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香芹

部编教材“优先识字,优化识字”编写理念的提出,向探索识字写字教学科学化迈进了一步。尤其可喜的是,一年级上学期就安排了常用偏旁的教学,这是一大突破。一年级上册36个偏旁,下册28个偏旁,这64个偏旁也是汉字检字部首,教好这些偏旁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今后很快学会查字典,还便于学生系统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如何遵循汉字学的科学原理,正确解析偏旁,优化识字教学?结合近年来的学习、研究与实践,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科学解析偏旁的意义

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但现代汉字因形体和形音义关系的巨大变化,传统的偏旁部首分析(即许慎采用的传统“六书”分析法)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汉字形音义的分析。汉字学界根据字符与整字的音义关系,将字符分为三类:意符、音符、记号。意义上有联系的为意符(或形旁),读音上有联系的称为音符(或声旁),与音、义都没有关系的称为记号。

教材在安排偏旁时,没有考虑与整字在音义上的联系,只是依据字形里有该偏旁即可,所以就遇到有些偏旁在例字中与音义都没有联系的情况。比如:一年级下册又字旁与教材安排的两例字“欢、观”音义都没有关系,它只是代替繁体“欢、观”声旁的记号。因此,教学时,教师首先应明确偏旁与整字的关系,才能科学分析汉字,优化识字教学。在一年级上学期,笔者执教的微课《“又”字用处大》给学生讲解了“又”的音形义,以及“又”做意符和记号的两种情况。不管是在城市小学还是乡村小学,学生都学得很好。笔者是这样讲的。

首先,学习“又”的本义及其音形义关系。

师:同学们,“又”你们早就认识了,可你知道它为什幺读yòu,最初是什幺意思吗?我们先去拜访它的老祖先,(出示“”)这是它的甲骨文,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猜一猜,像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原来,它是象形字,像我们的右手形状。(出示“”)你猜对了吗?看,这是金文“”,(边圈画边讲解)这多像我们手的大拇指、食指、中指,向下伸展的一笔是手臂。咦?我们的右手有五指,这里为什幺只有三指呢?原来,古人用三表示多,他们还发现拇指、食指、中指这三指用得最多,所以就用这三指代表五指。随着汉字不断发展变化,到隶书写作“”,跟我们现在写的楷书“又”差不多了。现在,你明白了吗?“又”字最初的意思是右手,所以读音是yòu。

其次,讲解了“又”在“友、取、支”等字中表示“手或手的动作”,与字的意思有关,叫意符。讲记号时,先讲它的假借义。

师:后来“又”被借走了(是假借哦),“右手”这个意思就用“右”表示了。“又”被借去表示好多意思呢。有时表示重复或者连续的意思,比如:“又来了”“说了一遍又一遍”;有时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比如:“又快又好”,儿歌《两件宝》里的“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再其次,讲“双”是两个记号“又”。

师:“双”的繁体字“双”,像一手拿了两只鸟(上面的两个隹zhuī就是鸟)。这个偏旁笔画多,很难写,简化时就用两个“又”代替两个“隹”,所以“双”里的“又”不是手,只是个符号哦,也叫“记号”,它与“又”的读音、意思都没有关系。带有两个记号“又”的字还有“轰隆隆”的“轰(轰)”,“姓氏聂”的“聂(聂)”,你们看,繁体“轰”字有3个车,表示很多车开动时发出的声音,现在用两个记号“又”代替原来下面的两个车。“聂(聂)”字下面两个“又”也是一样的道理。

最后,通过繁简字对照学习带记号“又”的其他字,如:“鸡(鷄)、对(对)、汉(汉)、难(难)、凤(凤)、树(树)、欢(欢)、戏(戯)、观(观)”。

偏旁教学的意义不只是掌握偏旁的形音义,更在于学习科学分析汉字,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

二、科学解析偏旁的方法

依据偏旁与整字的三种关系解析,才能达到科学高效。

1. 音义与整字有联系的偏旁。与整字在意义或读音上有联系的偏旁比较好分析,可按照教材安排的例字来分析讲解。如:一年级下册单耳旁“卩”与例字“却”字义有联系。“卩”按照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现代常用字部件及部件名称规范》(以下简称《规范》)首注音为“jié”,这一规范名称,便于学生理解“卩”在“节”“爷”“疖”中作声旁的作用。“卩”甲骨文“”是象形字,本义是屈膝跪坐之人,现在只作偏旁,作意符时所从字多与人或人腿部动作等义有关。如:“却”形声字,从卩,去声,本义退,与人腿脚有关的动作,后引申为退还,除去;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等等。这样解析“卩”的形音义关系,突出字义,便于理解与“卩”相关的许多字。在后续学习时,学生就理解了“脚、印、即”等一串带有“卩”的字为什幺都和腿脚或腿脚的动作有关。

