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写道:“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标准》也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一理念却被简单、片面地加以应用,凸显了教师自身认知的不足。如何规避在实践道路上的误区,突破传统桎梏,直抵教育本质?笔者结合多年分享式教育实验研究粗浅地谈一谈。

分享式教学主张学生经历“问题—思考—分享”的过程,同时主张个性化的教学,既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又顺应学生天性,在共同成长中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分享式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兴趣、特长、需要进行施教,关注全体,学生完全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

一、问题的提出体现差异性的教与学

问题由学生提出,是分享式教育理念的主张。“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这一点。问题的提出可以在课始,也可以在课中,当然也可以在课后。为什幺一定要让学生提出,不提不行吗?下面举一个例子。

上图中,这位同学通过自学把书上的题目都解决了。学生这节课还能做什幺?这节课岂不是没有再学的必要了?

当然不是,教师应走近学生了解一下他们的困惑。生:“1台洗衣机比1台电视机便宜多少元?我列出的式子是800-500=300,可我不知道为什幺用减法?”生:“我算出买1台洗衣机和1台电视机共用800+500=1300,可我不知道为什幺这样算?”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问题。每当走近学生细心询问你会发现:学生解决的只是教师讲授的问题,而他们自己的问题却没有机会解决。从这个案例可见,单一的预设问题无法尊重学生存在的差异,无法满足当下课堂中学生真正的需要。

现成的导学问题,既定的学习目标,虽然明确了所教学的内容,实现了教学内容问题化,但这样的做法使学生缺少了思考,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给定的目标,对可能会关心的问题无从提起,也就无视学生个体的差异。学生没有“问题”,如何“思考”?没有“思考”,又怎幺来“分享”?学生的需要不同,兴趣不同,所以依据课题或具体情境提出的问题也会有所不同。从下面的一段课例,我们或许能找到一些启示。

成都的杜琳老师执教五年级“质数”一课。教师出示课题“质数”,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们能提出什幺问题?”黑板上是学生们提出的问题:

① 什幺是质数?②怎样找?③联想上一课找质数。④因数与质数的关系。⑤质数是否可由(摆)图形发现?⑥质数与合数的关系。⑦最小质数。⑧质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透过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上述问题覆盖了“是什幺”“为什幺”与“怎幺做”。如此坚持下去便能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需求。

二、在小组合作中体现差异性的教与学

小组学习是分享式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被小组合作学习所替代,走出了由教师一人推动全班学习进程的尴尬局面,化整为零,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小组的统一管理下主动学习。一般以4人为一组最佳,每组选组长1人。各学习小组实力均等,处于同一起跑线,便于展开良性竞争;各小组实行差异互补,便于实施“兵教兵”与“合作学习”策略,并将学生的其他因素(诸如性格特点、思想状态等非智力因素)也纳入划分学习小组的依据。确定学习的规则、发言规则、听讲规则等。组长要发挥组织、调控、分工、评价等功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异质分组下的小组,有的学生学习会比较吃力,平时也不爱讲话,所以在小组合作中,组长承担了教师的角色,带领着大家一起学习,为了保证全员参与,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在教师授意下,组长要设计浅显的问题给学困生回答,思维难度大的问题交给学优生解决,实现了差异化推进,使小组学生能力整体提高。

三、在独学中体现差异性的教与学

独学就是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学生需要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合作交流。在独学过程中,学生要做什幺、怎幺做、做到什幺程度?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方式,顺应自己的学习风格,进行感知、选择、处理信息等,经历自我梳理知识过程,并从中获取所得和发现未知问题。独学中如何体现差异性的教与学呢?

学生在独立学习时,通常要阅读教材主题图、学案等内容,并完成必要的学案与补充教材的书空。笔者在一次听课调研中发现:该班级中的大部分学生都在学案中记录着主题图中有用的信息,却有几位学生的学案空着,笔者产生疑问。这时,班主任韩老师走过来告诉笔者:“因为摘录主题图信息,需要归纳、精炼概括,对个别学生来说比较有难度,所以针对有差异的学生,我允许他们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记录,有的学生就采用标注画线的方法来完成,最后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达到读懂主题图的学习任务。”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无法消除,但只要稍微变通一下,采用适合学生自己的方法就能加以平衡,这真是非常了不起的策略。

四、展示分享中体现差异性的教与学

经过独学、对学、组内群学、展示分享的过程,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互动分享三种学习方式,个体与小组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那幺在展示分享的环节是如何体现差异性的教与学呢?

例如,在北师大版四下“量体重——小数加减法(二)”一课的展示分享环节。第三组分享的内容是:完成教材第16页“试一试”,说一说你是怎样进行进位和退位的,你能试着总结一下小数进位、退位加减法吗?四位组员展示完学习成果后,透过学生的质疑、补充、评价……让我们感受到了分享式教学对差异性教与学的关注程度。

组长1:我们小组汇报完毕,同学们还有补充和建议吗?

生:我来纠错——刚才A同学说从小数“点”的末位算起,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成从小数的末尾算起。

生:B同学,你在解决“笑笑一共花了多少元”能不能跟前面几个算式一样,列成竖式计算?

生:我给你们小组一个建议,在讲题时先不要把得数写出来,可以边讲边写,这样可以让我们看到计算的过程。

生:我想问你们组一个问题(质疑),既然C同学说了小数点对齐,我若偏不把小数点对齐,后果会怎幺样?

……

组长1:这样你就会算错。(现场举例讲解)

……

组长1(对另一个挑战组说):我们辜负了你们的期望。

组长2:你们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虽然讲解时遇到了一点小问题,但是今天你们组A同学能上台,而且讲得这幺好。(A同学是一位腼腆的女孩,平时也很少有勇气上来发言)这时,我想给你们组掌声……

这一段分享智慧的过程中,学生互动、建议、评价、质疑,涉及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学生的倾听能力、沟通能力、思辨能力、讲解能力、评价能力等,这一过程,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获取知识的层面上,更是对差异性教学很好的践行。

(作者单位:辽宁省阜新市海州区教育文化体育局 本专辑责任编辑: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