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黎海 桂林市逸夫小学 旷晓琴 桂林学院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指示,推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发布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强调“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助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这一举措对全国各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创新创业改革指明了新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专业是新时期较为热门的一个专业,该专业近年来报考人数越来越多,使得就业市场逐渐趋向饱和,很多社体专业大学生开始出现就业困难,加上该专业天然属性特殊,多数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也不足,创业难度大,因此很多高校社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现状均不容乐观。在新时期下,社体专业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但这也恰恰体现出社会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体专业人才的渴求。基于此,作为民办高校,应当坚持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将社体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充分融合,注重社体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一、桂林学院创新创业与社体专业深入融合的重要性

(一)拓展社体专业人才就业创业思路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将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体专业深度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创业思路。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体育运动与健康生活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这就给社体专业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创业商机。所以,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能够引导大学生发现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商机,使学生学会结合社会发展现状及自身专业优势研究出一条新的产业链,创造出更多的社体专业就业岗位、商业卖点等,为今后更多社体专业毕业生顺利就业或尝试创业提供帮助和借鉴,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等问题。

(二)提高大学生应变能力与综合能力

在社体专业中深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学生应变能力、综合能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可以转变社体专业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发展意识,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今后社会发展,克服就业与创业困难,推动社会企业多元化发展,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还可以进一步延伸出更多就业渠道,促进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有效培养社体专业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与思维能力[1]。

(三)推进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发展

在社会体育指导专业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深化社体专业课程中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革新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内容与方式,推进社体专业就业创业指导体系的完善,促使高校专业课程能更好地衔接社会相关行业发展状态及未来趋势。将创新创业与社体专业充分融合,也是培养社体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认准自身价值,找准岗位定位,毕业后更快适应社会生产生活,缓解当前社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四)提高民办高校人才竞争力

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压力远比公办高校大学生大得多,因此民办高校对人才的培训重点应该在技能培训、就业率和创业率上。而通过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社体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及创业率,为该专业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思路,使其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对于提升民办高校社体专业学生的竞争力有积极作用。在较高的就业率和创业率加持下,民办高校的口碑、办学能力也会随之提升,从而能吸引更多学生报考,这对于民办高校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作用。

二、桂林学院创新创业与社体专业深入融合现存问题

(一)与双创教育融合定位不明确

从桂林学院目前融合教育现状来看,学校的融合教育意识不够强烈,社体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定位并不够准确,融合教育比较注重形式模式,而对于融合教育的真实目的、科学实施方法重视度不足,使得教育课程缺乏准确的定位。在社体专业中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也并非只是单纯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或综合素养,而是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专业优势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但碍于当前融合教育定位不清晰,所以该校目前仍缺乏具有个性化、针对性的融合教育策略。

(二)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融入不足

桂林学院虽在社体专业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但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与创业要素衔接不足,尤其是实践教学方面。课程内容比较偏重专业理论知识传递,而缺少可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及能力的实践平台,创业课堂教学主要分为理论课程、创业设计大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缺乏全面性。此外,社体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也忽略了突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特征,课程内容上多为理论讲授、视频观摩、案例分析、名人讲座、小组讨论、演讲、书写商业计划书等,创新实践操作融入不足,不能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均不够理想。

(三)“双师型”教师人才稀缺

“双师型”教师人才的缺乏是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体专业融合不足的最主要原因。桂林学院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大多是各高校之间流动的教师,甚至部分教师是没有创业经历或企业历练经验的,对创新创业和专业教育融合认知也存在一定偏差,且多数没有受过系统的实践培训,因此难以真正做到两个课程的深入融合。学校方面虽然也邀请部分企业专家、创业名人前来学校开展讲座,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思路,但受到人员时间冲突、组织不善等原因影响,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

(四)创新创业实践实训开展不足

从目前整体趋势来看,桂林学院创新创业与社体专业深入融合课程实践项目偏少,对学生创业技能培训开展不足。一方面是学校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创新创业教师人才,只能在理论授课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另一方面是学校建设校内实践训练基地成本较高,财政和场地条件均有限,因此建议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此外,学校的校企合作机制也缺乏完善,学生很少真正接受到企业的实训培训,即便有实践教学也是以老带新形式,多数是为了帮助企业获得利益。此外,学校合作的企业大多是健身企业,实践平台单一,不利于真正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桂林学院创新创业与社体专业深入融合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优势清晰定位双创教育

