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玛宁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2]通过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个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进而实现共产主义。因此,这是新时代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可行路径。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若无德,则虽智力体魄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由此可见,德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极其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

高校通过开展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教育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育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生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结合研究生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不断创新德育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从而开展符合研究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现阶段研究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德育实践活动。

一、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状

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进入第二个发展周期,带动高等教育迈入了新的历史篇章。高等教育面临着全新的形势和挑战,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期待。在研究生教育趋于大众化的今天,研究生群体作为高校中的高端人才,其培养质量直接体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育人水平。随着高科技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是面向研究生的德育工作,老传统、旧形式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已无法满足我国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当前,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现状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研究生偏学术科研能力,轻德育素质培养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普遍存在重视科学研究能力培养,轻视道德素质教育的现象。近年来,高校研究生恶性事件频发,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与高校对研究生德育教育重视不够,忽视研究生德育道德建设的现象不无关系。在高校、科研机构等高等教育组织部门,把科学研究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衡量标准的错误思想仍旧存在。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道德情操和学术品德的培养塑造带动科研、学术的锻炼提高是研究生教育的可行路径,有利于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在大力倡导“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下,研究生德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促进研究生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培养教育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者理论水平欠缺,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者对本职工作认识不够深刻,仅仅停留在常规操作,难有突破。究其根源,是德育工作的理论水平贫乏,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指导。而且,工作中只注重埋头做事,不能深入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对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不够、分析不足,未能真正体悟到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自觉自愿面向研究生开展德育教育情况较少。另外,由于研究生的三观已基本建立,在思想观念和人格养成层面已趋于成熟,很难被外界影响和改变。因此,部分德育工作者不愿在此事上耗费太多时间和精力,遇到问题学生,只是一味说教、责备,因而导致研究生对德育教育的淡漠,进而影响研究生德育工作整体效果。

(三)高校研究生开展德育活动的积极性不足

目前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普遍以导师负责制为主。导师要带领研究生团队完成大量的科研项目和科研实验,这就导致其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多关注研究生的科研成果产出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类评优评先都过分看重科研成果,缺乏含有德育相关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错误地引导其仅仅关注自身的科研学术能力提升,而对德育活动的关注不够、积极性不足。尤其当研究生任务繁多,时间、精力无法平衡协调时,最容易舍弃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自身德育素质的培养。此外,研究生在组织、参与德育实践活动过程中往往缺乏自主性和积极性,经常出勤不出力,敷衍了事。

(四)研究生集体参与德育实践活动机会较少

目前,高校研究生按照学科方向、导师团队为单位进行群体划分,学习、研究内容多以学科专业为导向,以导师任务、科研课题为中心。由于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所参与科研课题的不同,虽然在研究生群体中设立了团支部、党支部、班集体等组织管理形式,但在各自的学习、工作、生活上,时间较难以统一和协调,开展集体的德育实践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从而导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集体活动的机会较少。

二、新时期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研究生群体相对本科生而言,生源、年龄、经历都存在较大差异,其三观已基本建立,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判断,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强,掌握了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新时期研究生群体的特点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崇尚个性鲜明、个人能力强,合作意识弱

新时代研究生群体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一方面,他们从小接受各种特长及能力的培养,多才多艺,个人能力突出,紧密跟随国际潮流,喜欢新鲜事物,勇于彰显个性、表现自我。但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经常各自为政,缺乏大局意识、忽视团队合作精神和意义,不善于与他人沟通协作、缺乏社会交往能力。研究生多以个人科研项目、科研课题为工作、学习的重点,对集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规则意识淡薄。

(二)价值观多元化,独立意识强,自控能力弱

现如今,全球化、国际化、一体化趋势日益加深,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传播、渗透,目前高校研究生较本科生而言,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社会思潮和学术前沿,更容易形成多元化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他们政治嗅觉敏锐、洞察力强,对国内外的热点、焦点问题密切关注,各种意识形态、思想情绪都能在他们身上迅速体现。此外,高校研究生目标明确,注重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独立意识较强,规则意识淡薄。同时,高校研究生群体大多社会阅历较浅,没有经过生活磨难,容易自高自大,脱离实际,自控能力较弱,遇到困难显得无所适从或摇摆不定,很难坚定信心,砥砺前行。

