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辉 郭永松 柯茗华 彭敦运

摘要:小学开展家务劳动教育不容易,在抗“疫”期间更困难。宅居上网课是机遇,作者借助信息技术创新,从引导学生做馒头入手,开展了兴趣盎然的劳动技能普及教育,并展示了学生的劳动成果。

关键词:微信互动;家务劳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22)13-0068-02

劳动光荣,也是乐趣,劳动还是教育,折射着小学生的成长。没想到,新冠疫情竟把许多人不屑的劳动教育推到了前台,使其不仅成了学生们喜欢的游戏,还成了“网红”课程。

● 晒老虎

小区封闭了,学校封闭了,但是,封闭倒逼着老师们想办法,怎样才能停课不停学,封校不封书?

突然,校园网上晒出了伍老师在家做的馒头——一群惟妙惟肖的小老虎。

一石激起浪千层。第二天,晒进网的就不止教师的作品了,还有许许多多学生的“手工”,最让人感动的是六(3)班的刘寅,他不仅端出了一笼屉“小黑虎”,而且还用“抖音”传授了做“黑虎仔”的经验:

“做黑虎仔要用灰面和黑芝麻。我将300克面粉、20克黑芝麻粉、半盒牛奶、20克白糖,用大约60毫升清水混合搅拌成絮状,再用少量水将3克酵母化开,分次加入到搅成絮状的面粉中,和匀揉成面团。

“再把上述面团放在温暖的地方任其发酵,直到体积变成原来的两倍大。

“大约50分钟后,以指尖沾点干面粉在面团上按个窝,若‘窝’不回缩,就是面团发酵成功了。

“取出发好的面团按扁、排气、重新揉匀后,再搓成长长的圆条状。

“把圆条切成约50克一个的小段面团。

“对着网上查到的卡通虎图,把这些小面团捏成一个个的老虎仔。

“在蒸锅中放进干净的白纱布做垫子,再放入老虎仔进行二次发酵。

“大约个把小时,老虎仔已经‘长’到原来的两倍大后,上灶开蒸;笼屉上气后约一刻钟关火。

“关火后先不要揭盖,以免老虎仔回塌,等约三四分钟,再揭盖子,你们就看到这群黑虎仔了。”

刘寅的信息迎来了好多跟帖,跟帖大多都是点赞,也有不少同学跃跃欲试。

班主任发言了:“今年是虎年,明天我们都来晒老虎,看谁的最有创意……”

就这样,六(3)班的劳动课,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在这个“新纪元”里,班级的几位老师不光是点赞、送花,更重要的是点评,用点评来引导,做“老虎仔”的过程中有手工、有美术、有数学、有语文、有抗疫、有信息技术,还有别具一格的德育……

就这样,学校的“微信互动”变成了“抖音交流”,变成了“美篇比拼”,变成了一场线上的抗“疫”后援。更出人意料的是,线上做虎几天后竟然变成了线下的“志愿者行”:独居的爷爷奶奶吃到了同学慰问的色彩斑斓的‘老虎仔’……”

学生们与老师一起总结经验,系统归纳出了做老虎仔(馒头)需要的食材、炊具,以及相关的方法、技巧、评价馒头质量的四条标准……这俨然就是一门独立的校本课程。

● 没有虚拟的教育

从重新开学后的统计数据可知,六年级的学生每个人都学会了做馒头、煮饭,而且还会炒两个家常菜。

孙琳在博客中写道:“……用火龙果汁和的面醒好后为了排气,我把它放在揉面垫上反复揉搓,然后把大面坨(团)分成十几个大小差不多的小坨坨。

“把小面坨揉搓光滑后捏成一头大一头小的形状,再把一个更小的面坨分成三个,其中两小坨做耳朵,另一个做尾巴。用牙签把小耳朵扎上去,尾巴也是这样,最后用两颗绿豆做眼睛,一个红色的老虎仔就这样做好了。

“十多个老虎仔做好后,放锅里蒸20分钟,再闷3分钟就开锅啦,奶香奶味的老虎仔可好吃啦。

“原来做虎仔(馒头)这么有趣,自己亲手做更有意义,也更好吃。通过这次实践我才知道,做虎仔原来还有这么多学问哩。”

用日记记下这次劳动的,何止一个孙琳。

祸兮福所倚。没有这场抗“疫”,“做馒头”还真的很难变成隔空的大比拼,更难上升为校本课程,并推动全年级师生的“大开发”。

虽然《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但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一直不高。学生中还有不少浪费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被忽视,劳动教育不仅在淡化、弱化,甚至还有教师将其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

但是,学校作为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场所,不能没有劳动课,也不能没有劳动实践。所以,学校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所以,劳动教育要充分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并与德智体美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所以,劳动教育要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这一次的线上邂逅,让笔者明白了小学的劳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必须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过程,提升育人的实效性。

笔者也在想,为什么这次网课能收到这么好的效果?如果做“老虎仔”没有结合实情,没有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机会,没有及时上升为校本课程,会不会也是一次普通的家务劳动?

确实,在小学开展劳动教育要有课程开发的敏感性,要关注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要有趣味,要紧扣学生日常生活,要让学生感知劳动乐趣,养成劳动习惯,只有这样,劳动课才会接地气。做“老虎仔”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从兴趣入手,关注了清洁卫生,主动分担了家务,还尽可能地参加了校内外的公益活动,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分享劳动成果。更有意义的是,做“老虎仔”还将一项平常的家务劳动与信息技术进行了对接,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特征。尽管网上的传播是虚拟的,但活动却是实实在在的。

任何教育都离不开评价,学生的劳动也不例外,没有评价,就是放任。正是基于此,笔者依据师生宅家抗“疫”的实践,引导大家制作“档案袋”,把做“老虎仔”的所有过程记录和相关实物放进去,完成了一次“档案袋式自我评价”,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督导,推进了课程不断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