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燕

[摘 要]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利用多种教辅手段,为学生准备更多学习情境,能够成功启动学生劳动主动性,在不断学习体验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情境呈现形式众多,操作情境、演绎情境、合作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媒体情境等,都能够形成教学激发和调度,让学生顺利进入到学科学习环节,教师要做好筛选和匹配性设计,让学生有丰富的学习感知体验机会。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 G40-0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8-0081-02

创设教学情境是现代学科教学的重要教法应用,教师利用趣味性、启迪性、互动性、开放性教学情境展开教学程序,能够赢得丰富教学启动力。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也是这样,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操作情境、演绎情境、媒体情境、问题情境,同样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参与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学生学习感知和体验。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主流共识,教师在情境设计上做出更多创新探索,能够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不断体验探索中成长综合能力。

一、创设演绎情境,增加学生劳动精神

学生对课堂演绎活动有特殊参与兴趣,在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中,这样的演绎活动应该属于展示的范畴,如果教师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机会,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学习的体验。学生对一些探索性的劳动任务和学习探索任务,往往有更强的参与主动性,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展开对应设计,以提升教学激发动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一些劳动操作的图片和视频等信息,也能够创设展示情境,让学生顺利进入到劳动和探索环节。教师根据学生模仿意识展开对应设计,利用示范操作展开教学调度,能够赢得丰富教学带动力。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上册《我是家庭小主人》,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对比性的图片:这是晓晓和米米的房间,大家仔细对比一下,你喜欢哪一个呢?说说理由。学生开始观察媒体图片,很快就有了选择答案。有学生说,这两个人的房间虽然都不错,但里面的东西摆放是不一样的。晓晓的房间干净整洁,东西摆放有条不紊,而米米的房间则显得有些凌乱,给人的感觉就差了一些。也有学生说,虽然米米的房间有点乱,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东西摆放有其独特之处,从便利角度看是有实用性的。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观察说说自己的房间情况。学生听说要介绍自己的房间,那些喜欢劳动的学生,都能够很自豪地介绍自己的房间,而有些学生则有些支支吾吾了。教师鼓励学生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回家之后整合好自己的房间。

教师利用对比图片展开教学启动,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对比的机会。特别是介绍自己的房间情况时,给学生带来一定心理冲击。因为很多学生房间并不整洁,通过这样的学习,能够成功调动其劳动情结,自觉展开劳动操作,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演绎展示是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进行情境设计,其激发效果是显着的。图片信息具有直观性,学生对这些信息有更强敏感性,因为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画面,自然会感觉更为亲切。

二、创设操作情境,调度学生劳动热情

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启动后,教师要借助一些调度方式,将学生带入学科学习环节。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有更多操作实验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够成功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学生熟悉的操作情境,如手工制作、生活实验、创新实践等内容,对学生形成的激发会更为显着。

如教学《泥碗》,这节内容属于手工操作学习内容,教师在课堂之初,拿出一些泥碗成品,要求学生展开仔细观察,说说这些泥碗有什幺特点。学生开始观察讨论,学习气氛逐渐热烈起来。教师为学生做具体介绍,对泥碗的制作过程进行重点讲解。学生在倾听教师讲解时,就开始跃跃欲试了。教师先做示范操作,对捏制过程进行具体介绍:先将泥团弄成一个圆团,抠出一些凹洞,然后修齐边口,用齿刀刮光碗的内外壁……学生一边看教师示范操作,一边听教师讲解,并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很快就弄出了泥碗的雏形。在学生独立操作环节,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观察学生的具体操作,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纠偏处理,在技术方法上展开对应指导。经过一番操作,学生大多顺利完成了泥碗制作,教师对学生制作情况进行点评,推选出一些优秀的作品。

教师为学生做示范,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因为有样子可以仿照,学生都能够快速进入到模仿操作之中。一个简单的泥碗塑造任务,将学生手工操作主动性激活了。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要求展开对应展示操作,给学生带来更多操作启示。手工制作需要方法支持,教师能够进行细致的讲解和展示,让学生逐渐找到了操作的要领,操作效率大大提升,学生从操作中获得的学习体验也更为深刻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劳动思维

