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雪玲

摘要: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名片。黄梅戏作为安徽本土戏曲,是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戏曲进校园”的主要抓手。在幼儿园开展黄梅戏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戏曲的兴趣,有助于对幼儿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合肥市中海原山幼儿园多年来以黄梅戏为载体,探索开发了黄梅戏园本课程的基本形式,并对校园黄梅戏的教育目标、具体内容和活动形式进行了研究确定,通过开设黄梅戏园本课程,夯实了幼儿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幼儿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关键词:幼儿园  戏曲教育  黄梅戏  园本课程

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力量之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名片,在世界文化多元交融的背景下,如何保留特色,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文化。”而作为文化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展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戏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类型,是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的民族艺术,戏曲更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提出了要强化学校教育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的教育教学,推动“戏曲进校园”等工作的开展。

黄梅戏作为安徽本土戏曲,是我省各级各类学校“戏曲进校园”的主要抓手。在幼儿园中开展黄梅戏教育教学活动,以黄梅戏为素材,充分挖掘黄梅戏的教育价值,大力开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夯实幼儿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近年来,合肥市中海原山幼儿园通过对以黄梅戏为基础的园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初步建立了以黄梅戏为载体的幼儿戏曲教育的基本形式。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和行动研究等方法,对园本课程建设的效果进行了评估,为后期课程的推广奠定基础。以下就我们目前开展的工作进行简单的介绍。

一、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及幼儿对黄梅戏的需求现状

2018年11月,我们设计发放了针对全园中小班家长及幼儿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对黄梅戏感兴趣以及感兴趣的曲目和喜爱的黄梅戏名家等。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与分析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和家长,对黄梅戏都有过简单的接触。在黄梅戏的传播途径中,78%的家长是通过电视、网络来了解黄梅戏戏曲的,但是幼儿能够观看和戏曲有关的节目注意力只能停留1-4分钟,时间比较短。家长们熟悉的黄梅戏曲目也非常少,比如:《对花》《天仙配》《女附马》等。部分幼儿对于黄梅戏还是不够了解,有待激发和培养他们对黄梅戏的兴趣,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将黄梅戏改编成幼儿容易接受的儿歌、故事等形式传递给幼儿,平时多开展与戏曲相关的活动。同时从幼儿园环境创设、主题墙布置、区角游戏开展和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中让幼儿耳濡目染,增强幼儿对黄梅戏的了解,提升幼儿参与黄梅戏有关活动的兴趣。

二、制定课程目标,研讨黄梅戏园本课程具体内容和活动形式

以调查问卷结果为基础,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导向,以各年级组为单位,制定本年龄段幼儿园黄梅戏园本课程目标。同时将各个年龄段的目标进行汇总与研讨,纵向分析同一维度在不同年龄段形成递进式的目标结构。如在情感维度,小班乐意欣赏黄梅戏,初步萌发热爱戏曲文化的情感;中班则上升到乐于参与黄梅戏活动,体验参与的乐趣,萌生作为安徽人的自豪感;到了大班,则从感受黄梅戏人物角色的情感,增强身为安徽人的自豪感。从最初的“感受”到“体验”,最后上升至“理解”。在形成园本课程分年龄段目标后,各年级通过积极开展黄梅戏实践活动来印证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针对部分目标提出了修改意见,在“研讨、整合、实践、修改、制定”的路径基础上,确定黄梅戏园本课程的分年龄段目标。

同时,我们以《戏曲进校园——黄梅戏传承教学基地教材汇编》为参考,结合不同幼儿年龄特点,筛选通俗易懂的黄梅戏元素,选择了服饰妆容、语言、曲目、乐器、表演等五方面内容作为落脚点,开展黄梅戏园本课程教学研讨,从黄梅戏自身的艺术价值中筛选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需求的黄梅戏教育素材,探索小、中、大班的黄梅戏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一)多维度挖掘幼儿黄梅戏教育内容

在幼儿园中开展黄梅戏教育教学活动,以黄梅戏为素材,充分挖掘黄梅戏的教育价值,开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黄梅戏的艺术形式加以体现。

(1)服饰妆容。黄梅戏戏服是汉族传统服饰的传承与延续,与京剧戏服相比,黄梅戏戏服大多清雅秀丽、自然隽永。而黄梅戏妆容则重眉眼,喜淡妆,给人以真实质朴、清秀脱俗之感。黄梅戏服饰妆容的真实质朴、颜色鲜明、清雅秀丽,对幼儿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幼儿对黄梅戏产生极浓的兴趣。

