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菲 谭成清 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不断的更新,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大学生群体不仅承受着学校学习任务、人际交往的压力,还承受着就业方面的压力,如果这些心理压力没有及时疏通,难免会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健康的问题,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患有不同的心理疾病的人数占 23%左右,因心理疾病而退学、休学的人数占 30%。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1]。

面对这样的大环境,体育锻炼显得尤为重要,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虽然大家都知道坚持有效锻炼可以改变身心健康问题,但是很多人不能积极规律地参与到体育锻炼活动中来,即使参与了体育锻炼活动,也很难养成每周运动甚至每天运动的习惯。

因此,本文将以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为切入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分析出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根本原因,及这些影响因素是通过什幺样的路径影响大学生的锻炼坚持性行为。希望通过这篇论文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一、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分析出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根本原因,及这些影响因素是通过什幺样的路径影响大学生的锻炼坚持性行为。有效引导大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活动,并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文献综述:查阅了关于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相关资料,知网以“锻炼坚持性”为关键词检索,查阅了大量期刊文献资料,为本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2)逻辑分析法:对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全面、正确、深刻分析之后,再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和加工。

三、研究综述

(一)体育锻炼

什幺是体育锻炼?对于体育锻炼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体育锻炼包含任何形式的身体活动,例如从日常行走、骑自行车到收拾家务,这都可以算作是锻炼;还有人认为,体育锻炼则代表着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大量的有氧运动或有关力量的训练。那我们应该如何定义体育锻炼呢?

本研究采用王梅(2000)在中国人体育锻炼情况现状的报告中所使用的定义:体育锻炼是指“有计划、有指导、重复性、有目的,在一定强度下,以提高或保持一项或多项体质成分(身体素质)为目的的体力活动”体育锻炼是体力活动中最主要的、最积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中对人的体质和健康产生益处的主体内容[2]。

(二)锻炼坚持性的概念

坚持性是指在完成某一任务活动以及克服任务过程中克服困难的能力,在完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很多干扰因素,它考验的是你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能否依然坚定目标的顽强精神。锻炼坚持性是指锻炼者长期连续、主动加入锻炼,并且在此期间有规律性的进行身体锻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克服运动锻炼过程中外界环境与自身带来的不利因素,将某种体育锻炼坚持一段时间。

由于每个学者对体育锻炼坚持的标准和分析的看法不同,对于锻炼坚持性的概念相关学者在其研究中也表达了自身看法。

孙德荣、刘立军、何小珍(2001)定义为锻炼者为达到锻炼目的而不断克服挫折并且在锻炼过程中呈现出持续或长时间的一种行为方向,即保持不间断的、自主地加入规律性的体育运动锻炼的心理状态[3]。

张力为、任未多等人研究表明:锻炼坚持性是用来形容个体在体育锻炼时间上的持续性特点,说明人们是否长期坚持规律性的体育锻炼活动,同时能够作为重要标准来评价与衡量体育锻炼时的锻炼效果[4]。

程小虎、张凯(2008)认为锻炼坚持性(Exercise Adherence)是指之前经常进行有规律的体育活动的锻炼者,之后的时间里也一直参加体育锻炼[5]。

四、我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现状

(一)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

在学校,多数同学每周的锻炼量都全在体育课或者体育选修课上,多数同学课外参与体育锻炼就是为了应付体育考试,而只有小部分的同学通过体育课后继续坚持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了终身体育的好习惯。

除了体育课,有很多同学会选择课余时间去健身房锻炼。在健身房锻炼,相当于自主锻炼有更合适的器材、专业的教练指导、良好的运动氛围、还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你的人际关系。

由于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在这个假期,居家锻炼着实火了一把。为了减少疾病的传染源和传染途径,我们呼吁不聚会、少出门,于是大家也只能居家进行体育锻炼。电视上播放体育锻炼专栏,手机上各种体育锻炼的app 也是层出不穷,还有各大视频软件所谓的健身博主。据调查大学生更多选择的是在选择运动app 进行锻炼,虽然app 里有丰富的锻炼内容,但由于缺乏专业教练的指导,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姿势的错误很容易引起运动损伤。还有一些锻炼的动作视频里讲解示范的就是错误动作,对于网络视频里的一些健身动作和一些健身博主,其宣传的健身效果也是有待商榷。对于网上的运动视频,相关部门应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审核,错误的体育锻炼方式和内容不但有害于身体健康,更是一种错误的体育价值传播和输出。

