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锦文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其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影响着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授自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渗透情感教育四个方面谈谈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34-02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教育家凯洛夫说过:“谁能让孩子的求知兴趣保持稳定和持久,谁就能教育孩子成才。”教学过程如果枯燥无味,那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就如同学习动机的火花缺少氧气,最终会熄灭。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而生动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

1.创设质疑情境。陆九渊道:“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质疑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如教《两小儿辩日》这一课时,我创设了之样的一个情境:同学们,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仔细观察并发现下面的问题:为什么早上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太阳大,为什么在同一个太阳下,早上会比较凉爽,而到了中午却十分炎热呢?到底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比较近,什么时候离我们比较远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看看大文学家孔子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创设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听得入了迷,对新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2.生活情境。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如教学《桃花心木》一文时,由于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根本不懂得树木是如何栽种的,对于种树人浇水时间不一定,浇水量不一定的原因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我便引导学生观察植树节时,老师带领同学们在操场旁边栽种的桂花树,有时三两天给树浇水,有时一周给树浇一次水,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才不会使树苗依赖于我们给它浇水,离开我们就无法生存了。借物喻人,教育同学们在生活中不能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成一颗依赖的心,离开父母就无法生存。当然,创设生活情境也要有讲究,情境内容要突出学习主题,符合生活实际中的现象,不要为了创设生活情境而随意虚构。

3.游戏情境。众所周知,小学生受年龄特点影响,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还比较短,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作为语文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积极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以欢欣鼓舞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不再是一种任务,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帮学生树立自信

计划生育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独生子女家庭,这使我们的学生成了家长的心头肉,在家长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生活中基本上不可能遇到挫折,经不起生活的考验,在学习上就更缺乏自信了。为此,我每天都会安排“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到讲台进行才艺表演,提高学生的胆量,树立自信心。再如,为了满足学生能过把“教师瘾”,我经常安排个别学生当“小老师”,让他们自学课本里的阅读教材,小老师可以走上讲台,与教师磋商。这样做,教师从“少教”到“不教”,学生则从模仿到创造,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增强了师生合作精神,由此形成一种充分发掘学生自主精神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三)解放学生

1.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拥有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因此,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一些时间,让他们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教学阅读课文时,我都会列举出一些问题抄在黑板上供学生进行有选择地思考,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愿意学习什么以及怎样学习的方法。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把要讲的四个问题写在黑板上;①哪些地方写出了周总理生活俭朴?②哪些地方写出了周总理工作劳苦?③“好像”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④为什么总理要一句一句地审阅?从哪里看出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看什么,画什么,想什么,问什么?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回答,而不再是由老师安排,这样一来,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他做的是自己选择的事,而不是被动地完成别人强加给他们的任务。当然,采用此法,教师必须执行课程标准。

2.体验成功的快乐。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都喜欢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在作文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我经常在评讲作文时,让写作基础较好的同学在班级里朗读一下自己的文章,供同学们欣赏,在朗读中,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学习兴趣,同时,也给其他同学创设了学习机会,可谓是一举两得。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勇于实践,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怵、不惧、乐意学,同时最大限度地在时间上、空间上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传授自学的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教给他们合适、有效的自学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如以《詹天佑》一课为例,可以这样教给学生一些自学方法:①熟读。正确、熟练、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遇到不懂的词语或不理解的句子,划上横线或标记号,可以查字典或查阅词语手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文章中“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意思?通过熟读,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火车“人”字形走法的表象。②画图表。画开凿隧道图:居庸关→八达岭→“人”字形线路。③进行对比。如居庸关要画出山势高,岩层厚,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要画出山高;而八达岭隧道长一千一百多米,是居庸关隧道的三倍长,采用中部凿井法,重点要画出山长。④找顺序。“人”字形线路要清楚是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先是一个在前边拉,一个在后边推。过青龙桥,列车向东北前进,过了“人”字形线路的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使列车折向西北前进。⑤找疑问。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帝国主义者们为什么都要争夺这条铁路的修筑权”,又如“帝国主义者认为什么是‘笑话”,“为什么外国报纸会轻蔑地认为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通过找疑问,在学生心中确立思考目标,从而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该尽可能利用学科优势,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生活、社会,运用学到的知识,探求新知识。这就要求老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善于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预见未知,憧憬未来,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努力营造出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①引导想象。如教学《凡卡》后,问:凡卡的信寄出去了,他的爷爷能收到吗?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给故事加个结尾,多数学生与教参回答一致,认为爷爷没有收到凡卡的信,但是也有学生设想到那邮差刚好是爷爷的一个朋友,他认识爷爷,所以把信直接转交给了爷爷,爷爷最后乞求菲吉卡收留凡卡,凡卡开始帮菲吉卡放羊。总之,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尾,在学生脑海中诞生了。又如教学《穷人》后,引导学生想象:桑娜一家从此过上了什么样的生活?学生议论纷纷,有学生说:“本来就快揭不开锅了,加上西蒙的两个孩子,估计连鱼都没得吃了。”也有的学生说:“好人有好报,渔夫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后,第二天捕鱼时就在大海里捕到一个金盆子,渔夫把金盆子卖了个好价钱,从此七个孩子和渔夫夫妇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甚至有的学生说:“真是祸不单行,西蒙死后,渔夫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渔夫的肩上的担子更重了,第二天出海打鱼,海上刮起了风暴,桑娜等了一天又一天,始终没有等到渔夫回来,而桑娜为了照顾孩子,身体也累跨了,七个孩子都成了孤儿,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渔夫的几个孩子不得不担起这个家,艰难地生活着。”通过想象,不仅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同时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性。②激活思维。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开拓思路,培养思维品质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使学生思维异常活跃。

四、渗透情感教育

情感是想象的翅膀,是学习的动力。在课堂中关注丰富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①构筑意境。如教学《游子吟》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慈爱的母亲在烛光下为即将远行的孩子缝补衣服的视频,在视频声中构筑了一个朦胧的意境,学生在美妙的意境中触景生情,深深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伟大的母爱之情。②直接抒怀,如教学《灯光》时,让学生大声齐读课文中三次出现的“多好啊”。学生随着感情的积蓄,不断升华,让学生领悟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③情景交融。如教学曹植的《七步诗》时,引导学生领会同根而生的豆秸煮豆子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悲惨场面情融于景,情景交融。

总之,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影响教学效果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应试教育”那老一套;而应以课程改革的精神,求实的态度,积极探研,勇于创新,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