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波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四省市继浙江和上海,也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实验。针对2017年入学的高中新生,将采用新的课程方案、新的高考方案以及新的课程标准,但由于新的教材仍旧在审定之中,所以使用旧的教材,简称“三新一旧”。

● “三新一旧”解读

1.新的课程方案

山东省的新课程方案,共分为六个部分。

①培养目标:普通高中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学科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②课程设置: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实践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周35课时,每课时按45分钟计。18课时为1学分。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课设科目与学分,技术仍然包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总的学分由原来的8学分降为6学分,其必修内容分别按3学分设计模块。学生毕业学分最低要求为144学分,必修课程88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4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含校本课程8学分)。

③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思想性、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关联性。

④课程实施与评价:包括科学编制课程标准与教材,合理制定课程实施规划,切实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完善考试评价制度,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⑤条件保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学设施建设,加强经费保障。

⑥管理与监督:完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领导和管理,注重发挥课程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中的作用。建立国家、省两级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健全课程建设和管理反馈改进机制。

综观“三新一旧”的课程方案,可以看出与之前有了不小的变化。一是课程设置不再分领域,学科模块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仍是一家,包含在技术之内。二是总学分不变,必修学分减少,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学分增加,加大了学生选学的多样性。

2.新的高考方案

2018年3月27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山东省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新闻发布会,发布和解读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省教育厅同时印发了《山东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政策30问》和《山东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高中学生40问》,对相关政策进行了详细解读。自2020年起,夏季高考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等级考试科目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由学生自主选择3门。信息技术只需要在高二下学期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即可。关于山东省新的高考方案,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从山东省教育厅网站上自行搜索,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3.新的课程标准

2018年1月1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也在其中,并且单独成册,不再是和通用技术共用一册技术标准。信息技术2017版课程标准顺应当今国际形势,加大了编程和人工智能部分的内容,对计算机科学进行了回归。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组成。其中必修分为数据与计算、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后,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4.旧的教材

面对来势汹涌的教改大潮,针对“三新”的教材却姗姗来迟,一直游走于审定与修订之间。对于2017年入学的学生,仍旧只能使用原来的教材。直到2018年初公布了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后,教育部又陆续发布了几次文件,才基本确定了新教材使用路线图,山东省将在2020年入学的学生中开始使用新版教材。

● 山东省的对策

针对复杂的局面,山东省教育厅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其中《山东省普通高中2017届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指导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最重要的文件之一。

1.课程开设建议

《意见》指出,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学分为4学分,每个学分18学时,共72学时。建议必修课程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学习。必修课程是本学科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依据,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后,可参加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鉴于目前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的现状,建议针对2017级高中学生首先保证必修课程的开设。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待新教材正式出版后,按照教材安排的教学内容,逐步开设选修课程,全面落实高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是全面提升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强调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是每位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选修Ⅰ和选修Ⅱ课程学习的基础。高中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包括“数据与计算”和“信息系统与社会”两个模块。

(1)必修模块1:数据与计算

本模块针对数据(包括大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分析数据与信息的关系,强调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模块是信息技术课程后续学习的基础。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数据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合理处理与应用数据,掌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根据需要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逐步成为信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本模块包括“数据与信息”“数据处理与应用”“算法与程序实现”三部分内容。

①单元一:数据与信息。教学内容与要求如下表,此部分可参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一、二单元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表略)。此单元建议8课时。

②单元二:数据处理与应用。此部分可参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第二、三单元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此单元建议10课时。

③单元三:算法与程序实现。此部分可参考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相关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和地区实际情况设计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此单元建议18课时。

(2)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人、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信息系统在社会中的作用,合理使用信息系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问题。本模块的教学,应尽可能在现有教学材料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四个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学科大概念的渗透。本模块包括“信息社会特征”“信息系统组成与应用”“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三部分内容。

①单元一:信息社会特征。此部分可参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相关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信息系统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信息社会特征,感受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此单元建议3课时。

②单元二:信息系统组成与应用。此部分可参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技术基础》模块相关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实验室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信息系统设计规划到软硬件操作的实践体验机会,提高学生对信息系统价值的认识以及利用信息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单元建议23课时。

③单元三:信息安全与信息社会责任。此部分可参考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技术基础》模块相关内容,结合信息系统中个人信息泄露与数据安全隐患方面的案例,引导学生真实感受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性。通过信息系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信息系统安全防范的常用技术方法。此单元建议10课时。

2.考试、评价建议

《意见》指出,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也是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尽量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作品评价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采用电子作品档案袋、学习平台记录表等技术手段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客观评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总结性评价可采用纸笔测试、上机测试相结合的形式。纸笔测试要控制选择题、填空题等客观题型的比例,适度设置和增加通过理解和探究来解决的开放性题目,以拓展纸笔测试在评价内容和评价目标等方面的广度和深度。

评价目标与内容应根据课程标准中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学业质量标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确定。注重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的教学、完善课程方案设计方面的作用。评价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教学开展。评价内容要从关注知识技能向关注学生学业成就转变,同时还要关注现实问题解决和团队合作等多种能力的提升。

总之,山东省2017级和2018级入学的高中学生,学习中将面临“三新一旧”的问题,教师应当正确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