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团蓬勃发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官僚化”倾向是其中一个问题。本文通过样本调查,分析了社团“官僚化”倾向的现象,提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社团;官僚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74-03

学生社团的内涵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将学生社团定义为:学生社团是本校学生自愿组织的群众性团体。社团为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社会化、丰富化的趋势,提供了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但目前,高校社团也存在管理混乱、制度不完善、缺乏指导等现象,渐渐地,社团成员忘记自己的使命,忘记社团成立的宗旨而异化为一个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搞形式主义的特殊群体,这种异化的过程,即“官僚化”的倾向。

一、研究方法

笔者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数十年,目前主要负责学院团委的工作,学生社团是团委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在指导社团活动的具体实践中,笔者深感学生社团发展良莠不齐,有的甚至出现了“官僚化”倾向。笔者根据自身感受以及和社团成员交流时学生提出的困惑,自编了《高校社团调查问卷》,主要调查社团组织的情况以及社团学生干部开展活动的动机。该问卷有10个问题,包括学生参加社团的数量、参加原因、所在社团发起活动的频率、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的频率、目前社团组织机构是否臃肿、社团学生骨干的产生方式、社团组织内部职能划分是否清晰、对社团指导老师是否了解、学生对社团活动的整体评价、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收获等。调查对象为本校各年级、各专业的本科在校大学生。问卷中每个问题有A、B、C、D、E五个选项,要求被调查者回答问卷内的所有问题,每个问题只能选择一个选项。笔者发出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658份,其中男生的有效问卷为639份,女生为1019份。

二、调查样本结果分析

根据有效问卷的调查,笔者对统计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发现高校社团的现状、社团学生骨干开展活动有以下几点特点。

1.高校学生社团蓬勃发展。仅以笔者所在的高校为例,共有学生社团111个,注册会员16000余人。对样本调查结果显示,仅11.46%的大学生没有参加社团,说明社团的影响力巨大,显示出蓬勃的发展潜力。

2.社团发展缺乏指导老师的有效指导,价值取向有所偏移,活动层次参差不齐。根据调查结果,许多学生社团活动缺乏老师针对性、持久性的指导,活动缺乏整体策划。只有15.68%和11.27%的学生比较了解甚至非常了解本社团的指导老师。尽管大部分社团有各自的指导老师,但绝大多数老师对所属社团的精力投入较少。因此,部分社团活动长期缺少有针对性的引导,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创意不足,对大部分学生没有吸引力。部分学生社团一味追求扩大社团的影响力,盲目迎合大学生的文化需求,甚至出现低俗、非个性化、非文明化的倾向。据了解,笔者所在高校的文体性社团达到39个,占社团总数的35.14%。而且,这类社团的活动越来越商业化,精明的商家经常资助社团开展一些商业表演,学生社团作为一种新兴的广告资源,受到商家的青睐。“娱乐型、消遣型和商业型是当前社团文化的突出特点,但这不应该成为社团文化的主流,青年大学生所创造的社团文化应有别于其他类型的青年文化和社会文化,应有独特的个性、特点和育人功能。”[1]学术性社团是学生社团发展壮大中的亮点。与文体性、实践性社团相比,学术性社团更注重专门化研究。它们就某一学术领域内的热点话题、关注的焦点进行探讨。这类学生社团的成员往往对某一学术领域产生共同的兴趣,社团主要也是为了培养成员的兴趣与研究方法、技巧。参加学术性社团的学生不但可以像其他社团的成员一样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锻炼沟通技巧、建立更广范围的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可以较早地、有意识地端正学术态度,学习开展学术研究的方法,从而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从某种程度上讲,学术性社团的质量与数量反映出高校的历史沉淀、学术氛围以及学生培养的水平。笔者进行的调查显示,所在高校的学术性社团较少,仅为14个,占社团总数的12.61%。

3.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多样,出现功利现象。问卷调查显示,在问及参加社团的首要原因时,39.32%的学生首选“增加就业竞争力”,所占比重最高。另外,笔者在与学生探讨参与社团的动机时,有不少学生坦言:没有当上班级、学生会干部,就通过其他途径(如成立或参加社团)为自己寻求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还有学生甚至认为,组建社团是受到各级表彰乃至发展入党的一个资本。他们将当社团干部看作满足自己虚荣心的形式,看作权力大小的标志,看作将来找工作的资本;而不是把它当作服务普通同学的机会,锻炼自己工作与生活能力的实践岗位。