桂林学院需推进创新创业与社体专业的深入融合发展,就需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突出教育的主体和主导。首先,课程教师要明确社体专业学生的优势,对学生有较为全面的认知,然后开展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比如,部分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较强,但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重点围绕大众体育、养生健身等知识开展实践教学指导,引导学生有效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其今后在各类体育管理机构工作中顺利适应奠定基础。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教师应结合专业知识教育,革新当前教学理念和方式,采用“创业+专业”新型现代化高校教育模式,促进教育课程多样性发展,清晰规划大学生创业的整体思路,扭转部分学生对课程目标的错误定位,增强其创新创业意识及能力。最后,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体专业融合培养的目标。在明确课程定位情况下,教师可以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相应目标,如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创新创业综合能力或科研能力等。社体专业学生就业方向通常是健身运动指导、体育策划与组织、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因此教师应以培养体育素养和体育文化为核心,以提升体育实践和教学能力为重点,积极开展模拟教学、模拟实践等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突出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优势[3]。

(二)立足创新创业特征设计课程体系

社体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充分结合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战略目标,有效融合创新创业要素,同时要结合目前社会发展趋势、社体专业特征及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完善。在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上,可以按照不同年级划分设计,比如大一阶段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认知,明确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性,所以可设计如《创新教育概论》、《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为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还可增加《体育文化活动策划与管理》、《体育法学》、《公文写作处理》等课程。大二阶段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学科理论,此时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可以为《创新创业方法》、《创新思维导图》等,同时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讲座,加强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关注度,激起创业兴趣。在该阶段,教师还可以多为学生争取参加各种校内外创新创业竞赛,积累创业经验。大三阶段时,课程设计要充分融合创新创业与专业实践,重视《职业技能理论与实践》的学习,可以开设体验式创业课程如10 元微型创业、2 元极限生存创业等,利用现代化技术为学生提供实践体验过程,在虚拟情境下体验团队组建、创业经营、生存发展等流程,真正走入社会、了解社会,体验创业生活,这对于检验大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克服困难能力有重要意义。大四时,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基本可以脱离课堂,重点体现在各种等级创业大赛、课题申报、科研创作、校企合作、学校创业孵化园实践等方面,鼓励学生尝试开始真正创业[4]。

(三)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体专业的深度融合,桂林学院应当将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目标。首先,学校方面应该定期安排担任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教师接受培训或外派学习、前往企业挂职进修等,使创新创业课程教师能积累更多实战经验,强化自身创新创业能力。培训学习结束后,学校领导可以通过示范课、公开课等形式来检验成果,督促教师加强学习。对于表现优秀的教师,可以为其提供前往国内或国外知名高校学习交流的机会,打造金牌双师型师资队伍,也作为对全体教师努力深造的激励。其次,积极引进外部优质创新创业人才。桂林学院可以特聘一些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具有丰富行业经验技术骨干或创新实践经验的经营管理者担任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或者兼任客座教授。然后合理分配好外聘教师或教授与内部专业教师的课程任务,为了更好地分工,可设计为两个课堂,如教学《体育健身理论和方法》一课时,专业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而实践部分可由外聘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健身俱乐部、学校实践平台等地方授课,如此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结合,又能融合校内与校外的教育资源,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真正锻炼,为今后顺利就业和创新夯实基础。

(四)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与其他专业相比,社体专业实践性更强,对实践教学基地的需求也更为强烈,因此桂林学院领导应重视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为社体专业学生提供一个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平台,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对于实践基地的建设,第一学校应加大对实训场地的资金投入,争取政府、社会企业等资源扶持,结合本校及本专业优势建设具有特色的实践场地。第二是促进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完善,学校加强与校企的合作,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资本、技术、政策等要素,打造学练赛一体化服务体系,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充足空间。当社体专业学生面临创业困难时,可总结出重难点,通过创新创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实践培训等解决,针对学生提出的有潜力的项目可加大扶持和孵化,协助学生完成整个创业过程,促进其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第三是加强校外实践平台建设。企业是用人单位,对市场人才需求及培养相对学校而言更为精准,所以桂林学院可以加强与校企合作打造具有可行性的校外实训基地,不必只局限于健身房实习形式,可以结合学生兴趣和市场需求拓宽校企合作形式,如互联网线上健身指导、家庭体育等,这些成本低、容错率高、风险小的创业实践模式值得社体专业学生尝试,对积累创业经验也有一定帮助[5]。

四、总结

在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现代教育和就业市场对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高。社体专业人才是当今社会急需的体育健身类型人才,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大,该专业人才的就业出路也开始受到一定阻碍,但也由此给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融合提供了良好机会。创新创业与社体专业深入融合,能够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为社体专业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与创业思路。因此,本文以民办高校桂林学院为例,分析目前该高校社体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及面临困境,并从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定位、设计符合创新创业特征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方面,提出促进两者融合的策略,为民办高校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社体专业人才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