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平

(甘肃省古浪县古丰教育工作站,甘肃古浪 733100)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版)》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1]。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要结合青少年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加强课程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克服不良行为习惯,自觉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了解基础的法律知识,从而规避可能在生活中产生的问题,让青少年学生懂法、守法、用法,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更好地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但是,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教学资源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要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转变教学理念,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方法,整合学习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从而开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广阔空间,帮助农村初中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在一些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仍然存在应试化的缺点。教师的教学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对学生的实际理解和内化应用重视不够。这种教师单一的依据教材进行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传授使课堂显得乏味,学生也对陌生的教学案例感到疑惑,影响了学生的内化理解,很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教学的质量自然也就受到影响。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学内容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浅层,无法真正领悟到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也就不能发挥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真正作用。

(二)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实践性,它具有多元的价值和内涵,是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课程。对于初中生而言,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理念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阶段和过程,因此教师要把握这个动态教学的过程,形成教学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理念,对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采用塑造性的评价以及多种不同的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法,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成长变化,最终达成课程实施的宗旨。在农村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比较单一,以知识掌握情况和纸笔考试成绩作为评判的标准,轻视过程性评价,忽视了学生过程化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影响对于学生的准确评价,无法真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缺少对于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动力,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三)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

当前,由于受高中升学压力以及学生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内容不够积极。他们潜意识中认为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没有数理化重要,对于其个人的发展起不了很大作用。在这种消极态度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使得他们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往往只会在课堂进行学习并完成课后作业。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感受知识的实用性的机会较少,只会对知识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无法真正领会知识的内涵。在初中这个良好行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学生自身无法对学习抱有正确的认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态度不积极、不正确,就会对课堂的教学造成负面的影响,进而严重降低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家庭教育缺乏合理的引导

在农村地区,很多家长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学习条件而选择外出务工,学生则被送进了乡镇或县城的寄宿制学校,周末只能留守在乡村由爷爷奶奶进行“陪读”。由于缺少了父母的陪伴,而隔代抚养的爷爷奶奶对于孩子的教育很难发挥正确的教育引导作用。爷爷奶奶辈表面上对孩子的要求很严格,但其实很多时候都没有深入去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和在校受教育的情况,没有起到监督和教育的作用。又或是因为自身思想水平的低下,家长无法正确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引导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往往采取放任的态度。而极端情况下还有家长对于孩子采取棍棒教育的的方法。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的培养具有不良的影响。农村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由于受农村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有许多农村初中的学生无法获得家长的正确引导,使得他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和责任感,容易变得叛逆、懒散,轻视法律对其自身行为的制约,在思想上很难形成好的态度和积极的道德观念,从而影响其远大理想信念的树立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由于农村初中的许多学生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比较淡薄,这就给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自身无法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程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就会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提高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分析

(一)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1.利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设高效课堂对于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就要充分运用好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其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教师在课堂上巩固知识点、关注每一个知识点,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增加课堂上多媒体使用的比重,让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融合中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穿插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能够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不同的角度出发调动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参与度。教师可将课本上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换成生动有趣的小视频,这样能够迎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让他们用另一种方式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从而把课本书面的知识变得更加的立体。通过制作精美的课件,借助动画、趣味思考题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农村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具有巨大的帮助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的学生都认为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后上课更加有意思了,那些枯燥的知识也变得没有那幺的难以理解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时俱进的重要表现,其使得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变得更加多样化。

2.开展讨论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在传统的农村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许多教师扮演着课堂的主角。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的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感觉十分乏味,造成课堂学习气氛不浓。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讨论,设置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联系的实际情景,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在亲身体验知识所涉及的问题之后,主动和同学交流汇报他们的发现。这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减少课堂上时间的浪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讨论探索,让他们自主活动和讨论。如果学生遇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应当引导他们及时开展小组内和小组之间的讨论,每个人积极发言,从而迸发出不一样的观点和思路。在讨论中,教师要及时进行引导,保证讨论的正确方向,从而在实践中、讨论中实现学生的思想水平的提升和思维的活跃。在学生的探究和讨论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在合理的讨论之中学会表达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意见,使他们的学习从教师的被动指导转向自主的独立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之中能够实现思想的碰撞,从而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使得课堂氛围不断优化,提升教学效果。

(二)开展综合实践,强化知行合一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于课本知识的讲解,而没有注重知识的延伸和拓展,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将书面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行为。如果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方面存在缺陷,即便在课程的考试中取得了好的成绩,也无法证明学生正在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路上前行。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重视课程的实践性,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借助有益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知识的内涵,增加对于道德与法治相关内容的领悟和理解。例如教师可以在书面作业实现巩固已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切实发挥好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立德树人功能,布置科学、合理、多样、有效的实践活动。比如,鼓励学生进行农村生产劳动,感受辛勤劳动的魅力;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感受教学案例传达的信息;带领学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自行准备知识普及宣传册,利用课上所学,给村民讲解相关的法律知识,从而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对于道德与法治学习的热爱。实践活动能拓宽学生学习维度,使其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为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增加趣味性和多样性。

(三)改革评价方式,实现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版)》指出:道德法治课程评价要围绕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教师应坚持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相结合,借助信息技术探索和优化纸笔测试、学生成长记录袋、日常行为表现记录卡等定性和定量的多种评价方式,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1]。农村初级中学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中,要结合学校实际和课程内容,积极创新评价方式和手段。比如探索开展综合性的评比活动,具体做法是学校团委、政教处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卫生环保、学习习惯、遵纪守法、公共秩序等方面提出要求,进一步细化、归类,制订出具体的星级评级方案。学校根据星级学生评选方案,适时进行评选表彰,以此实现长期德育目标与短期德育目标的有效结合。

(四)加强家校协同,坚持校内校外教育相结合

农村初中学生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带来的冲击无法避免。一是部分家长自身不良行为对子女产生负面影响。个别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有的家长缺乏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身不良嗜好影响子女;一些单亲家庭、隔代抚养等也影响学生健康成长。二是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学生的影响。初中生处于思想的成长期和叛逆期,还缺乏理性判断,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影响较大。随着网络的普及,进入信息化时代,通过网络传播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学校要针对上述问题,切实加大家校协同教育的力度。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活动、召开家长会、家长微信群、学校微信公众号等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和信息推送,对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进行宣传,创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形成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良性发展。

四、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程,它不仅能够对现阶段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影响学生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道路。因此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优化应当作为初中教学的经常性工作。在新时代的召唤之下,教师应当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积累更多有效的教学经验,用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教育学生,提升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水平,将自己奉献在农村教育事业之中,从而帮助农村学生开阔眼界,提升思维,实现更好的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