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及策略

《消化和吸收》这节课选自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2节,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本节的实验教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如果学生亲身体验,将有助于理解难点。基于此,笔者设计了本节微课程,旨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让他们通过设计探究过程来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总结、比较实验结果,分析原因,让他们评价与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逐步提高其学习能力。探究过程可以使学生意识到消化系统的重要性,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并为下一节内容的展开做好铺垫。

七年级的学生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本节课的内容又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平时接触比较多,也都比较感兴趣,但对消化系统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而且由于学生尚未学习过化学,所以复杂的化学反应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食物在消化系统内到底怎样被消化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的知识,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是笔者本课教学设计中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本节知识内容多、难度大,所以笔者将其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授课,本次设计为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时,学生首先从宏观上学习整个消化系统的结构,了解各消化道和消化腺的功能,并学会区分口腔、胃、小肠中发生的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本课有两个需要学生设计并动手完成的实验,分别是“探究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实验和“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

设计

为了指导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前自学,笔者设计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其中,自主学习任务是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主体部分,并与达成目标一一对应。本课中,笔者以任务来促进学生达成目标的达成,笔者共设计了三个目标,相应地就有三个任务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达成。

本节自主学习的前两个达成目标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进行学习就可以达成。任务一设计为识图练习题,该任务的完成可以检测学生对第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支持达成目标①的达成。任务二与达成目标②相辅相成,笔者设计了一个概念归纳和列表题,在检测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③是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这个问题非常抽象,单纯依靠学生自学难以理解,所以笔者设计了配套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在自学中攻克难点。微视频的设计要以达成目标和学习任务为依据,并为学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任务提供支架。视频的设计必须能够吸引学生,所以视频导入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想到在活动课上曾与学生共同参与的益智游戏——疯狂猜成语,深受大家喜爱。因此,笔者选择了看图猜成语之卧薪尝胆作为微视频的导入。“能够说出整个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其在身体中的位置”这个达成目标,单纯靠学生想象根本无法达成,恰好学校推广使用“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其中的3D演示可以为学生提供具象的支持。“能够设计并动手完成实验”也是本堂课的重要知识和技能目标之一,所以笔者在微视频中还设计了演示实验和动画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同时,笔者还设计了一系列递进性提问,引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通过观察、分析一系列动画及实验视频完成相应任务。该部分设计了三个任务,学生可以自行暂停视频,完成相应的任务,这样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顺利达成目标③。

为了使得学生更有效地完成自学,笔者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还对课堂形式进行了预告。课堂形式预告可以总结为两部分:①让学生明确课堂上将要完成的任务,了解自主学习的重要性;②预告了在课堂上需要展示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起到督促作用。

制作过程

微视频中用到的视频素材和图片素材均取自“东师理想教学”平台和网络,笔者把加工后的素材直接在Corel Video Studio Pro X6上进行视频制作,最后以MP4的格式发布,时长为6分57秒。

在视频导入部分,笔者通过“疯狂猜成语”互动游戏,激发学生观看视频的兴趣。

在主体部分,笔者把视频设计成一次与学生共同进行的生物之旅,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更乐于观看和完成任务。同时,主体部分环环相扣的三个环节与任务单上的三个任务一一对应,每个环节后学生都可以暂停播放完成任务,并且在每个环节进行之前都设置了疑问,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知识,必能有所收获。每一环节的结束都有相应的任务,并以此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上一个环节结束时又会为下一个环节提出问题。主体部分三个环节的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通过图形演示及相应文字讲解“胆汁的分泌和排出”,完成任务单上的任务一;第二环节:通过观看动画实验演示及屏幕上的实验设计探究“胆汁的作用”,完成任务二;第三环节:通过观看实物实验“胆汁的乳化作用”,结合视频中的现象和结果文字的提示,自主完成任务三。

课堂应用

1.第一环节:评测练习

课堂伊始的检测,笔者设计了一系列的选择题,而且选择题的难度相对较小,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顺利完成,从而使其能够更加自信地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2.第二环节:技能训练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观看了实验操作视频,但看了不代表会做,而实际进行实验操作是将知识转化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第一个技能训练题目重在拓展学生的操作能力,第二个技能题目则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设计并完成科学探究实验是初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素养。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学生已经了解了“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的实验设计,在上一环节中又进行了实际操作,本环节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在提升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同时还巩固了学生设计生物实验的技能。

