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需要终身学习,这是现代社会对于人的精神建设的要求,因此,教师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时,也应分析和贯彻这一理念。而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提升学生思想精神的重要途径,更要增强生活性、实践性,逐层递进。螺旋化学习的理念与创造性学习螺旋理念不谋而合,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等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发展,从而使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和判断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创造性;螺旋化

作者简介:严丹凌(1977—),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碧波实验小学。

《终身幼儿园》中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方式是未来非常理想的教育方式。幼儿园中有很多创造性探寻与表达的机会,这里慷慨、耐心和理解的文化为幼儿们提供了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文化环境。因此,雷斯尼克提出终身幼儿园理念,认为只是“让幼儿园合乎幼儿园的方式”是不够的,还需再前进些,要让整个教育阶段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像在幼儿园里那样。一言以蔽之,终身学习要“幼儿园化”。雷斯尼克还提出了“创造性学习螺旋”,即通过不同的思考和学习反馈方式形成一个学习螺旋,是所有学习者应该保持和践行的[1]。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遵循创造性学习螺旋理念,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为什幺“学”:教学目标的螺旋化

教学工作方针是实际教学活动的目的和切入点。在策划和开展一项活动前,要把活动方向搞清楚。学生通过一定发展阶段的教育,形成了一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生活经历,具备了一定的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在此基础上建构起来,并予以继续教育与培养的课程。

比如,在一年级“让我自己来整理”一课的教学中,本课的要点是培养学生整理自己物品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教师出示儿童房间照片,展示整理前后的对比照片,让学生认识自己身边的学习“小伙伴”,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成就感。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体现学生的需要,才能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

在二年级“我能行”一课的教学中,本课的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教师将主题升华为让学生树立自信、积极、乐观的态度,敢于面对自己的缺点。教师让学生思考在学校开展运动会、读书节时自己能否积极参加,在班级开展各种活动与比赛时自己能否遵守规则,在午餐管理、值日生工作、值周班长工作、课代表等工作中自己是如何参与并在其中发挥作用的,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在四年级“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目标为让学生体会劳动的意义,认识到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他人的劳动付出。教师先展示学生一天的生活,让学生认识到从早上上学到下午放学回家的过程中有很多劳动者参与,如保安、公交车驾驶员、早餐店老板、学校老师、饭堂厨师等。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我们能不能离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呢?”,让学生进行体验,模拟快递员的工作,走出教室,在规定的时间内送快递。真实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内化尊重劳动者的思想,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

从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到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树立劳动的信心;再到让学生感受劳动者的辛劳,提高学生的道德认同感;教学螺旋向前,围绕着“我要做,他要做”的劳动经验,逐渐让学生树立起劳动意识和对劳动者能力的尊重。

二、“学”什幺:教学内容的螺旋化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2]因此,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需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设计螺旋化的教学内容,选用对他们而言更为典型的切入点,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一年级“别伤着自己”一课旨在让学生认识家庭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使用剪刀这一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谁能递一把剪刀给我?”有的学生就兴冲冲跑上来,手握剪刀的把手,直直地向教师走来。这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名同学这样拿剪刀对不对?”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做了示范,告诉学生拿剪刀时要握拳包住尖头并对着自己,这样才不会误伤他人。这一小小的细节让低年级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家庭中的危险因素,从而学会保护自己。

三年级“安全记心上”一课的内容从家庭拓展到社会,需要学生了解交通规则、游泳注意事项、火灾隐患、生活安全常识和技术,遵守规则,防范事故发生,知道遇到危险情况时如何处理。教师在教学时以“‘119’的警示”为切入点,从知识大比拼、眼力大比拼和实践大比拼三个方面开展教学。在知识大比拼环节,教师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火灾时的火焰燃烧情况、易燃易爆因素和引起火灾的原因。在眼力大比拼环节,教师着重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有哪些安全风险隐患,眼脑并用,提高学生的反应力和敏捷性,解决教学难点。最后,在实践大比拼环节,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逃生演练,要求其中两组进行逃生演练时,另外两组观察,指出存在的问题。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学内容逐层深入,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在家庭中要注意什幺,哪些物品是危险的,该怎幺防范,接着拓展学习范围,让学生了解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火灾隐患如何排查,遇上火灾如何自救,唤醒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尝试,循序渐进,增强安全意识,不再麻痹大意,从而树立生命安全观,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三、怎样“学”:教学策略的螺旋化

