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兰

古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统编版教材注重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中所选古诗词数量较以往有所增加。那幺,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呢?笔者做了如下的教学探索。

一、在情境中思辨

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应重视创设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观点的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思维实践。

如在《山行》一诗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导入新课。先课件播放杜牧驻足在满山枫林掩映的爱晚亭前的图片,并配上教师的语言描述:“有一年深秋,杜牧驱车来到了岳麓山,山上的美景令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吟诵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随即播放名家吟诵的《山行》音频,然后教师抛出问题:“杜牧在山上看到了什幺样的美景才让他如此诗兴大发?诗中是怎幺描写山上的美景的?”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擅长形象思维,想象力非常丰富,通过情境的创设,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诗人描绘的那个意境中,激发起学生思辨的兴趣。

教学《山行》时,还可以创设这样的任务情境:正值深秋时节,学校美术组将于近日举办一场以秋景为主题的画展,如果请你把《山行》画下来参展,你觉得这幅画的中心是什幺?这个情境化的任务带着学生进入到了古诗的学习场景。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认为,通过“晚”字,知道本首诗描写的时间应该是傍晚时分,霞光映照在枫叶上,让秋天变得明艳绚丽起来;有的学生认为,通过“晚”字,读出了诗人在此停留驻足时间较长,有了长时间的观察、体验,才有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慨。最终,学生抓住“晚”字,发现“枫林”是这幅画的中心。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进行绘画创作,画面中必将会有诗的味道。

二、在揣摩中思辨

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有许多含义深刻、值得咀嚼的词句。教学时,教师要好好地引导学生品析、感悟这些词句,勾起学生和已有的旧知产生联系,这样才能促进和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去品味和挖掘语言文字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进一步提升思辨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教学《送元二使安西》时,先让学生充分朗读诗的前两句,并圈出这两句中所描写的景物,想一想自己仿佛看到了什幺,感受到了什幺,再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有的学生说,仿佛看到干净的马路和客舍周围愈发翠绿清新的柳树。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描绘诗歌的画面,并用朗读充分感受渭城美丽的晨景。然后教师话锋一转:“诗人只是为了赞美渭城的美景吗?”随即课件出示有关柳树自古以来所代表的含意的资料,让学生知道,由于“柳”与“留”谐音,古时候,送别之处一般种有柳树,人们便折柳送别,以此表达难分难离、依依惜别的深情。这时,学生在思辨的交锋中就能体会诗人的情感,明白不管是细雨也好,客舍也罢,都能勾起离人心中淡淡的愁绪。

一切景语皆情语。《芙蓉楼送辛渐》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表面上是描写寒雨、楚山这些景物,实际上是想表达诗人自己凄凉孤寂的心情。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揣摩语言,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什幺是“寒雨”。接着教师可以继续引导:“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这寒冷的秋雨在夜间铺天盖地地来到吴地。芙蓉楼里,诗人王昌龄和好友辛渐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时此刻,王昌龄的心情怎样?”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他们体会到了王昌龄那依依不舍的心情和悲伤凄凉之感。紧接着,教师可以重点引导学生揣摩“楚山孤”:“这里写的孤单仅仅指的是楚山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又被迅速调动了起来,体会到诗人的好友辛渐明天一走,诗人就会像楚山一样形单影只,内心充满了孤独和寂寞。学生在揣摩诗句中,思维一步步地深化,直达诗人的内心。

三、在吟诵中思辨

每篇经典古诗词都是独特的,反复吟诵是感悟诗词语言魅力的途径之一。古诗词教学中可让学生在吟诵中与诗词共鸣、与诗人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墨梅》时,教师可播放吟诵音频,并出示吟诵要求,让学生反复听,反复模仿,同时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吟诵声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梅花?请展开想象和小伙伴说一说。”在组织学生分别吟诵和交流诗句时,引导学生从第一、二句诗中感受墨梅的朴素淡雅,从第三、四句诗中感受墨梅不媚世俗,只愿将缕缕清香散播天地之间的高贵品格。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听觉感受诗人笔下所赞咏的梅花形象,直接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还可以通过想象,间接地走进自己与诗人共同创造的意境中,这样,学生对诗词赋予的精神内涵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教学《山行》时,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情境构建,进一步还原诗中的画面。当学生把诗的韵味读得越来越足的时候,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谈谈为什幺要这样读。有的学生说,因为诗人在山上看枫叶的时间很长,所以把“晚”读得长一些;有的学生说,“晚”要轻轻读,因为杜牧非常欣赏这傍晚的枫林,他应该是十分沉醉的,所以不要打扰他;有的学生则认为,应该重读“红于”,因为诗人非常喜欢深秋的枫叶……在诵读中,学生通过字音的长短、轻重等,品味到了不一样的情感,充分感悟到了古诗词丰富的内涵,读出了古诗词的美。

四、在拓展中思辨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还应该以教材编排的文本为纲,适时地将课外知识引入课内,以丰富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感悟和思辨能力。

教学《送元二使安西》,在引导学生理解“王维为什幺如此不舍?”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相应的拓展:出示地图,让学生知道当时安西所在的位置,明白安西在边境,距离渭城有3000多公里,从渭城骑马到安西,至少要半年多。引导学生理解元二此行的路远和艰难,进而对比理解“渭城”与“安西”的区别,让学生明白此时的渭城正春雨绵绵、桃红柳绿、莺歌燕舞,而安西却黄沙漫天、满目荒凉,引导学生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是一杯诗人对元二的不舍、担忧、无奈的酒。接着再进行拓展:出示唐朝国势强盛,中原地区与西域往来频繁,人们渴望建功立业的资料,让学生明白,在盛唐人心中,“西出阳关”又是令人向往的壮举。借助资料拓展,引导学生理解“劝君更尽一杯酒”的酒,还是一杯诗人对元二“西出阳关”的壮举感到骄傲和祝福的酒,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中所蕴含着的复杂情感,从而提升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悟能力。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十八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庄严 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