4.第四环节:展示评价

展示是检测学习效果非常有效的手段,同时也可以激发小组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学生交流的过程是个体思维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体现了合作的有效性。

课堂评价以学生互评为主,教师评价为辅。学生互评活动实际上是学生互助学习的具体表现,可以使其思维更活跃,思路更清晰,思想更丰富。这样的设计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成为课堂主人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

课后,笔者对本节微课程进行反思,得出以下两点心得。

1.完成有效自主学习,达成高效教学课堂

笔者通过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和课堂学习任务单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脚手架,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轻松地运用、掌握知识。基于有效的课前自主学习,学生们课堂上不再奉行“沉默是金”,而是跃跃欲试,每个人都渴望表现自己,使得良好的氛围在课堂中产生,从而达成高效的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学生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探索更多的新知识,并且拥有了更多练习的时间。学生通过课堂上的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动手实验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这样的翻转,真正实现了“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拓展能力在课堂”的理念。

2.为攻克难点提供强劲的助力,激发对生物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自学方式下,学生遇到难点如果经过努力仍不能攻克,他们慢慢就会降低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胆汁的乳化作用”这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难点,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非常抽象,单纯依靠课本学生很难理解。微视频的设计为学生攻克难点提供了强劲的助力,以动画的形式呈现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新颖的思路和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充分展现生物的学科魅力,让学生喜欢上这门学科,同时也可推动生物教学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

评委印象

食物在消化系统内究竟是怎样被逐步消化的,因为缺乏直观性,所以对初一的学生而言,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知识,该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形象直观化,是田文静老师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在微视频设计中,田老师通过成语“卧薪尝胆”的故事,首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任务中;然后通过动画演示,让胆汁的形成等内容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降低了学生掌握知识的难度;最后通过演示实验的进一步直观展示,使胆汁的乳化作用这一抽象的概念,完全内化成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田老师的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严谨,单就课堂学习形式预告的设计而言,从评测练习(课始检测),到技能训练(进阶提升),再到合作探究(协作探究),直到最后的展示评价(展示准备),层层深入,完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发展。田老师的微课程设计的优点,我就不再一一列举。下面,仅就田老师的微课程设计中的一些细节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1)课始检测能不能不通过习题,而设计成教师提供消化系统的结构模型或者写有消化系统结构名称的卡片,让学生独自组装出完整的消化系统,使他们通过实际的操作,来掌握消化系统的结构?因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我个人认为,相对于习题,实际的操作可能更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2)在微视频的演示实验中,胆汁的乳化实验通过自身前后对照进行了展示:教师先往清水中加植物油,然后搅拌,让学生观察;然后再加入胆汁,再搅拌,再让学生观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因为有了自身对照实验的概念,所以学生知道该实验包含对照实验。但对刚刚接触生物实验的初一学生而言,他们看到的和理解的仅是胆汁的乳化作用的实验。所以,在这个实验设计中,我个人认为最好是进行空白对照,应该准备两支试管:一支是清水加植物油再加胆汁,一支是清水加植物油再加清水(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所加物质的等量性)。这样,学生通过对两支试管不同现象的比较,一方面感知到胆汁的乳化作用,另一方面,也知道了对生物学科而言,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3)我们国家小学实行的是学科教学,这和西方一些国家实行的项目教学不同。所以,大多数的学生跟国外的学生相比,实验设计的能力比较欠缺。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验的设计,减少学生设计实验的盲目性,从而进一步提高翻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①怎么去检验淀粉的有无?②唾液会不会对淀粉起作用?怎么证明?(提示:可以模仿胆汁的乳化作用的实验设计)。③唾液对淀粉的作用是物理性消化还是化学性消化?怎么证明?④如果唾液对淀粉的作用是进行化学性消化的话,除了通过检测淀粉的有无来证明外,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请分享你的思路或者想法……

其实,我在担任2016年NOC活动微课程评优赛项生物学科的执行评委时,从田文静老师对这节课的展示中,我就感觉到了田老师的优秀。也正是因为有很多像田文静这样优秀的老师参与到翻转课堂的学科教学研究当中,才使得翻转课堂学科教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当然,我们还没有任何骄傲的理由,因为对翻转课堂学科教学的研究而言,我们永远在路上。

(周祥 NOC活动评委/江苏省苏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