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非非

摘要:大学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过渡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重要源泉。由于受到社会、学校、家庭和自我等多方面的影响,导致了目前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严重,部分大学生存在明显的人际交往困难,最终导致了一些校园惨剧的发生。本文就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出原因及其解决办法。

关键词:人际交往;人际关系;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1-0051-03

前言

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单独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大学是一个介于校园与社会之间的阶段,是提升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阶段,对于大学生而言,过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提升个人魅力,也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附加收益,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但是目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受制于诸多因素,正在潜移默化的被弱化,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内涵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为了满足其自身的某种需求,通过与周围的个人或者群体进行长期交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具体而言,就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联系、一种对彼此行为方式的认同感。大学生人际关系惯例上有两种划分,即广义和狭义。就狭义而言,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与学校的相关人员如同学、老师以及领导等发生的人际关系;广义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较之于前者增加了校外的人际关系。

大致的可以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以学习为中心的人际交往关系,以专业为纽带形成的专业导师为主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宿舍关系以及同专业的校友关系;以兴趣为主的人际交往关系,常见的有社团人际关系、文体生活人际关系以及对于学业追求人际关系;以生源地为纽带的人际交往关系,以生源地为依据的老乡关系人际关系;以爱情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据有关统计,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中,恋爱关系占了重要地位。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归因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主力,承载着一个国家未来的希望,是社会欣欣向荣的表率,其人际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其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一)人际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关系形式化。在大学中,师生关系是除了同学关系之外可以排在第二位的关系。与老师关系的好坏,或者说个人对于老师的主观评价,对老师教学的效果以及自己的学习状况都起着很大的作用,往往取决于我们对于老师的眼缘评价以及老师的教学风格是否符合我们自己的需求。随着近几年高校扩招,学生数量的增加,老师精力有限不能全部顾及,且一般大学老师都会有自己的科研任务,没有过多的时间来和学生沟通,师生关系就仅限于教学环节。

2.宿舍舍友关系不和谐。大学生在宿舍的时间大约占了大学时光的百分之四十,和舍友的接触也最为频繁。来自不同地域的舍友,因其个人性格、习惯爱好的不同,必然会发生一定的小摩擦,处理好舍友之间的关系,才能有能力去处理好更广泛的人际关系。2004年云南大学宿舍连杀四个人的马加爵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宿舍饮水机投毒案件无不显示着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不和谐,曾经的网络流行语“感谢舍友不杀之恩”让人感慨!室友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始大学人际关系前提和标杆。

3.大学生选择性交友,搞小团体主义。在大学中,有这样一种交友观,有用的人才交,无用的人不交;用处大的人“深交”,用处小的人“浅交”;价值观的不同,交友观也不同,关注物质还是情谊是其本质表现。有调查表明,有近三成的大学生择友主要看对方的消费水平,更有甚者会根据对方的来源城市以及家庭背景来决定是否交往。选择性交友观的发展,必然导致形成贫富两大人际关系团体,而且因为这种观念会造成一些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的游离于正常的交际团体。

4.异性交往的失败,导致走向网络极端。大学生活应该是美好的,在大学中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是许多大学生作为自己大学生活完整的一个目标,但是由于刚从高中的管制中逃离出来,并不具备太多的交往机巧,往往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开始一段感情,在经过长期的交往后,双方不能忍受对方存在的缺陷而败兴收尾。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大多数人其情商不足以缓解自己受到的一时的打击。为了排解心中的苦闷,极易走向一个极端,加之目前网络科技的发达,网络的诱惑足以让一个愿意堕落的大学生步入万丈深渊。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归因

海德将归因分为两类:一是情境归因;二是个性倾向归因。

1.情境归因。(1)社会层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举全国之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之初,我们的政策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其出发点是正确的,但也是导致现在的贫富差距较大的原因,而正是这种经济上的差距给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恶化埋下了隐患;另一个方面,随着国门被打开,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也逐渐传入我国,对于新一代大学生而言生活在一个价值观林立的世界,本身还没有形成比较牢固的正确的价值观,极易走向弯路。(2)学校方面。大学生所表现的人际关系问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学校教育的过时,或者说缺位。校园是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场合,本应该得到老师的正确的引导,但是我国教育在大学之前,都是以书本知识教授为主,并没有专门的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以及心理素质的课程,学校的不重视导致了学生的不重视。另外,刚入学的大学生还不能立刻适应大学生活,各种学习、生活的不同导致大家心理状况的不稳定,大学老师本应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大学中师生关系形式化,还只停留在教学阶段,生活中相互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很容易使得大学生走向歧途,也不利于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3)家庭方面。这一层面主要是受家庭结构以及经济背景的影响。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较多,得到的宠爱较非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也多,大多都会形成自私自利、不愿意与人交往不合群的习惯,而且占有欲强烈,不愿与别人分享,这种孩子大多在校园人际交往中处于劣势,难以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此外,父母的文化水平以及经济背景也有很大的影响。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投资与关注以及言传身教,对于其自身人际关系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2.个性倾向归因。(1)不敢交往。不敢交往,实质就是在社交活动中害怕与人接触,他们在公共场合把注意力过于放在周围的环境上,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总是担心自己的举动在别人的监视之下,行为的不妥会引来他人的嘲笑,无形中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反而更加不敢去交往。其实是自卑心理在作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而言不好的大学生,每个月的可支配经济较少,与经济条件相对而言不错的同学之间形成的对比,潜意识里的自卑心理又加剧了这一状况。(2)不想交往。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大学生接收到的教育使得其对于现实生活中自己的交往期望值较高,但是现实的种种落差使得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反之又会影响其新的人际关系的建立。