4.社团组织结构僵化,继承与发展不够。调查中,有23.46%的学生认为社团组织机构较为臃肿,而37.82%的学生认为非常臃肿。在界定职能划分时,多数学生选择了“比较清晰”和“一般清晰”,分别占31.06%和35.77%。有些规模较小、会员人数在20人左右的社团也成立了诸如宣传部、外联部、办公室、活动部等多个机构,社长、副社长、各个部门的正副部长,大大小小的学生干部都有十多个。虽然机构很完整,但这些“要员”一年到头也组织不了多少场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非常有限,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活动屈指可数。重视招新、忽视培养是许多社团存在的问题。组建初期的活动轰轰烈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几年之后却销声匿迹,主要原因是该社团的核心成员或骨干只重视自己任期内的活动,而不关注对继任核心成员的培养。当他们毕业后,社团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是目前在社团建设中发生的突出问题。

5.社团内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高校对社团的外部管理基本规范,一般都是由学校社团联合会来进行社团的成立审批、年度审核、活动申报等基本流程。同时,高校对大学生社团工作的评价机制也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笔者所在的高校每年都对全校的一百多社团进行考核评价,仅有10个社团被评为A级社团,在活动开展等方面能获得学校更为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三、思考和建议

马克斯·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最适当的人类组织,它的发展产生了对稳定的、严格的、集中的和可靠的管理的迫切需要。就其实现组织的效率而言,“它是对人实现强制控制的最合理的已知手段”[2]。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各种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管理制度,正是科层制管理模式的极好体现。虽说社团是群众性团体,但是科层制仍然成为各个高校的社团联合会对社团的主要管理方式。“科层组织是一种无法克服自己弊病的组织机制。”这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米歇尔·克罗齐的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科层的法规细则是妨碍信息交流的起因,权力职责不明是权力斗争的起因,为了防止和矫正权力之争,科层机构需要制定更多更细的法规来界定工作范畴和权力职责,而更多更细的规则使信息交流更加困难,如此循环不已[3]。因此,各类社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官僚化”倾向。

1.社团自身建设和学校管理协调发展。学生社团的组建申请、审查、成立、活动开展、解散全过程都应建立对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社团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同时,社团内部也要建章立制,明确规定入会与退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经费使用与管理、骨干培养等细节。建立完善的制度是做好社团工作的基础,社团的群众性组织的特点决定了社团内部管理应充分发扬民主,重大决策应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学校主管部门和指导老师,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社团的特点与规律进行分类指导,帮助社团成员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社团活动的关系,保证社团活动不能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实践中,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要妥善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选聘关心青年成长的专家型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了保证学生社团的顺利运转,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学校必须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导师除了在科研学术、专业技能、社会调查等方面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性的指导以外,还要在社团建章立制、开展活动、政治学习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成学生社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可参考北京大学推行的“四个一”的建设模式,即要求每一个学生社团要有一个校内的、相关的单位或机构作为挂靠单位,有一位本校教师作指导老师,有一个资助单位。这一模式的推行在北大学生社团建设中起到了明显的效果[4]。

3.积极培养社团的学生骨干。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兴衰、活动效果如何,与社团核心骨干关系极大。一般来说,社团的骨干力量都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在社团成员中威信较高。如果这支队伍能持续地发挥积极示范、典型表率的作用,就会使更多的正能量辐射到其他社团成员中去。学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可以定期召开社团学生骨干会议,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指导开展社团活动,从思想品质、组织能力、专项特长、敬业奉献精神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出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对其严格要求:不能只为个人兴趣,一意孤行,独裁武断;要团结好社团的每一位成员,共同进步;要虚心学习先进的经验,取长补短;要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专业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真正发挥社团骨干的作用[5]。于是,社团的所有成员会越来越团结,社团的凝聚力不断加强,成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

[2]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法]米歇尔·克罗齐.科层现象[M].刘汉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林钧敬,王登峰,王武召.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刘钦锋.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的对策[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南通大学团建课题项目(编号12tj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晓蕾(198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商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考和建议

马克斯·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最适当的人类组织,它的发展产生了对稳定的、严格的、集中的和可靠的管理的迫切需要。就其实现组织的效率而言,“它是对人实现强制控制的最合理的已知手段”[2]。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各种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管理制度,正是科层制管理模式的极好体现。虽说社团是群众性团体,但是科层制仍然成为各个高校的社团联合会对社团的主要管理方式。“科层组织是一种无法克服自己弊病的组织机制。”这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米歇尔·克罗齐的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科层的法规细则是妨碍信息交流的起因,权力职责不明是权力斗争的起因,为了防止和矫正权力之争,科层机构需要制定更多更细的法规来界定工作范畴和权力职责,而更多更细的规则使信息交流更加困难,如此循环不已[3]。因此,各类社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官僚化”倾向。