(2)语言。黄梅戏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特别是念唱部分大部分使用安庆方言,与普通话类似但又区别于普通话,中间常常夹杂多种口语化且没有词义的字。幼儿处于语言发展的迅速期,对于语言的认识和掌握速度较快,地方方言作为地方文化内容之一,有利于激发幼儿了解家乡、爱家乡的情感。

(3)曲目。黄梅戏发展至今已经改编出许多成熟且家喻户晓的作品,如经典曲目《天仙配》《女驸马》《打猪草》《夫妻观灯》和《牛郎织女》等剧目,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日常各种荧屏或不同场合,这些曲目都会萦绕在耳边,人人都会哼唱几句,选择幼儿略微熟悉且易懂易学的曲目选段,帮助幼儿深入学习黄梅戏。

(4)乐器。黄梅戏最初用的都是打击乐器伴奏,如大锣、小锣、扁形圆鼓等,这些乐器的使用相对简单,幼儿能够掌握其中的打击技巧。将打击乐器纳入黄梅戏教育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节奏感,同时对于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具有积极作用,认识、学习中国传统乐器对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

(5)表演。黄梅戏表演是集唱、配乐、服饰妆容、动作等融合式的“高级”表演,对于在园幼儿来说存在难度大、不易掌握等困难。“完整”的呈现对于教师和幼儿都是一种挑战,幼儿园需要根据幼儿对黄梅戏的掌握情况,探索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表演形式,积极搭建平台,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表达美。

(二)多样化创新幼儿黄梅戏教育活动形式

(1)创设环境,激发兴趣。创设黄梅戏元素的主题环境,让幼儿在富有创造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的环境中,体验黄梅戏文化,获得相关知识,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全面发展。

首先,充分利用各处墙面,宣传、普及黄梅戏知识。幼儿园通过海报展板详细介绍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老一代黄梅戏艺术大师、黄梅戏起源与发展、当代黄梅戏曲名家、本园黄梅戏的启动与发展等,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更多的教师及家长普及黄梅戏知识,认识黄梅戏曲名家,营造师幼共学、家园共育的氛围。在行走中观赏、发现黄梅戏剧人物的艺术特色。

其次,将黄梅戏教育素材融入区域环境中,开辟以黄梅戏为主题的功能区。在美工区内,幼儿探索、创造黄梅服饰妆容;开辟黄梅戏表演一角,投放音乐播放器、打击乐、黄梅戏传统服饰等,结合美工区让幼儿自己动手设计制作黄梅戏服饰,体验黄梅戏表演过程的乐趣。

最后,打造独具特色的功能室,在功能室中张贴各种经典剧目剧照,如《打猪草》《夫妻观灯》《天仙配》和《女驸马》等,让幼儿在环境中认识不同剧目的人物角色,感受、了解角色特征。师幼齐力搭建黄梅戏大舞台,布置以戏曲为元素的舞台背景,通过收集或自制黄梅戏表演服饰、头饰等,配备各式打击乐器和音响设备,有锣、鼓、镲、圆舞板、沙锤、口琴及蓝牙音响设备等,孩子们在看看、听听、敲敲、打打的实践中唱黄梅、舞黄梅。

(2)在五大领域课程体系中融入黄梅戏。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黄梅戏与幼儿园课程相整合,在五大领域中渗透黄梅戏教育。在语言活动中,尝试节选黄梅戏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曲词片段,改编成贴近幼儿生活的儿歌;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创编儿歌,配上黄梅曲调。在科学领域中,学习部分黄梅戏妆容的对称性,将黄梅戏元素融入科学活动中。在艺术领域中,感受黄梅戏的艺术美,通过欣赏、绘画、美工、歌唱、表演等形式进行自由的表达。在社会活动中挖掘黄梅戏中所表达的情感、礼仪、风俗,感受徽派文化的魅力,萌发爱家乡的情感。在健康活动中,让黄梅戏成为活动的配乐,通过肢体动作的表达,掌握黄梅戏的节奏;创编黄梅戏特色操,融入黄梅戏的经典动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在特色活动与社区活动中展现幼儿风采。为更好地提供幼儿全面发展的空间,切实提高黄梅戏教育活动的质量,凸显幼儿园发展的特色品牌,通过组织黄梅戏专题特色活动,丰富开展黄梅戏的活动。在六一、园庆等重要日子组织专场表演或比赛;成立黄梅戏小社团,对外开展交流活动;开展黄梅戏进社区活动,向周边小区、幼儿园、福利院、敬老院送演;开展戏曲艺术展览,收集幼儿创作的作品,在园内外搭建平台进行展示。

