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在对广西五所高校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创设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发挥高校优势、优化学校培育途径、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培育的自主性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相关途径。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07-0101-03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与分析

1.调查的基本情况

2015年9—12月,笔者选取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调查样本,就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展开调查。调查内容为网络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网络信息批判辨别能力、网络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网络信息道德素养和网络信息安全意识,并采取自填式的问卷调查方式。

为了使调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参考价值,笔者同时发放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和自愿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包括理工农医、人文社科管理、艺体等学科,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85份,有效问卷共580份,问卷有效率为96.66%。调查结果统计如下:①性别比例:在参与调查的580名学生中,男生285人,占49.13%,女生295人,占50.87%,男女性别比例均衡。②年级比例:大三学生225人,占38.79%;大二学生240人,占41.37%;大一学生115人,占19.82%。③专业比例:人文社科管理类44.62%,理工农医类40.23%,艺体类8.58%,其他6.57%。

2.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1)普遍具备网络信息认知能力,但使用娱乐化倾向明显

调查显示,从获取信息的选择途径来看,92.05%的学生选择网络,46.33%的学生选择电视,42.06%的学生选择报刊或书籍,15.16%的学生选择广播,剩下6.22%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大多数学生普遍认可网络的优势,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从信任的程度而言,大学生对传统媒体信任程度要高于网络,调查说明,大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信息认知理性,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网络信息的公信力有待提高。

从大学生使用网络的目的来看,调查的数据显示,用于聊天的占85.24%,用于看影视、看小说、听音乐的占79.55%,而对于网络带来的好处,85.61%的学生认为是放松身心。

总体来看,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认知是比较合理、健康的,但存在着利用网络信息学习意识淡薄、娱乐化倾向明显等问题。

(2)掌握基本网络信息操作能力,但信息批判意识差

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实际操作技能,对于信息社会所要求的基本信息操作能力,92.32%的学生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80.18%的学生经常选择搜索引擎解决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对于信息运用习惯,91.26%的学生经常通过搜索引擎寻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习资料。对于“您如何看待互联网的信息”这一问题的回答,61.17%的学生认为健康的占主流、不健康的占少数,9.87%的学生认为不健康的占主流、健康的占少数。调查结果表明,在对网络信息的选择和判断上,大学生的盲目性较为明显,并表现出一定的随意性,无法在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里做出有针对性的选择,网络信息分析能力和网络素养有待提高。

(3)网络行为自主性强,但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不高

对于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天上网时间超过3小时的占42.25%,超过5小时的占38.31%,这说明网络行为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甚至出现不少学生沉迷网络、上网过度的现象。调查发现,实际每天上网时间超过计划时间的学生比例达到71.92%,58.12%的学生因被网上的其他信息所吸引而遗忘上网所要完成的任务。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对个人的网上行为缺乏足够的控制力,常常在无节制的畅游网络中迷失了方向。

(4)网络道德素养参差不齐,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

对于“网络行为是否有必要遵守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伦理”这一问题,认为非常必要的学生占31.44%,而49.73%的学生认为是有必要的,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可网络行为的道德约束性,即使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也要遵守道德规范。

对于“在网上是否可以任意地发表个人观点”,45.13%学生选择“是”,而46.21%的学生“在网上聊天经常撒谎”。

在网络资料的使用方面,有42.72%的学生直接下载别人的文章且只作简单修改就使用,这说明了大学生缺乏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行为需要进一步规范。

对于“你了解如何保护自己计算机安全运行吗”这一问题,选择“非常了解”的占8.96%,选择“比较了解”的占39.76%,但是选择“不了解”的占44.8%,而选择“完全不了解”的仍有5.48%,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安全知识不够了解,网络信息安全意识薄弱,缺乏网络环境下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风险意识,容易造成网络信息安全隐患。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途径

1.创设良好的社会信息环境,拓宽社会培育途径

第一,制定政策,完善制度,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保障培育的效率和效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技术部门要统一思想,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在宏观理论上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进行必要的政策性干预。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发挥高校的优势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信息素养有关专业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二,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社会环境,保障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实施。在法律上,要积极推进网络的立法,加快网络法制建设,保证网络监管有法可依,推动网络法制化工作的建设和发展。结合我国网络信息社会发展的现状,制定符合国情的《网络信息基本法》。

第三,借助大众传媒的优势,积极营造有利于信息素养培育的舆论环境。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向大学生宣传信息素养知识的正能量。对于社会一些网络热点事件或者问题,可以通过电视媒体或者广播电台及其他社会媒体开办一些讲座或者竞赛,邀请专家参加节目为学生提供专业性的意见或建议。

2.发挥高校优势,优化学校培育途径

第一,健全信息素养培育课程体系。一是优化课程设计。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增加文献检索课和现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比重,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形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开发校本教材。要结合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深入研究网络信息的特点及其传播规律,不断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结合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的相关经验和素材,开发适合当地及本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教材。

第二,优化校园网络环境,打造大学生信息培育的网上平台。一是强化校园网的维护管理,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和网络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加大对网络的巡查和监控,积极应对各种网络舆情,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判预警,及时有效收集和回馈,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网络环境。二是建立信息素养培育的网上平台。通过创设主题教育网站拓展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空间,通过搭建互动平台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通过手机终端等多元一体化的网络平台宣传、普及信息素养的相关知识,通过教育论坛、校园BBS、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大学生沟通交流,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不断拓展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新路径、新载体、新空间。

第三,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信息素养教育工作队伍。一方面,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教育的技能,熟悉信息化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能够运用基本的网络工具性软件开展教学。同时,要在教学实践中,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针对性地创设信息环境,有目的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运用网络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信息化有关的单位、企业再学习,强化教师的信息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信息教学能力的提升。

3.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培育的自主性

第一,增强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一方面大学生要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使其通过信息素养的培育激发自身的学习潜能,全面发展自我。另一方面大学生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教师要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积极主动做到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

第二,强化网络学习的自觉性,提高网络媒介使用技能。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网络传播媒介的教育实践活动,并通过各种网络媒介知识竞赛或者与信息素养实践有关的社团活动,丰富自己的信息素养知识,提高网络传播媒介的运用能力,增强运用网络传播媒介同其他人进行互动学习和联系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水平。

第三,注重网络道德行为,增强网络自律观念。在网络活动中,大学生处于相对独立的空间,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觉自律,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使用文明的网络语言,尊重他人的权利和隐私,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主动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侵害,不传播不健康的网络信息,养成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

参考文献:

[1]高建平,肖立新,赵宝新.大学生网络素养及其培育问题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2]邢援.浅析目前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及对策[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2).

[3]吴跃峰.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基于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调查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6).

作者简介:何克奎(1981—),男,广西南宁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信息化教指委2015年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途径”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LX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