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广

一、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可以看成是必修1大气环境和圈层结构内容的延伸,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打下了基础,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内容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进一步的探讨,对于人地观念、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内容的训练众多。这对于学生学科素养提升具有很大的帮助。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具体环节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与影响。

2.教学难点:(1)水循环如何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影响。(2)人类如何改变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1)图表分析法:运用文字材料、表格和各种示意图图等,指导学生从图文中提取信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案例教学法:选取阿斯旺大坝这一典型案例,串联本课内容,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紧扣主题进行教学

2.学法指导:(1)运用师生交流法、个人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增强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2)提醒学生学习中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增强读图、析图能力及综合分析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流程分析

导入环节

活动一:自主探究

问题1:结合初中知识和以上图片,说出大坝修建后改变了库区哪些水循环环节。如何改变?(4分)

活动二:同伴互助

问题2:结合以上信息和所学知识,请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库区周边地区地表干燥的原因。(5分)

活动三:集思广益

材料一:阿斯旺大坝的修建使1964年的洪水、1972年的干旱、1975年的特大洪峰和1982年的持续低水位等情况都化险为夷。在几乎全非洲都在闹饥荒的时候,埃及粮食基本自给自足。

材料二:阿斯旺高坝水库是蓄水水库,泥沙基本上都拦蓄在库内,水库基本下泄清水,排出泥沙很少。同时高坝建成后,大坝下游洪水期最大日平均流量下降到建成前的四分之一。

材料三:埃及耕地和城市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两岸的狭长地带和入海口三角洲。历史上尼罗河流域每年定期泛滥使部分荒地成为耕地,并且利用河水对耕地进行漫灌,可使土地肥沃。

材料四:富有营养的泥沙沿着尼罗河冲进地中海,养活了在入海口产卵的沙丁鱼。但从大坝修建后沙丁鱼数量锐减,虽然人们已大量减少捕捞量并投放鱼苗,但到80年代末沙丁鱼还是基本在河口绝迹了。

材料五:尼罗河入海口:约西塔海角海岸线变化图

问题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评价阿斯旺大坝修建后对大坝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可从河流、生物、地貌、土壤、气候等角度)(5分)

三、教学反思

首先,这次上课的设计方式与一般的课程有些不同,需要从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角度来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经过几天的反复思考与打磨后,终于选定了阿斯旺大坝这一主题把整节课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备课中,我首先是想到问题链的设计角度,如何从易到难,从小尺度到大尺度,从独立到联系,来设计有思考价值的能训练思维的题目。最后,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虽然我在上课之前已经预想了很多生成的情况,也设计了很多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但是再完美的预设与更精彩的生成相比都微不足道。

四、评价设计

(一)水平标准

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生学业质量来评价,评价等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学习状态评价】

①看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否被激起。②看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要全员参与,有效参与。

【学生学业质量标准评价】具体评价内容要不要写出来

重点对学生在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角度对学生进行学业质量评价。

(二)评价策略

①体现对学习的积极评价,并强调标准参照评价。

②评价内容全面,分层设计,充分运用地理语言。

③形成性评价(学习状态评价)和总结性(学业质量评价)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