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晶 李俊玲 黄燕萍

摘  要:《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针对新课标提出的体能作为必修必选教学内容的要求,基于调查研究,对当前北京市体能教学的实施现状、存在问题和困难进行研究,提出具体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实效、提高学生的体能健康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能教学;困境;影响因素;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1-0042-04

一、研究背景

(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的现实需求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青少年缺少体育锻炼时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象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提升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渠道。

(二)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修必学内容要求

202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推进,《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颁布,提出体能作为必修必学的课程内容,同时要求在每节课中最好安排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包括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2]。《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明确提出课程内容的五个方面: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体能作为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的重要课程内容,主要呈现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学业质量标准等[3]。因此,体能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不仅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掌握运动技战术、运用技战术参与比赛、呈现优异运动表现的重要基础,同时对降低或避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发生损伤也具有重要意义。

(三)文献综述

在文献中可以看到,关于体能训练的文章较多,体能教学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体能教学的意义、问题、策略等研究。如田仁波等提出中小学体能课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实意义,指出现实问题是课程内容单一、课程开发薄弱;体能训练与运动技能缺乏有效融合;运动负荷缺乏科学规划。提出体能教学贯穿教学始终,合理规划运动负荷,加强教师体能培训等策略[4]。

韩金明等提出中小学体能锻炼课的构建,从体能锻炼课的类型、模块内容设计、核心要素设计、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构建,为体能锻炼课程实施提供了依据[5]。

综上所述,体能训练和体能教学等内容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并普遍认识到体能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与运动技能学习的作用,提出了相应的运用策略和实践经验。但基于体能教学的具体现状、影响因素而提出具体路径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提高体能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会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课程目标,从多维度提出实施路径。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本科修习体能专项的教师较少

由于体能是近几年大学体育院系刚刚起步的专业,毕业后进入体育教师行业的也是少数,所以在被调查的教师中,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体能专项教师较少。

(二)教师开展体能教学内容的基本情况分析

82.89%的体育教师认为新课标中增加的体能内容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非常愿意开展体能内容教学(77.3%),2017年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推进以来,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能教学的认识逐步深入,体能课和课课练在体育教学中作为常态出现。《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后,教师在各级各类的培训活动中,教学理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体能教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认识。

关于开设体能课的频次,66.84%的教师认为一周需要开设1~2次体能课比较合适,认为体能课的运动负荷能达到中等强度的占46.68%,达到中高强度的占37.24%。

(三)教师开展体能教学现状分析

1.关于体能课中教师调节运动负荷的方式,61.22%的教师在体育课程或学校体育活动中设置了体能练习,在体能课中通过动作类别、动作频次、动作间歇时间、学生心率、学生实际状态等因素控制学生运动强度,其中了解学生心率状况和控制动作间歇时间是教师采用的主要方式。

教师在课堂中开展“课课练”的时间在5~10分钟的占55.1%,时间在10~15分钟的占18.37%,还有部分在1~5分钟,“课课练”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练习效果和运动负荷。

2.关于体能练习的形式,90.81%的教师以“课课练”的形式发展学生的体能,59.44%的教师采用体能课的形式,55.1%的教师还采用大课间素质操的形式。可以看出学校对于学生的体能状况非常重视,利用体育课、课间操等时间发展学生的体能。

3.关于体能教学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中体能的内容要求,不仅包括发展健康体能和运动体能的内容,也包括锻炼的基本原理、测量与评价体能水平的方法,有效控制体重和改善体型的方法等。调查显示,教师普遍重视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肌肉耐力等健康体能的练习,速度、灵敏等运动体能的练习方法和基本原理,占比80%以上。体育锻炼计划的制定和程序、测量与评价体能的方法、有效改善体型方法的理论内容占30%以上。说明教师比较注重实践练习,对于体能发展的基本原理、指导学生结合自身进行锻炼计划的制定关注实施不够,学生缺乏对体能基本原理的了解,难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体能的精准学练,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的目标难以达成。

4.关于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场地器材进行体能练习创新的情况,51.28%的教师经常进行创新,29.34%的教师偶尔进行创新。当前体能练习的形式方法很多,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最新的体能锻炼方法手段,设计创造适合中小学生的体能练习方法和运动负荷是体能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开展体能教学的现实困境与影响因素

1.现实困境

调查显示(图1),教师认为课堂时间紧,主要用于体质健康测试内容和考试项目练习占第一位,第二是对学生的体能监测缺乏相应的方法和手段,第三是缺乏体能专业知识。反映了当前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国家和北京市体质健康监测和练习占据了一定的体育课时。据课堂观察,教师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上也缺乏相应的方法和手段,一般是单一枯燥的练习,教师的体能专业知识缺乏,给教学带来困难。另外,学生的体质健康情况和体能情况是不断变化的,教师缺乏相应的智能手段来监测每一名学生的体能变化,给教学的客观性、针对性带来一定的困难。

2.影响体能教学效果的因素

(1)当前体育教师对体能学习的认识

50%以上的教师完全认同体能学习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运动技能水平及学业考试水平。但仍然有8.42%的教师认为体能学习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无帮助,对提高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锻炼的作用不大(图2),这部分问题需通过教师访谈做进一步的了解。因此,大部分体育教师都能够正确认识到体能学习对提高学生身体、运动技能水平、良好心理品质以及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作用,但仍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说明教师对体能在课程内容中的重要性以及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和体育课程学习中的价值功能认识不到位,应加强体能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培训,更新教师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2)关于影响学生体能练习效果的因素

