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蕾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囊括了多种文体的课文。面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文体,教学时就应采用不同的解读方法。文本解读时,教学内容应选择文本的核心,教学方法应尊重文体特征,拓展阅读应紧扣文本与文体的属性。只有将文本与文体知识有机链接起来,阅读教学才能达到高效。

[关键词]文本解读 文体特征 兼顾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3-070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有记叙文、说明文、寓言、诗歌等,它们构成了小学各册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内容。面对不同的文体,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学。但是许多教师教学时却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造成了目前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怪圈。

一、当前阅读教学的现状

现状一:不同文体相同教法

当前,面对不同的文体,许多教师却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学,把说明文、诗歌、寓言等都按照记叙文的教学方法来教学。这种不选择适合文体特征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的阅读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案例一】一位教师在教学《广玉兰》一课时,把广玉兰的色彩、形状、香味及叶子的形状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完全按照记叙文的解读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这样的教学没有尊重说明文的特征,没有因文而教,学生是不可能获得更深层次的解读的。

现状二:重文本解读,轻文体解读

目前,许多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只是对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对文体结构进行解读。

【案例二】一位教师在教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时,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解读词的内容上面,让学生思考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并逐词逐句进行解释,引导学生分析“醉”,分析为什幺作者会“误入藕花深处”,却没有带着学生去领悟词牌中的意境。过于理性的分析已经把这首优美的词牌教得支离破碎,学生更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初步感受到《如梦令》这一词牌的运词规律,也不能把握好词的阅读节奏。

二、阅读教学新思考

如何上好阅读课,带着学生更好地解读课文,让阅读教学产生更好的效果呢?

1.教学内容应选择文本核心

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应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变,而要从文本的核心内容出发来展开教学。

比如《广玉兰》的教学,我们不能把教学内容局限于分段、词语解读等方面,而是要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描写方法,并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围绕感悟广玉兰纯洁、旺盛的生命力来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地方来介绍广玉兰的,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描写有什幺好处。最后让学生交流作者为什幺喜欢广玉兰,并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来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一种花。这样,就实现了从教“广玉兰”向教“说明文”迈进,使学生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掌握说明文的一般写法。

2.教学方法应尊重文体特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针对不同的文体教学,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应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对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教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的时候,我们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感悟词所表达的意境上。如在学生掌握了每一句词的意思之后,让学生边看插图,边想象画面,傍晚、河面、女子、荷花、水鸟融为一体,学生边观察边想象,然后闭上眼睛,回忆刚才的画面,慢慢吟诵这首词。这样,学生就可以较好地感受到这首词的意境。如果这时候,让学生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那一定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

3.拓展阅读应紧扣二者属性

阅读教学的拓展应紧扣文本内容与文体特征的基本属性,然后有目的地选择一些篇目让学生阅读,打开学生更广阔的阅读空间,促进学生更好地阅读。

比如,在教完《广玉兰》之后,我没有让学生课外无目的地阅读一些描写植物的文章,而是让学生阅读介绍一些花树的文章。这样,无论是从文本内容还是从文体特征方面,都可以找到与《广玉兰》这篇文章的相近之处,从而巩固了学生对这一类文体课文的整体把握。

总之,不同的文体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教学。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还要根据不同文本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文本与文体知识有机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解读课文时做到文本与文体并驾齐驱。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