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谊 喻德旷

摘要:本文建立一种专业教育引领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软件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按照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以互联网+应用开发能力为鲜明特色,将课程实践、科研项目、学生竞赛项目、企业项目和创业项目相整合,形成软件应用人才全新型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

关键词:互联网+;软件应用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合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11.5-4;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0-0087-02

近十几年来,“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利用互联网的平台技术把现代工业、商业、金融业、制造业、医疗、服务业等结合起来,信息产业发展正从“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益”转变,高层次项目如系统设计、产品外包和离岸研发等对信息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信息专业毕业生绝大多数属于基础人才,缺乏工程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必须将卓越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我们面向信息类专业学生,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卓越工程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建立一种专业教育引领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软件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使之内涵式发展,面向信息技术专业突出特色,按照技术创新体系的要求,将课程实践、科研项目、学生竞赛项目、企业真实项目和创业项目相整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培养全过程,对于提高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十分必要和重要。

一、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目标

在经济发展新态势下,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对信息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表现为三大核心能力: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下面进行具体化。

专业能力:以移动互联应用为特色的卓越工程师专业能力包括:掌握移动互联网相关理论知识,WEB网站开发、运营与营销,移动应用编程技术,智能移动终端系统应用与维护相关知识,具有基于WEB、Android/iOS系统的软件开发能力,具有移动终端软件设计与应用能力,WEB程序开发和Android/iOS应用程序、手机游戏设计开发能力,具有移动互联网络产品运营、销售、维护技能。

综合能力:包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积极的学习态度,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专业迁移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等,是人才软实力的体现。

创造能力: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鲜明特色,表现为运用所学工程知识和技术进行产品研发创新和技术创业的意识、精神和技能,包括发散性思维、积极主动学习观、求知欲、敢于尝试的气魄等优秀品质,把握移动互联技术发展走向,正确预测移动产品市场发展趋势,将移动互联技术与不同行业结合,开拓新应用新领域的创业能力。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培养模式

提出专业教育引领并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专业发展和社会需求,整合科研项目、竞赛项目和企业项目,通过教学改革、构建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搭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等途径,有效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建设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入渗透融合的新课程体系,在专业教育中全程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和能力培养,使得该体系充满活力、动态发展,适应技术市场的要求。

根据本校本学院自身的情况、所处广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信息技术和行业市场的需求,在专业课程体系上,有机地纳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设置如下层次的创新创业课程,图1为专业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组成。

建设“点—线—面—体”教学体系。

“点”:为5门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组成、网络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软件工程、网络技术,覆盖了系统结构层、程序设计层、网络技术层、应用软件层的主要知识领域。

“线”:以五个核心“点”串联其他专业课程,形成5条技术能力线,把相应能力培养细化到每门课程中,最终强化系统能力。

“面”,即综合,瞄准“互联网+”应用,增设移动应用开发方向和数据科学方向,专业与应用领域综合,多学科交叉。

“体”,即成果,通过实习实训、学科竞赛、课外科研、企业项目等,学生完成创新作品,参与科研项目。

专业教育是进行创新创业的基础。卓越工程师专业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系统基本原理,开发信息技术结合行业的互联网+应用系统。

第一学年开设计算机科学导论、程序设计、数学建模、计算方法等基本功课程;第二学年开设数据结构、算法设计课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等课程,奠定专业基础;第三学年开设网络程序设计、移动应用开发、大数据处理等课程,打好互联网+开发基础;第四学年开设互联网+行业应用实践课程,组建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包括移动应用开发小组、嵌入式系统小组、智能终端设计小组、网站开发小组等,全程实现学做创结合,提升应用系统开发能力,使学生从进入校园到离开校园,专业创新能力连续提高。

三、运用互联网+思维激活学生创业思维

互联网+的“+”不仅是技术上的“+”,也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以人为本的管理与服务模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结合医工专业特色,在医疗服务、手机客户端(APP)、微店经济等打开了崭新天地。互联网+商业方面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物联网方面发展远程监视系统、自动报警系统等,互联网+社区服务方面发展居家养老平台,小区物业管理系统等,互联网+医疗方面发展流行病统计预防平台、母婴健康系统等,互联网+教育方面发展考试辅导网站、学习交流群等。

互联网+商业模式让技术创业变得更为可行,借助互联网可整合商品、项目、服务等,为大学生提供课程、培训、项目、咨询、资金;通过互联网+,把能上网的人变成潜在的客户;学生可更直观地体会创业的过程,获得最直接的创业体验。互联网大大降低了学生创业的成本,运用互联网+思维,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潜力,有利于新产品的研发。

大力引进企业资源。以新兴产业发展与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执行校企合作产学研良性互动人才培养策略。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医学图像处理和医学信息处理博士点,与广州市华南咨询公司共创新示范基地和联合实验室,与广州市医疗仪器检测中心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并和深圳新开元技术公司、金蝶医疗软件公司等二十多家企业或行业机构开展了共同培养。企业可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而学校也找到适应市场的研究方向,社会分享到创新创业实践育人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孙琦龙.创新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J].软件工程师,2015,18(10):63-64+62.

[2]谢芳.大学计算机软件教学改革探究[J].大学教育,2016,(5):116-117.

[3]赵淑芳,陈立潮.基于项目导向的启发式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研究[J].大学教育,2015,(11):165-166.

[4]陈丹.软件技术专业企业化课堂与项目式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2016,13(3):198-199.

[5]江登英,余玲,王龙.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工程数学教学模式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7,1(4):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