人际交往中的自闭心理也是造成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一个原因,有自闭心理的大学生,与其他人的沟通存在问题,性格内向,往往会待在自己的圈子,不出去也不接受外人进来,不愿意发生任何的人际关系。

个人的嫉妒心理也会对人际关系造成影响,在别人受到挫折时则变本加厉进行挖苦,幸灾乐祸,对于生活中发生的小事情耿耿于怀,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报复,这样很难形成真正的人际关系。(3)不善交往。大学生本身缺乏好的交往技巧,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处于劣势,与人容易发生摩擦。当代大学生大多都缺乏一定的社交知识和经验,再加上个人的知识储备、话题储备的不同以及说话技巧的差异,导致一些大学生在人际关系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久而久之就会放弃主动的人际交往,对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形成阻碍。

三、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掌握合理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原则

1.平等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提出了平等的原则,其实质上也适用于人际关系领域。人际关系上的平等既包括立场的平等也包括人格的平等,实质就是心态上的平等,作为大学生都在一个起跑线,认识到这个事实有助于我们心态上的平等。交往双方以平等的心态接受对方的交际。

2.信用原则。信用原则无疑当今社会最主要的个人品质,人无信,不以立,马克思曾经把真诚、理智的友谊赞誉为“人生的无价之宝”。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首先自己就要以诚待人,杜绝知与行的不统一,心口不一;言必行,行必果,历来是我们所追求的行为准则。信用原则作为一个标杆,一次失信的不良记录,就会影响你在别人眼中的地位和形象,不轻易许诺,但是一旦做出了承诺就必须兑现。

3.宽容原则。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得理不饶人,非得为了一时的利益争得面红耳赤,分出对错。人人都说人无完人,但实际中很难想到这一点,高要求的标准也许是有好处,但是往往这种眼中进不了沙子的行为,到最后都成为了孤家寡人。

4.尊重原则。古人云:“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不贬低他人,不轻视、不侮辱别人,真诚相待;自尊,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不自大不自卑。平等的人际关系离不开双方的配合和彼此的尊重。

(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着诸多问题,个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进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左右逢源也需要一定的能力,首先自己得去积极的认识到自己,然后及技改变。

1.从自身做起,增强个人的思想品德建设。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群体自身必须注重个人思想道德,从自己本身去改变。比如从表面的言谈举止,知识素养,仪表仪态等方面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从自己内心真正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地、刻意的向一些待人处事比较好的人学习,去改变自身,见贤思齐,增强个人魅力。

作为大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不能人云亦云,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会表现在外表,当然不是说卖弄知识,而是其的气质会感染周围的人。人际关系建立之前,确保不要盛气凌人,恃才傲物,要学会宽容他人,在个人个性和社会价值观之间把握好度,这也是尊重他人和自尊的表现。

积极的参加到大学生活中的活动,首先增加接触面,才能有机会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也会在人际关系的形成中不断取长补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进行合理的改进。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不斤斤计较,放开自己的眼界,即使有时做的不尽如意,也要学会及时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及时的排解压力,不至于到最后形成心理问题。

同时也要注重交往技巧的学习,大多数人并不是天生的就能搞好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我们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一些技巧,比如说话技巧等,恰当对别人进行称赞,但不是阿谀奉承、拍马屁,天生的不足就需要在后天的实践中去改进。

2.加强外在环境的优化,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1)家庭的教育对于个人品质的培养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有着关键性作用。家庭氛围比较和谐,且有较多的家庭交流,会给大学生带来一种安全感,至少让他们相信人际关系是可以搞好的,这种心理上的暗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好处,同时这种积极乐观的心态也会及时的化解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发生的小问题,还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家长还应该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水平、道德素养。(2)社会方面也应作出行动,为大学生有校园像社会平稳的过渡提供保障。主要是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大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及时的反馈到实践,对于其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的再升化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社会的另一个责任在于良好的网络环境的管控,现代网络社交工具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网络化,社交的乐趣完全不能发挥出来,各种设计平台使得大学生沉迷其中,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社交。(3)学校教育对于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具有重要意义。心理素质的高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一大主因。由于社会和学校的压力,使得大学生心理问题变得突出,各种校园事件的出现暴露了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的缺位。有些从事咨询的教师缺乏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咨询技巧,不能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阴影,使学生对咨询失去了信心。其次有些心理咨询工作还停留在被动咨询的水平,只对一些有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同学来提供了服务,而没有关注到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大学生宿舍舍友之间矛盾的合理解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保证,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大学本是一个提升个人素质,发展人际关系的最佳场合,大学生可以主宰自己的生活,只要愿意针对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存在的缺点进行改变,以积极的态度去接受人际交往,就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

[2]刘强.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研究对策[J].社科研究,2015,(2).

[3]杨锡宏.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幸福感关系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2).

[4]谭晓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价值、困境与路径[J].延边党校学报,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