,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导致一些学生觉得任务过于简单缺乏挑战性,而一些学生则感觉任务难度太大,自己难以独立完成,甚至产生放弃的学习心理。

(四)教师角色定位不够清晰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需要教师在科学设计教学方案的基础上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等角色。但是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时,部分教师存在对自身角色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个别教师在课堂上“包办”得太多,影响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或者合作学习;还有部分教师“放”得太多,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明显“缺位”,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有时候甚至出现教学秩序混乱的情况,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对如何恰当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存在理念和操作方法上的误区,导致了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来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因此在应用这一方法时要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情精心进行设计。

(一)明确任务,细化内容

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时,任务的设置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主线,也是开展教学的中心内容。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确定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分析和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三者整合的基础上来明确。从任务的内容来说,它应该包含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着眼于素养培养的目标;从任务的特点来说,要尽量使任务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和可操作性,这样学生更愿意参与,也能够体会到学习这些内容的价值。同时,教师也要注意任务的层次性和结构性,梳理好各个任务之间的关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任务,其一般是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这样学生更容易参与其中。例如,在学习“走进数据分析”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课程标准要求和学业要求确定本节课以“某市共享单车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为任务主题,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本节课所选任务以当前国家倡导的“绿色出行”为背景,学生都有相关生活经历,因此也愿意参与其中。为了便于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整个任务分为三步完成:(1)要求学生阅读整理相关文字以及表格数据资料,在明确项目任务的基础上填写“项目合作分工表”;(2)对资料进行分析,指出该市在共享单车使用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该市二期共享单车应用提供合理化建议;(3)将分析结果以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交上去,并结合评价要求进行自评。这样的任务设计符合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典型应用实例,了解数据采集、分析和可视化表达的基本方法”的要求,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意识都有帮助,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利于学生有效参与任务。

(二)激发兴趣,事半功倍

要想有效地完成任务,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师要深入地研究学情,特别是要针对高中生的功利性思维来设计任务,突出任务内容的趣味性和价值性,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刺激学生主动完成任务的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这样也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苏联着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以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在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时一定要重视把任务与兴趣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必修内容“文本信息加工——Word 图文混排”这部分内容时,针对学生已经掌握了Word 文档基本操作技能的情况,教师可以把本节课学习内容设计为“为好朋友制作新年贺卡”的任务,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好朋友的兴趣爱好大胆地进行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制作精美贺卡的基本方法介绍给学生,这时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创作更有新意和意义会绞尽脑汁利用所学进行创造,其内驱力会被充分地激发出来,教学效果一定会让人满意。

(三)关注差异,分层教学

在实施任务驱动法教学时,要想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要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任务中,但是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存在差异,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起点和接受能力等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不能单一化,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结合学生的真实情况对任务进行分层。任务的层次也要有一定的难易度区别,过于简单容易使学生产生“轻敌”的心理,而太难则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甚至会影响学生的自信心。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给学生预留自主探索的空间,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满足学生差异化需求大有裨益。例如,在学习“计算与问题解决”这一单元的第四部分内容“综合问题的解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根据本节课教学要求帮助学生了解编程思想并以Pygame模块为载体体验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可以这样来分层教学:首先让应用代码创建一个有背景色的窗口,然后通过输入不同的代码使窗口中出现学生个人喜欢的图像以及图像的动画效果,再提升难度使动画一直循环下来,最后给学生安排“挑战自我”的任务,即结合所学设计开发“打地鼠”的游戏。这样的任务设计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其任务内容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促进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四)立足现实,科学可行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在教学中要立足于社会的现实需求。而应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时,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相当于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境。为了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一定要把任务和学生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提升任务的可行性。例如,在学习“图文混排”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给好朋友设计一张电子生日贺卡”的任务,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内容大胆创新。这个任务对学生来说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实用且容易完成,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合作学习,营造氛围

针对学生在信息技术能力上的差异性,为了使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任务中,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模式来弥补学生个体上的不足,让他们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形式。为了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教师一定要合理分组,在充分了解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基础上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能够实现以优带弱,实现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组间同质”能够基本确保小组之间实力相对均衡,为教师开展竞争性学习活动做好准备。同时,教师也要重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具体来说,教师在学生开展任务探究时要赋予学生较大的自主权,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热烈研讨,积极进行探究。此外,教师也要做好对课堂秩序的管理,避免出现课堂教学无序甚至混乱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专注于课堂,心无旁骛地参与其中。

(六)科学导学,有效评价

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时,教师也要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高效推进。教师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1)科学导学。在学生进行任务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既要维护好课堂秩序,还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适时、适度地给予学生指导,努力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2)有效评价。对于学生在任务中的表现,教师要及时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并把其纳入对学生的最终评价依据中,使学生重视个人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结合学情精心设计任务,不断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体验中不断收获和进步,逐步提升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