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

摘要:阳光体育运动和相关理念是在高校学生体质严重下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所以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贯彻该理念,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所以在排球教学方面,相关教师也要对教学模式和内容等方面作出调整和改善,使排球教学质量得以提高,使排球运动成为学生强身健体的运动项目。

关键词:阳光体育理念;高校;排球;教学措施

高校的排球教学现状不是很好,所以阳光体育理念的出现,使高校体育很多方面都进行了改革。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对具体的排球教学方案进行制定。本文主要针对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排球教学进行探讨。

一、高校排球教学现状

主要从四方面入手,对排球教学现状进行表述,其一在教学目标方面,排球作为一种运动项目,对学生的体质和身高等方面都有影响,所以在教学目标制定上要体现因人而异,因人施教特点,目标要有针对性,而不是广泛性[1]。在实际中,教学目标并不能做到针对性,教师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等都与学生身心特点不适合。其二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学内容虽然以学生掌握排球运动技巧为目的,但在教学中也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但在实际中,多数教师将排球运动竞技化,没有使学生在排球运动中体现乐趣,而是以单一的动作技巧练习等内容来消减学生兴趣,如此学生在排球运动中的主动性会丧失,排球也不能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三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往往采取传统的方法,只注重单一的训练教学,教学流程也没有做出改变,学生的兴趣不会长期保持下去,学生在排球运动上也不能做到灵活掌握。其四在教学评价方面,实际中的排球教学评价比较片面,没有从全面看待学生学习排球的具体情况,只是将教学任务完成情况作为评价依据,只看待学生目前的成绩高低,却没有看到学生在运动中的进步程度,所以很多学生在这种片面评价中丧失信心。排球评价体系设置也过于形式化,不公平不客观,使高校排球教学效果低下。

二、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排球教学措施

(一)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阳光体育理念提倡运动不仅要起到强身健体功能,还要起到愉悦学生身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这为排球教学目标制定指引了方向。在排球教学目标中,排球战术和技术的教学效果不是唯一的目标,还要将学生的身心感觉等加入到目标内容中[2]。在教学目标作用下,学生在运动中,不仅掌握竞技精神,还要拥有团结精神以及体育创新精神等。教学目标在教学中,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排球教学阶段不同,教学目标也要不同。合理的教学目标,会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对目标完成的积极配合性。

(二)改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兴趣

阳光体育运动和竞技体育是不一样的,阳光体育理念主要凸显出其娱乐育人精神,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想法,能用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排球教学。可以制定教学体系,该体系要将排球运动和学生兴趣结合起来,不仅仅将排球技术运动放在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注重多方面体育知识的宣传与讲授,重点突出阳光体育理念。在课程安排中,教师要选择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兴趣的课程。教学内容还要注意因人而异,毕竟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排球水平不同,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学生才会在排球水平不断提高中树立信心。

(三)创新教学方法

具有创意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一直保持对排球的学习兴趣,创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效果上可能会更加显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但也要注意使用的时间和频率不要太久。可供选择的新教学方式有推进选择式教学,在教学中,不光注重身体上的运动技巧,还要注重心理素质,体育毕竟还是有一定的竞技性的,学生在对打时,心理素质高低会影响排球表现水平,所以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还要能提高学生的信心。教学课程还要与课后巩固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在反复练习中掌握运动技巧。另外教师可利用上课时间来组织阳光体育排球运动,使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排球运动中来,学生自然会感受到排球运动的乐趣[3]。

(四)做好教学考核工作

排球运动教学考核一定要全面、客观公正。首先建立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要因人而异,考核结果一定与学生实际课堂表现和排球水平相一致。其次建立考核制度,制度要与学生的发展特点相适应。在评价体系中,也要有正确的评价指标,重点关注学生在排球运动学习前后水平提升程度,对于进步比较大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高度评价。此外课堂运动和课外排球运动状况也是教师重点考核对象。

三、结语

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排球教学能否实现科学健康阳光运动,能否改善排球教学现状,能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需要教师对教学的相关方面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杜航宇.阳光体育理念下高校排球教学的新思路[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12):110-111.

[2]崔柏青.我国高校排球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中国市场,2015(44):168+170.

[3]方洁.高校排球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02):68-72.

(作者单位:汉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