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凡哲

【编者按】综合与实践课,作为一种让学生综合运用各领域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课程,与其他传统课程有着一定的区别。在实际教学中,一线教师对其认识与理解的偏差或不足,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期话题围绕“综合与实践课程建设”,结合不同观点、教材、年级的实际教学内容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当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突出特点

纵观2001年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基本态势,结合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领域,其发展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体现“大综合”而不是“小综合”。

虽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提出,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似乎没有什幺本质不同。

事实上,《课程标准》对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大综合”,即主张每学期1~2次,体现多个领域、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与社会等的大综合,时间持续数天、数周甚至数月,而不是仅仅几分钟或者一节课中的某个环节。《实验稿》主张的是体现同一个课程领域之中不同内容之间的综合,或者不同课程领域之间的综合,或者局部的数学课程内容与现实社会的综合等等,而时间跨度一般是在一节课内完成,至多几节课内完成。

2. 以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的基本活动经验为主要目标。

这是《课程标准》旨在凸现的课程目标,即第一学段“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第二学段“通过应用和反思,进一步理解所用的知识和方法,了解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亦即,帮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积淀直接的基本活动经验,最终形成学生发展所必需的数学核心素养。

3. 体现CPS。

虽然《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CPS(即合作问题解决)的要求,但是,无论《实验稿》还是《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出采取合作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的具体要求,尤其是在综合与实践课程领域,第二学段明确提出“(1)经历有目的、有设计、有步骤、有合作的实践活动。(2)结合实际情境,体验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的目标要求。

不仅如此,《课程标准》在综合与实践的相应案例(比如案例45象征性长跑活动)中,明确提出了CPS的要求。特别地,对于综合与实践课程领域而言,更需要采取合作方式实施问题解决,此即CPS。其中,既包含合作问题解决的直接经验,也包括培养以合作的方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综合与实践领域的两个典型案例

【案例1】2017年夏季酷热难耐。就此实际,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暑假作业:针对2017年酷热难耐的实际,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能进一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当下,许多人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今年炎热的夏天超过40 ℃的天数会超过30天吗?”南方地区可以将该问题直接作为小学第二学段综合与实践的课题(问题),在暑假前后展开研究;而北方地区可以将问题适当作修改,比如,北京地区可以修改为“今年炎热的夏天超过35 ℃的天数会超过20天吗?”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研究,必须完成如下几件工作:

(1)到气象部门(或者气象部门网站)调查最近五年间当地酷热的夏季温度变化的数据,比如,2013年浙江省嘉兴市最高温度超过40 ℃的天数有40天。再如杭州2013年“三伏”一共有40天。学生根据各年度最高温度超过40 ℃的天数的数据绘制曲线图。由此预测2017年最高温度超过40 ℃的天数。

(2)组织学生在“三伏天”(即小暑至立秋期间)注意统计每天的温度最高值,记录下来,一直持续到立秋前后(长江沿岸地区差不多到9月份开学前后)。

(3)对比实际统计的数据与预测数据之间的关系,便能够提出新的问题。比如,能预测2018年的夏天超过40 ℃的天数会超过30天吗?导致最高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幺?

在上述问题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自己寻找身边的问题,发现酷热的夏季高温持续问题,进而提出最高温度能超过当地的历史最高温度成因的问题。

【案例2】这是一所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学校2016年春季学期实际操作的一个活动。

以四年级各班级的学习小组为单位,在了解多种植物的信息后,根据直观猜测,选定本组最想推荐的(校园内存在的)一种或两种树木、花草,学生们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形成了精彩的校树与校花的推荐理由。

随后,各小组长将拟推荐植物的相关材料在全班进行展示,请全班同学做评委投票,根据得票多少进行评选、认定,形成本班提名的校树、校花,提交学校学生会评审,确定5种候选校树和5种候选校花,作为大样本调查的备选范围。同时,学生们将相应材料整理成PPT演示文稿,作为进班调查时的宣讲材料。

