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中国文坛的一位传奇人物,张爱玲的作品备受瞩目。然而,对张爱玲的自译研究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阮广红教授的《张爱玲自译风格研究》通过对张爱玲汉英代表作的系统研究,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以功能对等为指导原则,通过文化杂合、直译、意译、异化、音译、加注等方法对《金锁记》中采用的一些翻译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策略

【作者简介】陈娟(1991-),女,汉族,山西大同人,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笔译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一、关于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1920.9.30—1995.9),中国现代女作家,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张的前半生都在书写中国的人和事,后半生离乡之后,又耗血改下、翻译新作,研究、考证中国典籍。

二、《金锁记》内容及分析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傅雷评论其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夏志清(1971)给出了“中国学史上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的高度赞誉。她本人也曾七度对此改写和翻译,英文名译为“The Golden Cangue”。书中讲述了小户人家姑娘曹七巧嫁入大户人家姜家的三十年,在封建礼法的重压下,在情欲与财欲的吞噬下,如何由一个受害者变为加害者、如何断送儿女应有的自由幸福甚至性命。

三、翻译理论与策略的选择与简述

文学翻译怎样才能既不为形式所困又不为意义所扰呢?这个问题可能困扰着无数的译者,而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可以为我们指明道路。所谓“功能对等”指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四、理论策略的运用

异化法:

1.《金锁记》。

The Golden Cangue

书名“金锁”并非一把金子材质的锁,而是指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它像一个枷锁一样,牢牢把人套住。译文更多的是对背景知识的凝练和深层文化信息的传达。

2.龙生龙,凤生凤。

Dragons breed dragons, phoenixes breed phoenixes

龙生龙,凤生凤(瞿灏《通俗编》)用以宣扬血统论。读者可能会对译文似懂非懂,它却生动形象地体现中国文化中的俗语表达,这有利于弘扬中国文化,也能督促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意译法:

3.闹新房。

riot in the bridal chamber

闹新房是中国传统的婚俗,其背景是当新娘嫁到新郎家,亲戚朋友会去新房吵闹逗乐,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也是张爱玲闺阁文化的体现。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及接受,张对文化承载的内涵进行了解释。

直译、音译及加注法:

4.“…怎奈这丫头天生是扶不起的阿斗”。

“…But this girl was born an Ah-tou that cant be propped up …”(The inept heir of Liu Pei, founder of the Shu Han Kingdom during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外国人可能疑惑阿斗是何许人也?此处用直译及加注的方法可为读者提供充分而详尽的文化背景知识,使上下文更加连贯,译文读者更好理解原文。

文化杂合:

5.七巧指着长安道:“早不嫁,迟不嫁,偏赶着这两年钱不凑手!……”

Chi-chiao pointed at Ch ang-an. “Wont marry early, wont marry late, has to choose this year when theres no money at hand...”

中文原句中没有主语,但主语的身份不言而喻,体现了中文注重意合,在译文中张保留了形式对等,这样的译法看似行不通,但译文清楚表达出原文的意思及省略的主语“Chand-an”,此外,这种文化杂合的方法也能促进目标语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五、总结

通过《金锁记》中部分内容的翻译我们发现以功能对等为指导原则,通过文化杂合、直译、意译、异化、音译、加注等翻译策略不失为有效的方法。这样既可以向母体文化致敬,又督促目标语读者努力理解原文。

参考文献:

[1]阮广红.张爱玲自译风格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

[2]罗选民.文学翻译中的含混与消解[J].中国翻译,1999(05):9-13.

[3]夏志清.张爱玲给我的信件[M].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2013.

[4]Jessica Tsui Yan Li Self-translation\ rewriting: the female body in Eileen Changs “Jinsuoji”, the Rogue of the North ,Yuannu and “the Golden Cangue”[J].Neohelicon,2010(37):391-403.

[5]陈子善.张爱玲的风气:1949年前的张爱玲评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3-18.

[6]Nida, Eugene A. Translating Meaning [M]. San Dimas, 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7]金洁.踯躅于“叛道”与“守道”之间——试论二三十年代闺阁文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