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将小学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融合,既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又能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言行,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本文首先研究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融合时需遵循的原则,最后提出了三个有效融合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道德与法治;融合策略

作者简介:童明星(1980—),女,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中心小学。

教师要想实现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需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同时,教师需要加深对道德法治观念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道德与法治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将道德与法治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

一、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合的意义

(一)形成教育合力

根据小学阶段课程标准的有关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基于学生的实际能力,整合教学资源。比如,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挖掘语文教学资源中的道德与法治元素,以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的教学融合策略有多种,比如在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找准道德与法治内容的渗透点,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心路历程,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涵盖了政治、法律、文化和历史等多个领域。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道德与法治知识,符合小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学习对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的作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新教学方式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智慧课堂、翻转课堂等模式进行教学。但是,仍有一些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并且难以深入理解语文知识的内涵,无法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而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和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教师讲授、学生倾听向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教学活动转变。教师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元素向学生提问,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回答问题。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提高语文课堂的互动性,突出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还能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如今,人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信息,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比较有限,因此容易受到不良思想观念的影响。而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认识世界。

此外,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道德与法治的内容,既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让学生体会到道德法治观念的深刻内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1]。

二、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在融合时需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方向原则

教师开展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相融合的教学活动,需要坚持方向、适度、批判原则。其中,坚持方向原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在挖掘语文教学资源中的道德与法治元素、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都需要坚持方向原则。为此,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趋势,不断丰富道德与法治知识积累,关注时事政治,这样才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在教学活动中渗透道德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2]。

(二)坚持适度原则

将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需要坚持适度原则。适度原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小学语文教材为教学依据,二是从学生出发。首先,教师在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教学时,不应该过度开发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资源,而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当拓展课堂内容;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要以教材为基础。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如果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过于复杂,那幺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就容易遇到困难,不利于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文学素养。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从学生出发,结合学生已有认知经验,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教学方式讲解语文知识,渗透道德法治观念,进而取得良好的融合效果。

(三)坚持批判原则

在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相融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坚持批判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堂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一些开放性问题,充分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所学知识的看法,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3]。

此外,开展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相融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计贴合学生生活的内容,合理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教学内容,旨在帮助每一位学生提高认知水平,培养人文素养和道德法治观念[4]。

三、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

为了实现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教师在向学生讲解课文时,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感,还需要融入道德与法治元素,帮助学生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该深入分析和挖掘语文教材内容,发现语文和道德与法治课程之间的联系,找准在教学中渗透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切入点,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经验和思维特点设计教学内容。

以古诗《悯农》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观察与古诗主题有关的图片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道德法治观念。例如,教师在课堂一开始,先向学生展示有关农民伯伯种植粮食的图片,让学生对这首诗“珍惜粮食”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阅读古诗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对这首诗的大意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向学生提问:“请同学们结合这首诗,想一想为什幺农民伯伯种植粮食非常辛苦。你们知道现在人们是怎幺种植粮食的吗?”如有的学生说:“现在人们可以采用机械化的方式种植粮食。”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吃到美味的食物,离不开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因此要爱惜粮食,拒绝浪费,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同时,自己之所以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离不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珍惜粮食的作文[5]。

又如,在教学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的方式融入道德与法治元素。具体而言,教师让学生先观看关于介绍邱少云生平事迹的视频片段,再阅读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幺邱少云能够做出如此英勇的行为。如有的学生认为,这是因为邱少云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取得这场战斗的胜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明白正是因为中国的历史上有无数位像邱少云这样的爱国主义战士为取得革命胜利而努力奋斗,祖国才能变得繁荣富强;自己要铭记历史,向这些英雄学习,要勇敢面对、努力克服今后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困难。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教师在将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元素,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6]。

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将道德与法治元素融入阅读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以《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看法,进而让学生了解主人公雨来的形象特点,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学习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最后,与学生一起观看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片段,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在课外活动中实现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内容的融合

教师应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内容相融合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开展活动任务的方式,逐渐学会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教师可以在国庆节到来之际,组织学生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几种写作手法,收集与爱国主义相关的写作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课余时间撰写文章。之后,学生可以向全班同学朗读自己的作品,或以表演的方式进行演绎。教师开展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7]。

(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心灵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课程。教师可以基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将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融合,从而陶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

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会接触到许多优秀的小说、散文以及古诗词等。这些文学作品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编者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选编的。这些文章的内容一般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性。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学会将其中的哲理运用在生活中,进而提升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内容的融合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时,将语文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相融合,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创新教学方式。在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坚持方向原则、适度原则和批判原则。小学语文教师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能够实现小学语文教学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周发杰,陈国菊.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的有效融合[J].课外语文,2021(27):20-22.

[2]王静.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有效融合[J].华夏教师,2021(32):51-52.

[3]苏玲玉.基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61):41-42.

[4]张玉莲.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研究[J].文渊(高中版),2020(01):284-285.

[5]廖长安.初探小学语文和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融合途径[J].语文课内外,2020(25):235,9.

[6]王荩.浅析小学语文教学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策略[J].人文之友,2020,10(10):289.

[7]王兴容.基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文渊(高中版),2020(05):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