(二)参与体育锻炼的每次锻炼时间、次数、总坚持时长

有研究发现运动的锻炼时间和次数与总坚持时长成正比,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受总坚持时长的影响,当大学生每周固定较多参与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长时,他们坚持参与运动的总时长也相应的增加,而那些每周锻炼次数不一且每次锻炼时长较短的人,容易在中途放弃锻炼。可见每周保持有规律的参与体育锻炼,坚持到一定程度、一定时长就能养成习惯。

五、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因素

(一)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

1.身体自尊

身体自尊是指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它是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包括主领域身体自我价值感和次领域更为具体的有关身体各方面满意感。

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男、女在身体自尊的不同方面上存在差异。男性参与体育锻炼更多的关注与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方面,女性则更关注身体形态。与男性相比,大多女性受到“以瘦为美”的审美观的影响,许多女生对自己的身体感到不满,认为自己太胖,或者体型不好看,想要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让自己变美变苗条更迷人。而男生和女生追求的瘦、美截然不同,他们希望自己在体育锻炼中更多的是掌握一门体育技能,或者通过体育锻炼降低自己的体脂率,塑造肌肉线条。

2.人际交往

王华倬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参与锻炼的主要方式是结伴同行。在影响大学生锻炼因素上,场地器材的不足及运动伙伴的缺乏占首位[6]。

由于大学生在锻炼形式上,更倾向于自发小群体进行锻炼,和朋友一起锻炼,在锻炼中也可以联络朋友之间的感情,如果参与团队性体育锻炼锻炼,如排球、篮球、足球等运动项目,还可以在运动中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扩大了自己的交友圈。当你因为一些干扰因素想要放弃参与运动时,朋友的鼓励和鞭策,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

3.提高身体素质、释放压力

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促进人体的心肺功能、供血功能、呼吸系统等作用,全面提升自己的身心健康,提高抗病能力。大学生受激烈的学习竞争、人际交往之间的问题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影响,会造成其心理压力大,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体育锻炼能直接让大脑分泌多巴胺,让大学生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快和喜悦,可以调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学生工作各方面的紧张情绪,缓解压力,促进大学生的情绪稳定。

4.目标榜样

很多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有自己学习的榜样,体育锻炼也是,有可能因为喜欢某个体育明星,于是开始坚持体育锻炼,想要通过体育锻炼改变自己。再者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其他人参与体育运动的成功经历,也会刺激我们更加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促进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坚持性。

(二)体育锻炼的预期效果、结果、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预期效果指在某事、某计划发生或实施之前,人们对其最终形成的效果有一个预先的期望和猜想,希望此事能够达到某种效果。运动最终的实际效果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是否继续坚持体育锻炼行为,假如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达到了其所期望的预期效果,那幺运动者会更加专注、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也能更加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但如果实际效果并不尽人意,会打击到其参与体育锻炼的信心,运动者可能就会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甚至放弃继续参与体育锻炼。

(三)家庭体育

在家庭生活中,良好的体育氛围对孩子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学时期是孩子形成良好习惯与行为的重要阶段,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会影响今后孩子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徐恺认为:父母体育观念对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显着性差异,家庭体育和子女的体育锻炼行为成正相关。有良好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家庭的中小学生更有意愿参加或进行体育锻炼且积极性较高;没有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家庭的中小学生则在这一方面显得意识较为单薄且主观锻炼的行为较少[7]。

(四)学校体育

学校运动场地、器材设施的匮乏。学校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以及体育传统还有校领导的支持、体育项目的经费和投入,对一个学校的体育发展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在已有的研究中发现,锻炼场所和体育锻炼器材的匮乏所带来的不便是影响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2003年,韩衍杰对影响我国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中,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材的匮乏排第一位,组织不到位和运动氛围差也是其主要影响因素[8]。

(五)个人自我管理的差异性

邱达明在研究中表示,根据锻炼行为管理能力差异问题,不同程度的自我管理者在每周参加锻炼的次数、锻炼时长和坚持时长都不相同[9]。在日常行为管理能力程度较好者对自我的时间有更强的管理意识,有规律的加入体育运动锻炼,因而锻炼的次数就较多;而自我管理意识较弱者,容易受到外部条件的影响,从而中断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