教师利用问题展开教学调度,这是最为常见的教法应用。在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依然可以利用问题进行对应调度,在具体操作时,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筛选处理,以提升教学契合性。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中关涉生活内容很多,教师要抓住学生关注点展开问题设计和投放,这样才能获得更多教学调度力量。学生学科思维启动需要有更多诱导因素,教师利用问题进行对应调度,其助学效果会极为显着。

在教学《泥笔筒》时,教师先展示一个泥塑的笔筒成品,然后进行问题调度:这个泥笔筒分为哪几个部分?具有什幺样的特点?如果要现场制作这样一个泥笔筒,需要先做哪一个部分呢?为什幺要这样设计呢?学生接受问题后,都能够展开积极思考,并对成品笔筒进行细致观察。学生陆续发言,对相关问题进行个性解读。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在学生讨论后,继续操作调度:制作这个泥笔筒,需要设定一个科学的操作步骤,同桌两个人先做互动交流,然后对具体操作方案进行具体梳理和规划,看哪一个团队的方案设计最为合理。学生根据教师布设展开对应行动,开始了具体讨论和策划,并很快就达成了一些共识。在方案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参与热情很高。

教师为学生投放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带有针对性,都是围绕泥笔筒成品展开设计的,学生在仔细观察后,都能够找到问题答案。在这个思考过程中,学生对泥笔筒的制作程序有了一定认知。教师继续引导思考,让学生合作学习,研究出一个完善的操作方案,成功激发学生操作兴趣。学生对问题有选择性,教师对此需要有更清晰的了解,在具体设计问题时,要切准学生学习思维,这样才能带来更丰富调度力量。课堂制作活动有个性特点,教师在问题设计时,要进行有效对接,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研究操作中形成学科能力。

四、创设游戏情境,历练学生劳动能力

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时,教师要对教学情境操作方式进行多重优化处理,以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如果教师能够以游戏形式发动学生参与对应的劳动和实践,学生接受起来会更容易。喜欢游戏是学生的天性使然,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研究,对游戏对接形式展开创新探索,以趣味性游戏展开对接操作,以顺利启动学生学习兴趣,快速进入劳动学习环节,并在不断体验中形成学习探索动力。

例如,在教学《塑丝毽子》时,教师要求学生观看一组图片信息:踢毽子是我们最为熟悉的游戏活动,在我国古代也有这个游戏。看这些图片,可以看出,古人是如何玩这个游戏的。古代人将踢毽子叫作“打鸡”,在很长一个时期,这项游戏都非常盛行。这些毽子的制作材料多种多样,谁知道都有哪些种类呢?学生踊跃回答:鸡毛毽子、塑料毽子、纸毽子、瓶盖毽子等。教师趁势引入学习内容:今天咱们就要利用一些塑丝来制作毽子,先拿出预习表,说说塑丝毽子的制作顺序。学生开始介绍自己的设计程序,逐渐达成学习共识。在学生进入操作环节时,教师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具体指导学生的操作。学生不断有操作问题提出。如重复打结比较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毽子底部用什幺材料更适合?毽子底部垫圈加几个比较合适?教师给出一些建议,学生制作顺利推进。在成品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现场踢毽子,以检验其制作质量。学生进入到具体操作环节,课堂成为游戏场,大家玩得非常开心。因为是自己制作的毽子,自然有特别的感知体验。经过一番互评操作,学生对制作毽子的程序有了更清晰的把握,并在制作过程中掌握了一些制作技法。手工制作毽子的活动圆满结束。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制作塑丝毽子的任务,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图片信息,以游戏角度展开学习探究,结合古代人玩毽子的案例进行课堂推演,引导学生讨论制作毽子的程序。从学生思考和制作情况可以看出,教师教学引导是比较有条理的,成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学生在其中进行交流互动,与教师一起研究操作技法,都能够带来不一样的学习体验。教师在创设情境设计时,需要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实际做好调查,这样才能形成崭新调度力量,确保更多学生都能够在学习操作体验中形成学科认知基础。

教学情境有丰富调度力,教师利用多种教辅手段展开情境设计,能够形成丰富教学启动力。操作情境,能够引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热情;演绎情境,可以增加学生展开劳动的自觉意识;媒体情境,能够调动集体力量展开劳动体验;问题情境,可以形成教学启迪和调度,历练学生的劳动素养。教师要有创新实践的主观意识,合理选择教学情境创设手段,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内驱动力。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