调查显示,体能练习枯燥、学生没有兴趣是体能教学的第一位问题;第二位是学生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进行课外练习巩固,第三位是学生数量太多,不能保证练习的次数和密度(图3)。影响学生体能学习的效果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上教师在体能练习设计上,不能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设计练习,内容单一枯燥,所以学生缺乏练习的积极性。客观上,学生数量多,场地器材不足,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和作业占据了大量的时间,学生用来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课内学习和课外锻炼不能有机结合,以保证体育锻炼的效果。

(3)影响教师开展体能教学及效果的因素

当前,体能教学在中小学体育课堂中受到关注和重视,但是教师缺乏体能的专业知识,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高等院校体能专业近几年刚刚起步,培养的体能专业学生数量较少,体能专业的普及率不是很高;现使用教育部教材局审定通过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用书和教师参考用书,由于篇幅有限,介绍了六大类运动技能项目以及其他体育基础原理,体能部分有所涉及,但对于系统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特点以及应该着重发展的体能和具体方案还比较欠缺。由于体能是新兴体育内容,教师目前缺乏先进的体能理论与实操方面的系统培训,有待于教师培训和教研部门进一步规划体能培训课程(图4)。

三、结论

1.当前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较高,研究生比例呈上升趋势。被调查教师体能专项教师较少,给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体能教学内容的实施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2.体育教师能够积极学习新的课程标准理念,对体能教学的认识比较到位,认为开设体能课程内容非常必要,关系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提升。

3.教师能利用体育“课课练”、大课间活动、体能课等多种形式发展学生的体能。通过练习频次、学生的心率、间歇的时间控制运动负荷,每周进行1~2次体能课,每次课以中等偏上负荷为宜,但是缺乏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以梳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体能练习的适宜负荷。体能教学内容基本以课标中提出的健康体能和运动体能为主,但是内容安排不具备系统性和连续性。“课课练”的内容碎片化、不系统,学生的体能练习时间、练习密度、负荷强度、分层学练都不够,对于学生掌握体能锻炼的一般基本原理、结合自身情况设计锻炼计划、自主练习、发展体育能力还不足。

4.影响教师开展体能教学和效果的现实困境和影响因素有:教师缺乏体能专业知识,缺乏比较系统的适合青少年教学的教师参考用书;缺乏系统的体能理论与实操培训;学生的学习压力大,锻炼时间不足;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主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内容练习为主,影响教学效果;缺乏先进便捷的监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手段和工具,不能做到持续地对学生体能状况进行监测。

四、优化路径选择

(一)高校专业设置方面

建议将高校体育院系体能专业的建设提上日程。据了解,体育院系每年体能专业招生人数较少,建议在体育教育专业和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专业,将体能训练作为普修课程内容。

(二)在教材与教师参考用书编写方面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依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内容和内容要求,希望各出版社能够结合当前先进的体能训练理论,编写出适合青少年发展的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练习方法,同时开发电子音像课程内容或者网络研修学习内容,供体育教师学习参考。

(三)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方面

1.提升教师的认识、理论与技能水平。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的要求,了解一线教师的体能教学现状,通过新课程标准培训,设立体能课程内容专题,对体能课程内容进行传授和普及,使教师尽快转变观念,利用教师技能培训和考核活动,从理论到实践,开展教师体能基本原理、身体技能和练习方法的培训。

2.数字技术助力体能教学。利用智能穿戴设备,指导教师开展体能教学的监测和评价,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相结合,持续跟踪学生的体能情况,为青少年体能教学提供科学的运动负荷依据和标准,逐渐形成小、初、高青少年体能训练体系。

3.加强体能内容教学研究。具体路径是:深入一线听课评课,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可以通过大单元和体能模块的跟踪研究,对体能教学梳理出不同年龄阶段的脉络和规律;在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各级各类教学评比展示活动中,增加体能教学内容的评比比例,激发教师开展体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展示出教学效果较好的体能课。

4.课题引领。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引领一线教师开展体能教学研究,及时总结整理一线教师体能练习较好的案例和方法,开展案例展示交流活动,总结教学经验,形成完善合理的体能教学计划。具体研究路径如下。

(1)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体能教学研究。乔秀梅等人研究表明“敏感期”并不只有一个阶段,而是连续的几个时间段或时间点,即体能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显示出不同的发展状态,既有阶段性的迅速增长,又会表现出较长时期的缓慢增长趋势。可见,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决定了中小学生体能教育的逻辑层次性,在敏感期缺少合适或足够的发展,可能导致身体素质发展的延迟或缺陷[6]。

(2)教学中采用更多样化的体能设计内容和器械,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比如在发展肌肉力量、肌肉耐力与心肺耐力的体能中,平衡盘、瑞士球、战绳、弹力带等小器械的使用,会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学生练习兴趣盎然。

(3)针对青少年儿童的特点,多采用游戏和比赛的方式,增加趣味性,避免单一枯燥的体能练习,比如利用敏捷梯做迎面接力赛。与专项运动技术相结合,发展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比如运球过障碍比快的游戏、运球移动标志桶比快的比赛等。

(4)注重体能锻炼原理和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制定锻炼计划,课内练习与课外体能作业相结合。采用拍摄视频、打卡的方式,促进学生的自主锻炼习惯和能力。

总之,实施中小学体能教学内容,并开展教学研究,对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核心素养、奠定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教育大会上的讲话,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

[4]田仁波.张瑶.陈嘉豪.李克良,新课标视域下中小学体能教学的意义、问题及策略,2022年第七届中国体能训练科学大学论文集,2022.

[5]韩金明,潘建芬,陈雁飞.中小学体能锻炼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1(06).

[6]乔秀梅,等.基本人类动作发展观的中小学生体能教育的思考[J].体育学刊,2010,3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