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洁

(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佛山 528041)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信息化教学改变传统教育环境。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重组,担任着课堂教学形态变革、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重要角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1]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以新一轮科技革命与职业教育领域充分结合机遇为抓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刻改变职业教育传统课程的形态,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式与教育课堂结构的改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智慧课堂”成为一个新型教学“软环境”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2004年可汗学院平台的创办,到2007年的翻转课堂、2012年的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慕课)和短小精悍的微课,再到2014年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私播课)、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在线教育方式相继而来。“人工智能+”课堂与“互联网+”课堂的“双新”课堂教学范式促使传统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进阶[2],融合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智慧课堂在提升、助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职业教育智慧课堂的研究解读

(一)价值取向

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第一核心要素。加强国家人才队伍建设和储备离不开职业教育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储备的“蓄水池”。

1.基于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培养承担“技能改变人生”的重要使命,基于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是培养学生与工作任务紧密相关的专业能力与岗位的能力。通过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实践可打破时空的界限、时间的障碍,有助于教师的弹性教学和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复杂的实操与深奥的理论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消化。在一项有趣的教育教学的实验研究中,研究人员对国内12所不同地区的职业院校学生进行为期3个学期的数据及教学质量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应用了ICT相关教学方法的班级与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班级根据全过程数据跟踪对比后发现,在实施应用了ICT信息与通信技术相关联的教学方法班级的学生在技能的掌握、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等方面都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因此,尝试通过智慧课堂的构建与实践,可以反复锤炼专业技能与巩固所学知识,达成基于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目标。

2.基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当前,我国正处于职业教育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内容,以人的培养为主线是重中之重。通过智慧课堂的“教”与“学”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与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教育理念,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更加便捷化与智能化的教学服务。当前,职业教育人才高质量的培养应坚持立德树人,立足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开启新征程,以此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主要内容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总结现阶段学者关于研究职业教育智慧课堂的主要内容大多集中在将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对立起来,对比研究的范围领域在以下三个方面:(1)基于智慧课堂的概念特征、技术构成、价值指向等方面进行理论性的剖析与解读。(2)基于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利用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实现教学资源的多样化、互动交流的立体化、问题反馈的即时化,决策评价的数据化等特征进行归纳与分析。(3)基于人的发展为中轴线,强调人的智慧,构建教师“教”的精准化与学生“学”的个性化的逻辑框架的设计与搭建。

(三)层次角度

第一阶段为智慧课堂基本概念的界定。从相关的文献搜索中来看与智慧课堂相似的研究主题还有“智能课堂”“智慧教室”以及“未来空间”等,各概念之间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与区分界限。所以,智慧课堂这一概念在我国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领域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3]。

第二阶段为智能化信息技术的融入。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虚拟现实、泛在网络云端设备和新进技术等助力智慧课堂的“教”与“学”过程中工具使用的智能化、交互设计的智能化、资源推送的智能化、数据跟踪的智能化[4]。

第三阶段为智能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依托智能化信息技术平台,智慧课堂的构建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实施阶段的所有教学环节。通过MOOC、SPOC、QQ群、微信群等智慧空间,构建设计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全部行为,在框架设计上形成教师行为的闭环供应链和学生行为的闭环需求链联动交互的教学循环。在研究构建时注重环环相扣,坚持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宗旨,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等主导作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等主体地位,形成“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5]。

1.课前:教师课前教学设计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教师以所授课程的背景、学情、目标以及课程重点和难点为基点,在课程开始之前整合教学资源、制作相关文件、录制教学与实训视频之后创建课堂任务等一系列智慧课堂的课前教学设计。学生通过MOOC、SPOC、QQ群、微信群等智慧空间在课前查看任务,提前进入学习情境,自主学习与检测。

2.课中:师生互动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教师进行学案导入和知识点分享,通过教师发布的随堂测验、内容探讨和成果展示,结合课前预习数据监测反馈、学生的疑惑进行精讲点评和集中解惑后达到总结提高的效果。学生进行课堂实训、发言讨论,化解疑惑、巩固吸收。

3.课后:个性化辅导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环节。教师根据“课中”学生学习的即时反馈、“课后”数据跟踪分析,并结合学习数据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诊断、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展开个性化辅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在线练习、在线讨论,反思调整、知识内化以及拓展学习。

二、职业教育智慧课堂构建的意义与价值

(一)构建意义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长期以来,在教育体系中并没有被重视,当今社会各个阶层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认识不足。但是随着社会分工、职业工种日趋完善,能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在职场上越来越受到尊重和青睐。在教育教学方面,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推进“互联网+教育”的具体实施计划。实施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5]。课堂教学的优劣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因素。目前,部分高校教师依旧是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且形成了一种固定思维,即“我讲你听”“我做你看”,知识是灌输给学生的,并非通过主观能动性去思考而获取,直接导致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不足。通过职业教育智慧课堂的构建将课堂中的师生通过技术将其有机关联。职业教育始终秉承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探究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课堂模式变革,给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促进职业教育教学变革与创新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与价值,其具体研究意义与价值有如下两点。

1.对于教师的“教”而言,智慧课堂的构建可完善教学全过程,提升教学品质。基于课程授课内容,教师可以智慧化、数据化、精细化的汇集学生全过程、全方位监控数据的学习状况,同时根据可视化数据为课程实践的预测、分析和反思确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动态过程。基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全过程记录师生多元互动中学生所呈现出的学习状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惯性、偏好、兴趣点等,科学预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其潜在的需求。基于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潜能,以数字驱动和个性化为核心展开精准教学实施策略。