三、开展黄梅戏园本课程实践活动

(一)创设与故事情节相结合的黄梅戏教育园本课程

在大班黄梅戏欣赏《牛郎织女(选段)》中,教师借助于绘本《牛郎织女》,引导幼儿预先了解曲目中的主要人物,然后带着对戏曲情节的基本了解,欣赏黄梅戏《牛郎织女(选段)》。在活动中,有孩子提出:“原来故事也可以用黄梅戏来唱。”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对故事具有基本的理解能力,以及能够尝试表述故事,由此联系《牛郎织女》故事本身,教师协助精练孩子们的语言,选用黄梅戏《牛郎织女(选段)》中的两句旋律,用黄梅旋律唱出孩子们自编的《牛郎织女》故事,帮助幼儿在故事游戏情境中体验改编黄梅戏的乐趣并获得成功感。

(二)创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黄梅戏教育园本课程

将黄梅戏纳入情境游戏的一部分。例如,在中班训练幼儿注意力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击鼓传花的游戏情境,将黄梅戏经典曲调作为击鼓传花的背景音乐,选用黄梅戏曲中的某一衬词作为游戏的提示词,孩子们在听到某衬词后作出传花的动作。教师用语言介绍游戏的“惩罚”机制,选择一段黄梅戏动作节选并模仿。在这一游戏情境中,孩子们感受到了黄梅戏中的艺术形式,发挥衬词对黄梅戏艺术的渲染作用,潜移默化中学习黄梅戏表演的动作,将黄梅戏学习融入游戏中。

(三)创设角色体验式的黄梅戏教育园本课程

在生成的大班黄梅戏改编活动《牛郎织女》后,延伸至个别化学习中,有的孩子提出:“我好想尝试演一次牛郎。”另一位孩子提出“那我来演织女吧,那王母娘娘是谁呢?”在小组讨论中,孩子们自行分配《牛郎织女》中的角色,自发开始进行故事表演的游戏。教师及时给予支持,配备了真实的服饰、道具,孩子们穿戴好服饰,模仿并改编着戏剧动作,唱着师幼合作改编的《牛郎织女》,感受角色扮演游戏的乐趣。一轮下来,有细心的小朋友想起了演员们在舞台上表演时会画上精致的妆容,便向老师借用化妆品,真正开展一次“全方位”的表演。

(四)创设以合作为导向的黄梅戏教育园本课程

在大班黄梅戏服饰创作活动中,教师创设了竞赛性游戏情境。教师将幼儿进行分组,要求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用同样的原材料设计一套黄梅戏服饰,同时利用集体投票的形式选择“最美颜色奖”“最佳风采奖”“最佳设计奖”等。在这一游戏中要求小组成员间自主商量创作内容和风格,根据创作需要进行分工,团队之间互相合作,在意见发生分歧时幼儿间自行解决。在比赛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小组成员中,谁设计?谁讲解?你们要商量好。”帮助孩子们明确分工。教师通过限时和比赛的方式施压,帮助孩子们在黄梅戏服饰设计活动中,以比赛的游戏情境了解合作的重要性,强化合作意识、增强合作能力。

经过两年的园本课程建设实践,我们初步制定了幼儿园黄梅戏园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开发了系列幼儿园黄梅戏园本教材,并尝试开展了幼儿园黄梅戏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后续问卷调查我们发现:黄梅戏园本课程的开展引导幼儿更爱唱起黄梅戏。孩子会哼唱三四首黄梅戏曲调的比例由8.4%上升到32.9%,哼唱五首及以上黄梅戏曲调的比例由0%上升到2.8%;同时幼儿更愿意动手制作和黄梅戏有关的手工作品,其比例由1.7%上升到6.7%。;另外,幼儿对黄梅戏的专注度有所提升,观看与戏曲有关的节目时,注意力停留时间5分钟以上的比例由35.6%提升到48.8%。

参考文献:

[1]魏述芸.在幼儿园开展黄梅戏教学的策略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9(33):115116.

[2]王婷.黄梅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5(3):9092.

[3]徐凌云.幼儿园黄梅戏园本课程开设对策研究[J].好家长,2019(54):33.

[4]袁媛.小班开展黄梅戏活动的实践反思[J].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14(11):2021.

[5]翟迎旭.幼儿园戏曲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