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琳 金鑫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本文在北京大学地理学科的建设发展的基础上,总结教育管理和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形成了对地理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从规章制度、师资力量、学术交流三方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这种培养模式改革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在新形势下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地理学专业人才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地理学;培养模式;三点一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02-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构建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落实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本文从国家战略目标的角度出发,重点推进结构调整和培养机制改革,努力提高导师责任意识,大幅度地改善博士生培养质量[2]”,并结合北京大学地理学科的建设发展实践,形成了对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以地理学为主体,包含环境科学、生态学、城市规划等多个相关学科,具有理、工、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学院拥有地理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2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拥有地理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2010年至2014年的五年间,共培养出150余名博士生,500余名硕士生。五年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毕业的研究生在国内核心期刊和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总计超过800篇,成为城市与环境学院学术研究的重要生力军,他们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够较好地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学术研究中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地理学以其研究对象涉及自然与人文、区域与全球、普遍性(空间)与独特性(地方),研究方法兼顾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逻辑与形象等的特色[3],旨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城乡统筹规划、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提供优质人才。

一、“三点一线”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4]。地理学学科内有自然、人文、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交叉综合特性,在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总结出一条较为可行的“三点一线”培养模式。“三点”是三个不同主体,即院系、导师、学生。“一线”指贯穿整个培养工作的一条主线,以标准化的管理来安排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论文进度,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研究生阶段的“一线”包含:开题、预答辩、匿名评审、答辩,由指导教师把握论文选题,创造学术研究的氛围。“三点一线”体现了从院系到导师到学生个人的高标准、严要求培养目标,也从研究生在校学制的时间上掌握他们的研究动向及内容,把握方向、提高质量,同时做到了从院系到指导教师到学生个人三层次上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加强,从而提高地理学教学水平及研究力量。

二、院系层:搭建平台

(1)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一切行动的准则,研究生培养工作也同样离不开规章制度的保障。学院建立初期根据以往培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旧有制度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包括:学籍管理补充说明、奖学金管理规定、研究生答辩程序、培养方案、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2)课程设置。在“三点一线”培养模式中,培养方案的设定是研究生在进入学术及应用性研究中学习依据,其中,课程设置是汲取专业知识、学习方法,确立研究方向、应用领域的基石。学生们在课堂中根据教师所授内容,总结知识点、探讨研究方法,为之后个人研究方向的深入奠定基础。根据地理学交叉综合的特点,我们在各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设置了专业讨论课,基本学分为2学分。课程以讲座形式由授课人介绍所在研究领域、课题进展、以及实际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等。研究生可以根据课前文献阅读以及讲座内容与授课人进行充分讨论。经过两学年的课程实践,讨论课受到研究生们的热烈欢迎,从每年课程评估的结果看,各专业讨论课的分数都在学院平均分之上。(3)鼓励学生创作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发文要求是我院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对学生的一条硬性指标。发表高质量的期刊文章是对研究兴趣、研究成果的一项检验,也是对学位论文撰写过程中研究能力、创新成果的锻炼及充分体现。

近五年来,我们根据已毕业研究生文章水平以及学科发展、期刊发展的状况,从以往培养方案发文要求的实际操作结果看,存在着国内期刊发展状况良莠不齐的情况,列入其中的期刊影响因子和引用率变动较大,难以评判研究生发表论文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同专业的博士生水平与获得博士学位的难易程度不同的现象。新修订的发文要求按照专业分类,参考各类期刊的影响因子、引用率等多方面数据,将学院各专业博士生发表重要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减少,提高了博士生进入答辩基本要求的文章质量门槛。

三、导师层:保障师资

良好制度的建立为指导教师提供了全面的培养参考手册,指导教师自身的水平在培养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多年的研究生培养,我院发现院系对于导师的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对于指导教师的指导监督力量不够,造成有些导师多年没有研究课题和成果却照常招生占用招生指标,影响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学科的声誉。我院结合每年教师聘岗和指导博士生的效果,对导师在师德、教学、科研水平和承担项目等方面进行评估,提出了较为可行的评估体系。在每年核定博士生导师招生计划之前,对全部导师的科研项目、经费、发表论文、师德和指导的毕业生水平情况进行逐一审查,提出下一年招收研究生的基本要求,并征求导师是否愿意招生的意见,由学位分委会或院系职务聘任委员会审定下一年的合格导师名单,予以公布,不合格的导师将被暂停下一年的招生。指导教师评估体系的建立打破了传统招生名额平均分配的局面,为研究生的学习及科研提供更好的条件,提高了学科整体的教学指导水平。

四、学生层:鼓励交流

院系规章制度以及师资力量的保障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前提条件,良好学术科研氛围是学生自我研究兴趣产生并且得到快速发展和提高的必要条件。在学术氛围的营造方面,院系应当提供尽可能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机会,使得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探讨学术焦点,形成自我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前沿动态。(1)讨论课堂:学术探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讨论课就是基于对研究生快速抓住研究主体,形成自我研究兴趣而设立。任课老师根据专业研究中的某一点展开分析讨论,从学生上课交流中剖析研究内容传授研究方法。研究生们根据一系列专业讨论课,从研究问题中提炼焦点,发现问题,学会并试着去解决问题。(2)交流资助:会议取经。研究生交流资助制度是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近年来实行的一项奖助政策。北京大学城市与城市学院利用此平台,结合其倡导的学术交流氛围,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将研究生的阶段性成果展示在各种大型国际会议交流活动中。从项目实施情况来看,学院研究生申请成功比例大大增加,申请人数也随之增多,该项目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参加国际会议,参与学术交流的积极性。初步统计,平均每位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能有一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大型学术会议的机会。这一项目使得研究生科研能力有了很好的锻炼,积极向上的学术研究氛围日益加强。(3)暑期学校:野外考察。学术科研氛围的形成不能缺少了解学科前沿动态。考虑到为同学们带来前沿学科动态,扩大学生们与国际名家的对话,推动地理学新生代的交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在2008年开始承办了全国研究生暑期学“地理学前沿”(由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研究生暑期学校汇聚了国内外高端学术资源,引领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并与地理学专家直接交流和对话,得到了地理学界相关专家和学员们的充分肯定。继2008年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在2009年暑期联合举办“青藏高原与全球变化”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2010年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联合举办“全国研究生气候变化暑期学校”,2011年举办“全球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地理学视角”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从北京到西藏到甘肃到承德、塞罕坝,野外考察与前沿讲座的结合使得北京大学“地理学前沿”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逐渐成为一个品牌,为促进国内外地理学领域的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优质环境。

五、结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顺应当代高教改革的总体趋势。经过多年实践证明:北京大学“三点一线”地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工作流程作为一条主线,贯穿院系层、导师层、学生层,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培养模式相结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性思维。北京大学地理学人才培养的模式改革有利于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完善和发展,在新形势下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地理学专业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人民教育,2010,(17).

[2]林建华.秉承传统追求卓越努力提高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

[3]蔡运龙.地理学人才结构与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7,(9).

[4]叶志明.对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2).

[5]陈学飞.西方怎样培养博士——法、英、德、美的模式与经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