1.社团自身建设和学校管理协调发展。学生社团的组建申请、审查、成立、活动开展、解散全过程都应建立对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社团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同时,社团内部也要建章立制,明确规定入会与退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经费使用与管理、骨干培养等细节。建立完善的制度是做好社团工作的基础,社团的群众性组织的特点决定了社团内部管理应充分发扬民主,重大决策应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学校主管部门和指导老师,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社团的特点与规律进行分类指导,帮助社团成员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社团活动的关系,保证社团活动不能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实践中,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要妥善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选聘关心青年成长的专家型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了保证学生社团的顺利运转,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学校必须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导师除了在科研学术、专业技能、社会调查等方面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性的指导以外,还要在社团建章立制、开展活动、政治学习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成学生社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可参考北京大学推行的“四个一”的建设模式,即要求每一个学生社团要有一个校内的、相关的单位或机构作为挂靠单位,有一位本校教师作指导老师,有一个资助单位。这一模式的推行在北大学生社团建设中起到了明显的效果[4]。

3.积极培养社团的学生骨干。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兴衰、活动效果如何,与社团核心骨干关系极大。一般来说,社团的骨干力量都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在社团成员中威信较高。如果这支队伍能持续地发挥积极示范、典型表率的作用,就会使更多的正能量辐射到其他社团成员中去。学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可以定期召开社团学生骨干会议,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指导开展社团活动,从思想品质、组织能力、专项特长、敬业奉献精神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出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对其严格要求:不能只为个人兴趣,一意孤行,独裁武断;要团结好社团的每一位成员,共同进步;要虚心学习先进的经验,取长补短;要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专业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真正发挥社团骨干的作用[5]。于是,社团的所有成员会越来越团结,社团的凝聚力不断加强,成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

[2]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法]米歇尔·克罗齐.科层现象[M].刘汉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林钧敬,王登峰,王武召.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刘钦锋.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的对策[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南通大学团建课题项目(编号12tj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晓蕾(198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商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思考和建议

马克斯·韦伯认为:科层制是最适当的人类组织,它的发展产生了对稳定的、严格的、集中的和可靠的管理的迫切需要。就其实现组织的效率而言,“它是对人实现强制控制的最合理的已知手段”[2]。高校内部的组织结构是典型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各种管理制度,包括学生管理制度,正是科层制管理模式的极好体现。虽说社团是群众性团体,但是科层制仍然成为各个高校的社团联合会对社团的主要管理方式。“科层组织是一种无法克服自己弊病的组织机制。”这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米歇尔·克罗齐的一个著名的论断。他认为,科层的法规细则是妨碍信息交流的起因,权力职责不明是权力斗争的起因,为了防止和矫正权力之争,科层机构需要制定更多更细的法规来界定工作范畴和权力职责,而更多更细的规则使信息交流更加困难,如此循环不已[3]。因此,各类社团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官僚化”倾向。

1.社团自身建设和学校管理协调发展。学生社团的组建申请、审查、成立、活动开展、解散全过程都应建立对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社团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同时,社团内部也要建章立制,明确规定入会与退会、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经费使用与管理、骨干培养等细节。建立完善的制度是做好社团工作的基础,社团的群众性组织的特点决定了社团内部管理应充分发扬民主,重大决策应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学校主管部门和指导老师,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社团的特点与规律进行分类指导,帮助社团成员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社团活动的关系,保证社团活动不能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在实践中,学校要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开展活动,要妥善处理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选聘关心青年成长的专家型教师担任指导老师,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为了保证学生社团的顺利运转,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学校必须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导师除了在科研学术、专业技能、社会调查等方面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性的指导以外,还要在社团建章立制、开展活动、政治学习等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促成学生社团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可参考北京大学推行的“四个一”的建设模式,即要求每一个学生社团要有一个校内的、相关的单位或机构作为挂靠单位,有一位本校教师作指导老师,有一个资助单位。这一模式的推行在北大学生社团建设中起到了明显的效果[4]。

3.积极培养社团的学生骨干。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兴衰、活动效果如何,与社团核心骨干关系极大。一般来说,社团的骨干力量都具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在社团成员中威信较高。如果这支队伍能持续地发挥积极示范、典型表率的作用,就会使更多的正能量辐射到其他社团成员中去。学校管理部门和指导教师可以定期召开社团学生骨干会议,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指导开展社团活动,从思想品质、组织能力、专项特长、敬业奉献精神等方面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提出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对其严格要求:不能只为个人兴趣,一意孤行,独裁武断;要团结好社团的每一位成员,共同进步;要虚心学习先进的经验,取长补短;要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专业学习、思想品德等方面真正发挥社团骨干的作用[5]。于是,社团的所有成员会越来越团结,社团的凝聚力不断加强,成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何海兵.论高校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4).

[2]D·S·皮尤.组织理论精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法]米歇尔·克罗齐.科层现象[M].刘汉全,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林钧敬,王登峰,王武召.北京大学学生工作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刘钦锋.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与建设的对策[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南通大学团建课题项目(编号12tj05)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徐晓蕾(1980-),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商学院团委书记,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