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敏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地,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以精品课程为依托打造资源共享型课程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建设的几点有益启示

李晓敏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地,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继续深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拟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多年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扶持建设约5 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这其中就包括黑龙江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黑龙江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拥有国家级名师教学团队,科研实力雄厚,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手段丰富,再加之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学校的重点帮扶,因此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方面具有重大的优势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继续将高等学校本科课程建设和改革推向深入,提出立足原国家精品课程,力图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规划,优化结构,打造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黑龙江大学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这一号召,在全校范围内大规模开展教学改革和资源共享型课程的建设活动,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建设就是这项工作的重中之中。

一、明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长远目标与最终任务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关键一环,教育部力图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使高等学校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得到一次全方位大幅度地提升,以此打破旧有的知识传播壁垒,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优质、特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顺应新形势下终身学习的人才发展模式,最终为知识创新型社会提供更强而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精品资源共享课大体上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3个门类,课程资源系统、完整、连贯,课程内容丰富多样,特色鲜明,整体上适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传播宣讲。作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新模式,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是一项浩大而繁复的长期工程,需要国家、地方、院校的多方努力,共建共投。只有如此才能建成包括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在内的复合型优质、特色课程体系,为广大高校师生和社会上有志于学者提供最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

“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继续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丰富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长远规划,科学布局,实现课程的转型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将有5 000门特色优势课程被列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2012~2013年为课程建设的初级阶段,工作重点主要集中于实现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具体方式为遴选准入;第二阶段自2013年起,在保证原有精品课程顺利转型升级的基础上,发展建成一批新课程,具体方式为招标建设和遴选准入相结合。最终有步骤、有计划地扩大资源共享课的数量,以期为有志于学的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

以上是教育部制订的关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与目标。根据这一规定,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精品课程,首批入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程。在这期间,黑龙江大学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从政策到资金,从全局部署到细节落实,举全校之力高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的共建共享进程。此外在做好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工作的同时,黑龙江大学还积极鼓励其他优势特色学科积极参与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中来,力争最大限度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学科、学校的双赢发展。

二、拟定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实施步骤与细则

为了真正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优势特色教学资源共享,保证课程质量,参与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课程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拟申报的课程在学校已连续开设3年以上;课程风格独特,课程资源完备,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效果显著;课程本身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处于领先地位,受到广大师生、专家和社会学习者的一致好评。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黑龙江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在自身的转型和升级过程中,主要着眼于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打造一流的教学名师团队。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受众面广泛,其对教学团队本身有着很高的要求。拟申报课程的负责人必须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团队成员需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教学风格鲜明,团队整体结构,包括年龄、学缘配置要科学合理。为此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在原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学水平。1.完善学缘结构,扩大外校学缘的比例,加大力度引进有国外学术经历的,或者重点高校、重点学科毕业的博士,以拓宽学术背景,加强不同学术背景的对话与融合。2.优化团队的年龄结构,扩大年轻教师的比例,尤其是35岁以下教师的比例,为学科发展储备充足的后续力量。3.有计划地为梯队成员尤其是后备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提供更加广阔的学术空间,加强梯队成员的对外学术交流,为他们创造更多的与国内外学术界交流的机会。

梯队建设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人力基础,没有一支过硬的教学团队,教学效果,课程发展都无从谈起。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以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契机,在原有学术团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作用,有计划地培养在国内有重大学术影响的后备带头人和具有潜力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打造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科研能力和水平突出的学术团队。

第二,传播前沿性的教学内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一方面要求课程内容保有基础性、系统性,基本的知识、概念、原理必须涵盖其中,另一方面又要求课程内容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保持学术与实践的先进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重视科研建设。科研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科研风气、科研实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效果。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应进一步强化科学研究的学术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鼓励学术创新,努力营造民主、严谨、笃实的学术风气,为科研实力和科学水平的提升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2.重视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出国深造、访学、参加学术会议,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同时,为了促进本课程在国内学术界的对话交流,增强合作和扩大影响,应有计划地举办大规模、高水平的全国性学术会议,通过上述举措来保证理论研究的国际化、创新性,避免授课内容僵死滞后。3.重视所授知识转化为实践力量的能力。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受众群体除广大在校师生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社会人员。课程受众面的特点决定了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在保有一般课程学术性的同时,还应结合自身的学科特色,具备相应的转化为实践力量的能力。关于这一点,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老师都应有一个明晰的认识。与之相关的,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方面,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经验:国家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对于经济、社会、文化相对落后的东北地区的发展及东北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不仅需要理、工等学科的支撑,同时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

总之,如何将资源共享课办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是我们今后需要长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第三,合理利用资源和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需要完备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1.总体来看,教学资源建设应以实际教学需要为依据,以服务课程教学为目的,注重课程资源的系统性、完备性、多样性、前沿性、适用性和易用性。具体说来,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的课程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基础资源,即反映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基本资源,如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案、教学周历、讲稿或演示讲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书目等;拓展资源,即凸显课程特点,有助于课程教学和学习,较为成熟的多层次、交叉性辅助资源。如素材库、专题库、案例库、试题库、课程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和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目前,拓展资源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一线教学实践中,而且由于自身独有的灵活性、便捷性、实用性而受到广大师生的热捧。2.利用云计算等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构建具有教学兼具和互动双向交流等功能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系统,全面展示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大范围的面向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多媒体共享服务。同时与国内知名教育网站和国内主流门户网站合作,依靠多方联合,借助各方优势,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推广传播,加速知识创新型社会的建成。

最大程度的开发课程资源,最大范围内地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既是新形势下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成败的关键。

第四,加大资金投入。教学科研基础条件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物质保障。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隶属于“十二五”期间实施的高校教改工程,因此对于达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社会反响良好的课程,教育部会授予荣誉称号和经费补贴,此外省级教育部门、学校也要加大投入力度。这些资金将被用于学术团队建设、研究生培养、购置仪器设备、实验室改造、学术交流、图书资料等。资金的投入将促进一批高层次科研成果的产出,推进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促进国内外交流,强化课程队伍建设。

正是由于认识到了加大教学实践中资金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经过多年的努力,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已发展成为研究资料较为丰富,教学科研设施较为齐全的学科门类。这些无疑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的顺利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黑龙江大学已建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哲学学科网站、文化哲学研究中心网站等几个站点,力争将网站作为本学科对外宣传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三、切实领会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意义

建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拔尖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型课程建设有助于人力资源强国和知识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指出,高等教育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为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实施资源共享型课程建设就是要全面落实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加速引导高校适应国家社会建设和人民群众接受终身教育的需求,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我国人才素质。

第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型课程建设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在资源共享型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深层次隐形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如教师团队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滞后,课程资源薄弱、单一等。这些问题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把日常工作的重点集中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众所周知,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因此我们要在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高弱环节上下工夫,以点带面,通过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

综上所述,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以推广、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己任,突显了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对提升我国高校师生与社会大众的文化素养,增强理论自信,打造知识创新型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各级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提高认识,努力实践,真正把这一利国利民的重大教改举措落到实处。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1.

[2][法]朗格朗.滕星译.终身教育导论[M].华夏出版社,1988.

[3]朱清时.21世纪高等教育与发展———国外部分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孙莱祥,张晓鹏.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编辑∕岳凤

李晓敏(1982-),黑龙江巴彦人,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讲师,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基地成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当代意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本文为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哲学专业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研究(JGZ2012120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