教材里,大多偏旁安排在与字义相关的例字中学习,如:“氵(江)、艹(莲)、弓(张)、舌(甜)”等,关键是教师要清楚所有偏旁的形音义。上面列举的几个偏旁名称与意思一致,师生都好理解。

还有一些偏旁是据形来说的,如:“彡(三撇)、彳(双人旁)、王(王字旁),阝(双耳旁,实为左阜右邑)”。在教学时,教师就要特别讲清形音义。如:“彡”,三撇是习惯叫法,按照《规范》应读shān。它在“衫、杉”中作音符,在教材例字“彩”中作意符,与字义相关。“彡”的本义是须毛或装饰彩画的花纹,作意符,在字中表示花纹、修饰、声响等义。偏旁“彳”(《新华字典》读chì)俗称“双人旁”,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讲清楚“彳”的形音义,否则会让学生误以为带有“彳”的字与人有关。其实“彳”甲骨文“”是象形字,十字路口形,小篆书写为“”,表示道路或行走在路上。带有“彳”的字与道路、行走、行为等义有关。如教材中的例字“得”,甲骨文“”是会意字,从彳(道路)从又(手)从贝(货币),表示行有所得。手里拿着财货,自然是有所得。这个偏旁科学解析后,“行、很、街”等一批字的意思就好理解了,而且学生不会再把有“彳”旁的字写成“亻”。

有些偏旁安排在表音例字中,如“刂”(立刀)在“到”中是音符,与字义无关。

2. 音义与整字没有联系的偏旁。教材中,有些偏旁安排在不适宜的例字中,如:“口字旁、人字头、宝盖头、月字旁”等,这就需要教师从教材中选择合适的例字进行解析。

口字旁的首个例字“叶”为什幺不合适呢?因为这里的口是个记号,与叶的音义都没有关系。一年级上册教材与口的意思有关的字,如:“吗、后、右、问”等,还有大量虽没要求会认,但学生在读儿歌时也必须要认读的那些拟声词,如“哗哗”“咕咕”“呱呱”中的口都是与口义有关的。“问”虽是门字框的例字,但它是会意兼形声字,从门从口,表示在门口问询、打听;门兼表声。

人字头安排在例字“会”中来学也是一样的道理,而且现代汉字中人字头大多与“人”的音义无关。如:“会、全、合、伞、舍”等。一年级上册教材中表示人的人字头只有一个字“众”。

宝盖头“宀”表示房屋的意思,安排在例字“家”中来学再合适不过了,但在“它”中学就麻烦了,因为“它”甲骨文“”是象形字,像一条头大身弯的蛇。小篆“”规整化,隶书就写作“它”了。“它”本义是“蛇”,后因假借作代词,专指除人之外的事物,相当于别的、其他的意思。本义造“蛇”(加意符“虫”)字来表示。这是最特殊的一个有“宀”却不表示房屋的字。

月字旁是个特殊的偏旁,也称“肉月旁”,甲骨文是象形字,有两个字形。一是月亮的“月”,“”像半月形;二是“肉”字,“”像切下的一块食用牲肉。因两字古文字形近,楷书中作偏旁又多同形,于是有些字典将其归为一个部首。“月”作为偏旁,表示月亮,义多在字右,极少数在字左,所从字与月相、光亮、时间等义有关,如“朝、明、朗、望、朦胧”;也作声符,如“钥、刖”。表示“肉”义则在字左和字上下部(“胡”字例外),所从字与肉体有关,如“有、肌、肠、肾、背、炙、祭”;也作意符兼声符,如“育”。楷书中有些字的“月”是其他字符的变形,与月亮、肉的音义无关,如“青、朋、胜、服、朕、滕”。

一年级上册教材将月字旁安排在“朋”中学习不适宜。“朋” 甲骨文像两串贝(或玉)连在一起,本来是古代货币单位,古代以贝壳为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由相连的两串贝,引申为彼此友好的人。所以,“朋”中的“月”既不是月亮义,也不是肉义,而是两串宝贝变来的。因为教材第一单元识字4“日月水火”中已经学习了“月”,配图是月亮,所以,表示月亮义选用“明”字解析比较合适。“有”字中的“月”是肉的意思,可以解析“肉月旁”。

总之,偏旁在构字中起到明一个,懂一串的统领作用,所以形音义结合,科学解析非常重要。这样不仅可以优化识字教学,提高识字效率,还能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汉字,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