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

[摘 要]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要求教学工作者积极创新课堂教学的理念和方法,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为学生后续学习和成长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古诗以自身独特的语言魅力,在极大程度上承担着学生审美教育的重任。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应当找出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落实审美教育。基于此,将小学古诗教学作为载体,从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以及哲理美四个角度着重分析审美教育的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34-0074-02

古诗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蕴藏着大量的美学元素,有利于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深化对美的体验。而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审美意识形成的重要时期,对此借助古诗实施审美教育是极其重要且必要的,能够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那幺,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古诗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审美教育呢?

一、反复推敲,体会文字美

由于受到体裁和字数的限制,古诗中的词汇、语句往往都是经过诗人精雕细琢的,其中的一字一句都蕴含着独具特色的美感。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将文字作为切入点,体会古诗词汇、语句的美感。

例如,在教学《长相思》(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1课)这一课的时候,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本篇古诗的结构和用语特点,如“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等,以此调动学生的体验。随后,教师指导学生找出其中的关键词句,反复推敲,如:“‘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中的‘山一程,水一程’这两句话运用了什幺修辞手法?有什幺作用?哪句话点明了行旅的方向?请同学们试着想象一下这句词描写的画面。”片刻后,陆续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如,学生1:“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这一句,其中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凸显了路途的漫漫修远。学生2:“身向榆关那畔行”这一句点明了行旅的方向,其中的“身”向榆关,暗示了诗人“心”向京师,使读者联想到诗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景。最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梳理、总结,即: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诗人此时的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的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祥和,诗人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将二者有机整合,对主题进行了升华。通过这种方式,从单个字词或者语句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细节,从而对古诗所蕴含的情感有一个更加精准的把握,在赋予学生美感的基础上,深化学生的感悟。

可见,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古诗,让学生从细节入手,体会古诗中的精炼、准确的语言文字,在把握古诗结构的基础上,切实感悟古诗的文字美,在加强对古诗含义理解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语感。

二、深入挖掘,体会情感美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在挖掘古诗中的美学元素时,可以试着将学生的情感作为切入点,在增强学生审美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具体来说,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古诗,带领学生细细品味其中的优美语句,以此升华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情感美。

例如,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9课)这一课的时候,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一篇描述游子思乡之情的古诗,它是王维在十七岁时创作的,当时诗人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因此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该诗开头紧扣题目,写出独在异乡异土的孤独,因而时时怀乡思人,在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该诗一跃,写出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其中的词汇、语句来挖掘其中的情感美。首先,教师抛出疑问:“唐代诗人王维年少时离开家乡,告别亲人,哪位学生可以说说当时的情景?”以此引导学生结合个人想法描述当时的情景。随后,带领学生朗读这篇古诗,并在文中找到彰显古诗主题的词汇或者语句,以此帮助学生对古诗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如“独在异乡为异客”中的“独”字和“异”字,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了这个“独”字当中;其中两个“异”,比一般叙说他乡作客更加强烈。“遍插茱萸少一人”,好像在说遗憾的不是自己没有和故乡的兄弟度过佳节,而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团聚,这就曲折有致、反复跳跃、充分地表达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从而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感美。

可见,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认识到:对于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深入感悟古诗内涵,当学生对古诗内涵有一个清晰的把握后,自然而然会感受到古诗的情感美。

三、调动感官,体会意境美

所谓意境美,实际上就是古诗的创作核心。具体来说,意境体现了诗人内心情感和实际场景融合所形成的画面,通过对古诗意境的探究,可以使读者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对此,在正式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各种辅助工具,如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古诗的意境美。

例如,在教学《小池》(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12课)这一课的时候,本节课讲述的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古诗,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夏日美景和情趣。其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一句,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景象,将读者带入一个小巧精致、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对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这一画面,将学生带入一种宁静、平和的环境当中,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赏析这一意境。

又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8课)这一课的时候,诗人对于瀑布的描写是这样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对此教师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给学生展示图片、视频,让学生确切地看到瀑布的磅礴气势,并加以引导:同学们,在看到此情此景时,你们有什幺感想?会以什幺方式描写这样的情景呢?请将其写下来,并与他人分享。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引发学生的无限遐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感悟本诗的意境。

可见,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配合现代化教学设备展示与古诗内容相关的场景,以此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古诗的意境,增强学生对古诗意境美的体验。

四、彰显主体,体会哲理美

就小学语文教材来说,其中包含了不少蕴藏哲理的古诗,对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的哲理,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彰显学生的主体,教师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古诗的学习当中。

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统编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第8课)时,本首诗主要描写了诗人在登高望远中体现出来的胸襟抱负,尤其是最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富含人生哲理。对此,在正式教学时,教师则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围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展开积极的交流和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敢于表达想法、表现优异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认可和赞扬;而对于不敢表达意见,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则应当多加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让全体学生学习到这一人生哲理,即“要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使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精神。又如,在教学《题西林壁》(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9课)这一课的时候,本诗表面描写庐山的美景,然而诗句最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却蕴藏着哲理,它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一样,看待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会不一样,对此在思考、分析问题的时候,应当从整体出发,摆脱个人的主观成见。

可见,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往往能发现一些深刻的哲理,为人们指点迷津。教师需要把握古诗的深刻内涵,多加引导学生,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自主感悟古诗中蕴藏的人生哲理,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生活。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深刻意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价值,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将其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具体来说,可以从反复推敲,体会文字美;深入挖掘,体会情感美;调动感官,体会意境美以及彰显主体,体会哲理美四个方面出发,以此组织学生开展高效的古诗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收获丰富新知和技能的同时,不断促进自身审美意识和能力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药丽霞. 古诗文教学如何开展审美教育[J]. 语文建设, 2018(30).

[2] 王玉国, 李华. 古代诗歌启蒙选本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比较[J].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8(24).

[3] 赵福楼. “见形”与“得意”——古诗词教学中发展核心素养的着力点[J]. 语文建设, 2017(10) .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