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新 果春焕

[摘 要]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逐渐大众化,学术论文抄袭、作假等学术道德问题越来越严重。培养具有良好的学术规范的科研工作者,已经是目前高校在研究生教育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利用导师的“权威性”,建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把“学术道德”的分量充分落实到研究生教育中去。

[关键词]导师;学术道德;研究生教育;教育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03[收稿日期] 2020-10-02

随着教育资源不断扩大化和优质化,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高速增长,各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也急剧增加。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在提高高校教育整体素养的同时,也凸显了众多学术道德规范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指出了当代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因此,培养专业素质过硬的高水平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研究生的学术道德,良好的学术规范是作为科研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道德底线。

一、研究生教育现状

(一)研究生大众化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深化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促进国家才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水平发展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学生期望通过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从而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有238万人报考研究生,2019年共285万人;2020年共341万人报考,相比2018年增加了43%。

考研人群结构也越来越多元化。就业压力的增加和高附加值工作的选择是众多本科生选择考研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很多非应届生为了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和认知能力,也选择考研来加强自己的技术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教育部数据统计,2017年共201万人报考,其中,应届考生113万人,往届考生88万人,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43.8%;2018年共238万人报考,其中,应届考生131万人,往届考生107万人,往届生考研人数占全国报考人数的45%,同比上升了1.2%;2019年,非应届生比例占全国研究生报考总人数的48.23%。由此可见,考研已不单单仅是应届毕业生继续学习的选择。在社会产业资源不断更新进步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结构的高知化、应用和创新人才的升级化也是迫使众多非应届毕业生选择考研的重要因素。

(二)研究生导师制

研究生学习阶段除了需要在本学科领域中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更需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和能够独立承担专业技术的工作能力。因此,我国在1953年的《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中提出了导师制培养方式。导师是由取得了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本学科学术造诣较深的专业教师、科研人员承担,其学术水平在某些方面接近或达到国内或国际先进水平。导师负责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研究能力等工作。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导师为第一责任人,对学生的学习、科研、生活、道德等方面进行专职独立指导的一种教学制度。因此要求导师不仅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教学和指导经验,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责任心、事业心以及对研究生的管理和培养能力等。

(三)师资比例失衡

研究生大众化教育的今天,导师和研究生的比例失衡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的高校研究生导师名下研究生达几十个。研究生数量的增加直接导致许多研究生导师负担过重,培养经费和指导精力严重不足,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近年来越来越突出的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源于导师对众多研究生的学术态度、论文质量把握不到位,研究生抄袭、论文数据作假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研究生道德教育重要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对加强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等一系列工作发表重要指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就是崇德修身。

(一)研究生道德缺失现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研究生大众化的今天,研究生道德素质问题越来越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研究生道德缺失现象不仅表现在学术论文中,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得极为突出。

1.缺乏组织纪律性。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是学校和社会对每一个研究生最基本的要求,包括按时上课、出席集体活动、保证出勤率,服从学校管理规则等等。随着扩招导致的研究生社会经历、思维方式、年龄范围等差距的逐渐增大,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纪律涣散、不服从校规和基层单位安排,旷课、迟到、违规等现象频繁出现。

2.缺乏诚信意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和“信”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石,是做人之根本。然而当学历和成绩变为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榜时,伴生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失信行为。例如,考试作弊、伪造证书、数据造假、论文抄袭、编造经历等等。

3.缺乏礼仪素养。“不学礼,无以立”,礼仪素养是体现一个人道德水平、思想素质和社会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然而成绩和升学率为基本目的的教育体系中,学生良好礼仪素养的配置教育极为欠缺,不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以自我为中心、高分低能等现象在研究生教育中也极为常见。

4.缺乏责任意识。当代研究生的责任意识薄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家庭教育欠缺、社会不良观念影响、研究生心理素质不成熟等因素导致众多研究生个人本位主义强,缺乏理想抱负,自私自利的价值观使其更加重视自我享受和个人利益的获得,而并非是国家和社会需要,学习漫无目的,利己主义膨胀,不关心国家大事,丧失社会责任感。

5.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研究生就业压力增大。社会及家庭环境等不良因素导致部分研究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当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不足以应付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和压力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久而久之成为心理疾病。

(二)研究生道德教育重要性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当今社会对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需求不仅仅基于优良的成绩和成熟的专业技术水平,更注重的是对基本道德修养的需求。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容不得半点马虎。研究生是高水平的技术人员,需要在相应的岗位中探索真理、科学实践,因此必须要具有认真、严谨、坚持、勇敢、担当的奉献精神。任何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滋生都会导致科技发展乃至社会进程受阻。

因此,加强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建设,尤其是学术道德建设,是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且重要的任务。

三、导师制下研究生道德教育发挥机制

(一)导师“立德树人”

导师作为研究生的第一责任人,其行为标准是学生学习的正冠镜,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

1.避免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失衡。在国家“破四唯”决策背景下,研究生导师应将对学生单一的学术价值取向转化为“道德+学术”的多元化社会价值取向中来。通过建立“专业教育”“学术教育”“技能教育”“思想教育”多维教育体系,培养研究生的工作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

2.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导师的良好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和影响学生。导师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向是团队建设的标杆和旗帜,学术上的严谨、工作上的认真、生活上的规矩是研究生依规守圆的最好戒尺。

3.强化思政教育。建立研究生道德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弱化“文章”“成绩”等作为研究生评价的唯一考核指标。通过积极宣传、树立标杆、交流经验等方式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责任感和价值观。

(二)整合资源,建立协同机制

1.学校或基层组织单位中建立“价值观+研究生道德管理规则”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整合、导师专业指导和道德建设整合。明确研究生道德底线,并通过专业学习、技术指导、团队建设、网络教育等多方位进行学习,扩大道德教育影响力。

2.开展科研诚信、道德行为规范的宣传。在学校范围内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弘扬优秀学者的良好的学风和学术道德品质。导师积极组织研究生开展多样化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宣传、学习、交流活动,促进研究生深刻认识和理解学术道德、指导学术规范底线,对“什么该为”“什么不该为”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对“合理引用”和“剽窃抄袭”的界限有深刻的了解。

3.建立学术失范行为处理程序及奖惩措施。对于触碰学术道德底线的失范行为严肃处理,引导广大研究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严谨求实的科研学术精神。

(三)社会责任感建立

培养研究生社会责任意识,是提高研究生个人道德品质和素养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导师作为责任人,在团队建设中,时刻围绕爱国精神、集体精神、公共意识、政治思想为主导路线,建立研究生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

研究生教育不能仅局限于学校和实验室,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以团队形式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社会宣传,可以培养研究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能够增强社会担当。

四、结论

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发挥导师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作用,利用导师的“权威性”推进“立德树人”,建造良好的学术道德氛围,培养学生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学术道德”的分量充分落实到研究生教育中去。

参考文献

[1]潘琪,史东波,蓝煜昕.研究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影响因素—以清华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8(4): 33-39.

[2]陈劲松,王晓丽,鲍恩泉,等.浅谈研究生导师师德师风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45-46.

[3]柳礼泉,王俊玲.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德育自觉的提升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6(2):108-112.

[4]张丽莉,王致磊,赵雷,等.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教育过程中作用研究[J].高教学刊.2020(26):140-142.

[5]鲁金秋,张政龙,崔光霞,等.体育类硕士研究生导师履职“培 养第一责任人”的考核与评价[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20(4): 6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