学生在推荐校树、校花的行动开始前便受到启发,单纯的演说宣传没有办法准确判断出喜欢哪种树或者花的人最多,但学生是天生的“公证员”,小组中商讨出融合统计知识、运用投票选举的好办法,并为此制作了推荐表和统计表,积极稳妥地开展校树、校花评选活动。在评选过程中,学生根据校树、校花的实际情况,选定恰当的统计方案,实施统计活动,从而积累了与统计有关的大量的直接数学活动经验,既经历了“基于实际问题进行直观猜测→设计数据搜集方案→选定数据统计工具与方法→整理数据→做出统计推断”的建立统计调查模型的全过程,积淀了直接的数学活动经验,又亲身体验数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

小学生的民主和公平意识仿佛是与生俱来的,自然想到了运用统计的办法进行投票公决。但此时,学生头脑中对于数据搜集与统计的流程还是模糊的,调查前所需要的数据和准备还不确切。比如,“想要选取大家心中的校树、校花,就要征询全校师生的意见,需要知道一共有多少位师生,也好提前准备选票”“我们小组讨论觉得每位老师和学生只能选取1种树作为校树,1种花作为校花,这样统计出哪种树选的人最多就是校树对吗?校花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制作了选票,想知道需不需要改进”。通过小组讨论,各小组代表将涉及的问题记录下来,并主动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最终确定了选票样式、调查范围等前期准备事宜,教师对调查时机、调查用语、针对调查对象特点采取不同的调查方式等数据搜集的过程进行指导,并对如何科学、高效地进行数据整理展开了生生、师生讨论,确定了小组调查与统计的合理分工。

随后,调查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大课间、自习课等时间,礼貌征求教师同意后,下到全校各班级利用多媒体做校树、校花推荐演讲,并做好评选背景和要求的讲解工作,组织评选,分发选票、收集选票,分别对19个班级的评选结果进行了统计。同时,学生们带上附有备选植物信息、推荐理由的选票,征询教师、职工的意见。然后,同学们汇总全校师生的意见,统计各种花木的得票。

最后,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表格、图画等对小组搜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将统计结果用表格、饼形图等方式,展示、反馈给全校师生,受到大家的称赞。

从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学生操作的统计过程做得科学规范,统计结果呈现细致完备。在上述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完整又很有实际意义的大样本的统计过程,讨论各自提出的问题,分享、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这种实践体验,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如何进行大样本的数据搜集与整理,而且积累了大量的调查统计、数据整理的活动经验,人人都有收获,人人都得到了锻炼,在运用中也体会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学科的情感。

这些正是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于综合与实践的课程要求,从更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调整到关注过程、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关注问题解决,更加体现了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有效培养了学生发展所必需的数学核心素养。

当学生渐渐遗忘很多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时,肯定不会忘记这一次全校大调查的经历,特别是,其中积淀的直接的活动经验和从中培养的“四能”,当他们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就有相对丰富的经验可以总结、提升,加以运用,进而实现现实问题数学化。可以预见,学生在调查统计过程中的收获和成就感一定是伴随其终生的,这种收获不仅仅是对概念、知识技能本身的掌握,更是一种用数学工具处理统计问题,用数学思维解决现实需求的终生受用的智慧。

表1“电视节目调查”表现性人物的评分标准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评价的若干核心指标

当前,实施小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制订明确的评价标准至关重要。对此,“回收废品”“电视节目调查”就是比较成功的实践探索,而制订恰当的评分标准是其中的难点和关键,“电视节目调查”给出的评分标准(表1)就是比较客观的,可以作为类似活动的评价标准。

不仅如此,在倡导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今天,评价综合与实践活动,评价的重点应该放在是否充分体现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的全过程,是否体现了帮助学生产生直接的活动经验,是否体现了合作问题解决,而不仅仅是体现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