2.对于学生的“学”而言,智慧课堂的实施可渗透学习全过程,提升学习质量。基于课程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接收到大量的富媒体资源,如MOOC、SPOC、微课、虚拟仿真、图形、音频、视频等,学习过程中资源的多样化增强多维的感官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基于现实时空、虚拟时空与增强时空的立体互动,学习过程中通过电脑、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登录课程云平台,实现随时随地可学,打破时空界限进行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基于数据化的课堂跟踪,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性推送不同的学习资源,实现学生智慧发展到思维广度得到扩展,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促进知识迁移运用,实现学生个体智慧多元到高阶发展。

(二)构建价值

1.主讲教师传播视角。MOOC课程中的教师变主导为引导,其角色从课程内容的提供者到教学环境的设计者,甚至是不断探求新知的合作者。

2.学习者需求视角。MOOC平台提供大量丰富的优质课程、快捷方便的搜索过程及网上浏览,这些满足并不源于特定的学习内容,而是使用这一平台的体验本身可以满足人们获得知识的教育需求,感受到“一对一”的传播效果。获取知识是学习者最重要的目的。

3.课程内容设计视角。符合当下人们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人们的网络使用行为呈现实时性、高频度、碎片化等特征,影响着个体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对个体保持持续注意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体现了以学生为主导的传播过程。

4.MOOC平台建设视角。MOOC作为一种新的知识传播技术手段和载体,教育传播活动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和时间的同步性为前提,人们可以分散在广阔的区域,近乎实时的传播速度和现场感将遥远的物理空间彼此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这种变革改变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和理解知识的框架,也为学校组织更新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重要影响。

三、智慧课堂构建的优化策略

(一)突出职业特性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重在突出“职”,承担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这就要求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智慧课堂在构建设计之前要厘清思路,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懂得“怎么做”,还要精通到“做得好”的技能进阶。然而,国内部分的职业院校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单一灌输,这种教育模式让本身基础知识并不牢固的职校学生对授课的知识点、技能点更加难以吸收、消化,加重其学习负担。

将突出职业特性优化策略落实到智慧课堂的具体构建上,就是智慧课堂构建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更要注重知识理论到职业技能的转化。

(二)精准对标提升

智慧课堂的构建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机融合,将传统课堂转型升级为智能化教学环境[6],是将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虚拟与现实有效结合的“教”与“学”的新形式[7]。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科学地、客观地对智慧课堂中智能化的资源推送、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立体化的互动交流等方面精准对标提升进行安排与设计。

将精准对标提升优化策略落实到智慧课堂的具体构建上,平台门户将会对学生学习的访问数据、操作习惯、学习周期等动机结构进行数据的提取、处理、分析和共享后挖掘建模,建立学生“行为标签+属性标签”的画像维度,精准分层、分类、回归、关联、预测、聚类。

(三)赓续深度融合

智慧课堂的设计框架是以技术、数据为基点,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设计,不仅可以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普及,也可帮助教师迎接教学改革的新挑战。需要强调的是,单纯地依靠信息技术并不能推动教育变革,实现智慧教育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背景下师生的共同努力与吴越同舟。

将赓续深度融合优化策略落实到智慧课堂的具体构建上,就是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还需要立足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课程教师新技术的培训,与时俱进,推动信息技术、大数据驱动精准教学走向常态化,从而实现智慧课堂中教学与技术的双向融合。

四、启示与结语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智慧课堂是一项长期又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背景下职业教育智慧课堂的研究综述总结可见,学界关于智慧课堂的研究成果深度和广度都在不断地丰富,但是仍然有些许问题急需解决。

目前,教育界和学术界尚未对智慧课堂的概念和内涵特征形成确切的定论。从知网的相关文献中搜索相关的主题,如“智慧教育”“教学智慧”“智能教学”“互联网+课堂”等,每种概念和主题之间没有明确其范围与界限。本文研究的智慧课堂的概念在学界也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这种情况不利于研究成果之间的集中性和准确性,更不利于理论体系的形成。

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智慧课堂,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与互动的积极性,了解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一种开放、宽松的课堂教学探讨和学习研究氛围,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无法区分与辨别学生在课堂中使用手机的真实状态,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手机依赖[8]。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对智慧课堂的“课中”环节进行恰当合理的安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将手机作为学习工具而不是用于沉溺于娱乐生活。

信息技术时代对教师的综合能力要求将会更高。高校教师的自我定位不应仅仅定义为“教书先生”。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专职组织人员,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引领者,更是教育教学服务中的创新实践者。当前,国内部分院校的专业教师在授课时还仅仅停留在多媒体工具的替换,移动网络工具的泛在化学习,等等,其本质并没有脱离传统课堂的形态,也并没有凸显出教师在信息技术下面临的挑战与应变。从现有的文献中可以看出,部分学者已经开始对人工智能角度下“智慧型”教师角色的转型进行研究,后续还需进一步加大对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结构和提升路径的研究力度[9]。

加快构建智慧课堂思政教育体系。以德智体美劳统领“五育共举”的角度构建完成课程思政目标,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体系与课程内容,把课程思政浸润“智慧课堂”建设的方方面面,实现化云为雨、润物无声[10]。

随着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以智慧课堂为教学主阵地的智慧教育理念才能真真正正地落地、生根、发芽,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创新教育教学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