(三)学习能力突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弱

当前,高校在研究生的招生选拔中注重其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入学后,在导师的带领下,专业能力进步较快。研究生培养阶段专业性较强,一般按学科、研究方向制定培养方案,选修相关课程,确定研究内容,涉猎知识比较局限,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另外,目前高校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往往存在精力不足,注意力不够集中,体力和精力都难以顺利完成大量的科研实验和大型的科研项目。通过表1中某高校体测数据显示:在校的本科生体质健康测试情况堪忧,尤其随着年级的升高,体质健康测试的优秀率、良好率普遍降低。目前,很多高校只针对本科生开展了健康体质测试,研究生相关的测试还较少,本文也还未能获得研究生的相关体测数据。但是,从本科生的情况推断,研究生阶段没有体育必修课,是否开展体育锻炼,开展何种体育锻炼活动全凭自愿,所以高校研究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同样让人担忧。

表1 2019年某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统计表

三、体育活动的特点及优势

结合目前高校研究生的德育情况,以及研究生群体的现状,作为德育工作者需要结合研究生群体的特点以及个体的差异,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开展符合研究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和实现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德育工作。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学校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更加注重教育内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质量的根本标准,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基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论述体育活动的德育功能,要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真正内涵,即唤醒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各种潜能素质,使之获得最充分的发展。[5]自然历史进程赋予人的潜能素质,是人自身中自然“沉睡着”的力量[6]。要唤醒、激发这种力量,不能仅局限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局限于“技术多面手”,而应该从人的思想情感、意识精神、体格体魄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来界定。而体育活动自身具有的特点恰恰能够帮助人们在其成长进程中不断促进人们在上述领域中的发展完善。

体育活动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培养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通过精心组织策划,面向高校研究生群体开展体育活动,使其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最终实现强体育人的德育功能。体育活动实践性强、形式灵活、易于开展,利用这一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自信和引领意识、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助其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民族观[7]。

在高校开展体育活动的优势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体育活动有助于研究生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通过参与重大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研究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被激发唤醒,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比如奥运会、残奥会、世锦赛、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众多研究生参与志愿服务工作,通过观看比赛、服务赛事、甚至参与比赛等形式,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对国家的热爱,对民族的自豪。

(二)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当今社会人的必备品质,尤其在追求自我、彰显个性的今天,对研究生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体育活动在开展中预先设立相应的规则、制度,研究生要理解、认同这些规则和制度,才被允许参与其中,这对研究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都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在促进研究生个体发展,适应群体、社会和谐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三)体育活动有助于锻炼研究生的意志品质和进取精神

研究生在开展、参与体育活动中要承受不同于自然状态下的生理负荷、心理压力,挑战自我承受的身体和精神的极限,这便是一种“困难”。只有经常地、持久地、顽强地克服这些困难,才能唤醒人自身中“沉睡着”的力量,促进机体发展,愉悦精神。通过亲身参与体育活动不仅锤炼身体、历练心理,而且还塑造体型、磨炼意志,通过意志品质和进取精神的提升,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集体主义和合作意识

研究生通过亲身参与体育活动可以深刻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个体的不足,充分认识到团结协作与密切配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使其对集体的向往和归属感油然而生,由此而产生的凝聚力可以进一步发展为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五)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审美情操和健全人格

体育活动具有塑造美的功能,对各种体育活动、比赛的观看、欣赏就是发现美的过程,参与体育活动就是体验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研究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健美体格,塑造体型,消除科研工作的疲劳,愉悦身心,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塑造研究生开朗的性格和个性特征,可以实现个人审美意识的培养,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养成。

四、总结

“人的全面发展观”对新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通过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的全面协调开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的合格人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新时代高水平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迫切要求。当前,随着研究生教育大会的召开,以及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学校课程的设置、导师科研任务的要求等,使研究生在开展、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和限制。希望学校能够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德育工作者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提高认识,结合研究生的特点和需求,为学生搭建精品体育活动平台,最终实现体育活动强体育人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