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云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不仅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很多时候,作者或欲言又止,或将自己的情感蕴藏在跳跃的字符中,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有挖掘这个留白点,把情感点化出来,才能真正拨动学生心中那根柔嫩的心弦,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让文本中的角色在学生的心中丰满起来。那幺,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留白,于润物细无声处激发学生情感,开启学生心智,让学生获得启发呢?

一、创设情境补白,让静止的画面灵动起来

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些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利用插图创设对话情境,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如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荷花》中有一幅横跨两个版面的荷塘景色图: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的,中间露出全开、半开、未开的荷花。在教学这个片段时,笔者创设了下面这个对话情境。

师:这些白荷花冒出来干什幺呢?请先认真阅读,想象画面,再说一说。

生:荷叶太多了,荷花好不容易探出头来想让游人看到她们的美丽。

生:荷花远远地在向我招手,我好想快点跑到她身边,跟她说说悄悄话……

师:你们想象力真丰富!说得真好!一池的荷花就在你们面前,你们有什幺话就尽情地说吧!

生:荷花,你穿着雪白的衣裳,真像一位仙女!

生:荷花,你的脸上还有晶莹的小水珠,你是刚从池塘里跑出来的吗?

生:荷花,你随风舞蹈的样子美丽动人。

这两次对话情境补白,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荷花这一亭亭玉立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二、利用心理活动补白,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在文本中对人物进行心理活动描写,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生动、真实地展示人物的心路历程,从而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文本恰当的地方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补白,能让人物形象更为真实、立体。

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课后习题中的小练笔,要求对桑娜第一次沉默时的心理活动进行补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20自然段的对话描写,联系具体语句来猜测桑娜的心理。桑娜可能会想:我该如何向丈夫开口?生活已经这幺艰难了,他会不会答应收留孩子?如果丈夫不答应,我该如何说服他?……

要完成课后习题中的小练笔,首先要理解人物形象,学生只有理解了人物,才能情动而辞发,写出桑娜内心的矛盾与坚定,这样的心理活动补白才更真实可信。合理补白后,桑娜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形象更加感人。而这样的训练,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让学生走入了人物的心里,为学生体会人物形象提供了支点。

三、巧用结尾补白,让人物形象得以升华

教材中的很多文本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未尽的感觉,发人深省。如果能在文本结尾的意犹未尽处指导学生补白,这对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大有好处。

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桥》的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老支书就这样离开了,他的亲人、被他救起的村民,以及阅读这个故事的我们,都想说些什幺呢?如果你是“感动中国”的评委,你会怎样写这段颁奖词?学生表情凝重,陷入沉思,似有千言万语。

在沉缓的配乐声中,有个学生情动而辞发,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一座山

我不知道

你的姓,你的名

但我知道

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老支书!

啊,老支书!

你是一座山

一座镇定的山

征服了肆虐的洪水

一座刚毅的山

抵挡了可怕的灾难

更是一座深情的山,饱含着宽广无私的爱

啊,老支书!你将永远驻留在我们心间

永远,永远!

这样的补白,深化了中心思想,升华了老支书的形象,让学生明白:英雄就在身边!老支书真实、光辉的老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像一座山,让我们思之、敬之。

四、巧借课后习题补白,感悟童真童趣

课后习题是构成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编者针对课文内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重难点,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教师充分利用课后习题对学生进行补白训练,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统编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课后习题中的“选做”,既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又给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语言训练的空间。在教学时,可以先请学生找到“这样的话”,即文中“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然后请学生谈谈体会;接着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补白,回想自己是否也说过类似的话,比如,“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也要去孵小鸡”,等等。每个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和想象,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体会告别童年的悠长滋味。

这样的课后习题补白训练,既联系了上下文,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巩固,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补白文本情感与内容的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总之,教师要充分发掘文本中所蕴含的资源,补白文本中的“文外之重旨”,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与文本中的角色充分对话,让一个个抽象的文字化作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动在学生的心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宝贵的人生财富。

(作者单位:福建省平潭城北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