随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的各方面都日趋多样化,对此,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丰富与拓展,还要丰富教学方法。要想真正推出能够作用于学生的适当的教学策略,教师应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将自己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领导者和观察者,为学生创设其更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并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激发其学习动力,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和适宜的机会。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3]。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而不是机械地灌输知识,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主判断能力。在具体教学策略的实施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出发,以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爆发力。

(一)游戏策略

由于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喜欢游戏的特点,因此,在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抓住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把握。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喜好特点,教师在教学低年级学生时,可选择游戏的方式开展教学。

例如,在二年级“健康游戏我常玩”一课中,游戏更是贯穿始终。需要注意的是,要想发挥游戏的本质作用,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让学生经历从想象到创造,再到游戏,分享,反思,最终回归想象的过程,使其在游戏中有所收获。通过课前观察,笔者发现部分学生游戏后不欢而散,这其实是因为教师没有确定好游戏规则,导致学生与同伴发生矛盾。基于以上调查,笔者设计了团体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分别从体验合作、掌握技巧、开发智力等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开始,笔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地图和通行证,开展“大风吹”“背挤球”“七巧板”游戏。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没有干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有没有不开心的时候,从而让学生通过探究交流得出,要想游戏玩得开心,就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接着,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规则的制订。由于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因而制订的规则更加合理,更有利于游戏的开展。制订的规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而不是教师的告知,这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在开展游戏前,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对游戏过程、目的进行想象,以保证游戏顺利进行;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游戏经验和感受的分享,从而促使学生对游戏收获进行整理与反思。只有遵循这样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螺旋才能得到有效推动。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着重个体的参与性,让学生饰演某个特定的人物,其余学生做观察员的做法在高年级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较为常用,也较具适用性。在教学历史相关的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兴致,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演历史剧的方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历史角色,感受不同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加深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感受和理解。对此,笔者在“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中模拟甲午中日战争。笔者事先播放了一段录像,反映战争场面。然后笔者抽选四名学生上台表演,让其余学生做场内评议员。模拟表演十分成功,学生们投入各自的角色中,将邓世昌的爱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观众的评议既恰当又具说服力。通过表演,学生们兴致高涨,同时明确了中国梦的内涵,当问及学生的内心感受时,学生回答:“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强国有我。”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了过去中国所面临的境况,同时也明确了如今中华儿女的责任,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师开展游戏活动能够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易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学生在游戏互动中加深了对游戏内容的思考,实现了创造性学习。

(二)案例教学策略

高年级学生不仅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而且具备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同时他们处于自我认识形成的重要阶段,因而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引导。而案例教学法符合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其创造适宜的学习机会,而且能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表达意愿,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五年级“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教学为例,在初步认识各民族的概况后,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各民族的特色,教师利用网络搜集案例,并通过各种互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更为高效的学习。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全面剖析,以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对案例的多角度解读。基于此,学生更投入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思考分析中形成认知,体会民族文化习俗的魅力,了解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在各类场景如礼仪、服装、美食、民居中感受各民族的特色。案例的描述令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进一步提升了案例学习的实效,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解决了教学难点,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教无定法,学有多法。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教学设计,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即便是运用同样的策略也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转化。同一内容中可以有多种教学策略的体现,同时,相同的教学策略也可用于不同的内容中,教师要遵循创造性学习螺旋理念,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米切尔·雷斯尼克.终身幼儿园[M].赵昱鲲,王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