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授课教师应当正视该课程的重要教育价值,合理设计探究活动情境,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实践活动观念,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动性和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发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素养;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朱丽娟(1985—),女,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下原镇花园小学。

要想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一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二是要让学生树立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信念,三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寻求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而开设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够为学生创造亲自参与实践的机会,对发展学生的探究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以趣为基,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维持长久的。”这些观点强调了兴趣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然而,在以往的综合实践活动中,部分教师仍旧沿用传统的教育手段,采取单向灌输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课程知识,导致学生缺少探究的时间、空间,也难以激发自主探究的欲望。学生如果对未知的内容不感兴趣,往往就不会主动地参与实践探究活动。而只有开展合乎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活动,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为了让学生对探究活动产生兴趣,主动地探索未知的课程知识,教师有必要做好趣味探究氛围的创建,调动学生的探究思维,并精选活动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在不断探究中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的魅力[1]。

(一)创建探究氛围,调动探究思维

学者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这说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情境氛围的营造,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情境,激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还要注重挖掘学生感兴趣的元素,通过创建轻松而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氛围,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其探究思维的调动做好准备。

例如,在教学“让鹌鹑蛋浮起来”时,一位教师首先在提前准备好的玻璃杯中装了半杯水并放入鹌鹑蛋,以此创设实验情境。学生在观察鹌鹑蛋的变化时发现鹌鹑蛋进入水中后便沉了下去。然后,教师向学生展示糖、盐、细沙等实验材料,并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在水中加入哪种材料能够让鹌鹑蛋漂浮在水面上呢?”于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进而得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在这一堂课上,教师借助探究性实验,能够很快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进而得出探究结果。

又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完“光和影”的内容后,组织学生们去到操场,进行“影子游戏”,让他们站在不同的位置,感受光和影的变化。在游戏过程中,教师适时提出“哪些物体有影子?”“不同时间段内的影子大小和长短是一样的吗?它们有何变化规律?”“影子是如何产生的?”等问题。在游戏结束后,教师再次结合理论知识,与学生们一同总结影子形成的条件。这样一来,教师不仅通过趣味性游戏营造了融洽的课堂氛围,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创建良好的探究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的欲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在探究中发展自身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发挥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与教学需要,适当地设计一些需要学生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如此才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

(二)精选活动内容,培养创新意识

教师在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时,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科学选择或设计实践内容。这要求教师能够基于教学需要,赋予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实践,以便有效激发探究热情,拓展想象空间,推动思维能力的发展[2]。由于不少学生都对美术创作充满热情,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征,设计相关的活动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一位教师结合多种美术创作形式,组织学生开展了“展开想象的翅膀—奇异车展”的活动。在活动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收集不同样式的车的图片、实物模型等。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发挥想象力,动手制作自己喜欢的车的模型,然后举办奇异车展。开展这种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吻合的活动,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目光,能够使学生主动参与收集、创作,树立自信心,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从上述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一方面需要将活动内容、主题关联在一起,另一方面则需要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学情,如此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激发他们的活动参与热情,提升他们的活动效果,真正发挥综合实践活动的作用和价值。

二、优化过程,提升学生探究效果

开展教育活动是实现教育价值的重要途径。然而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围绕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探究任务,对于学生探究的过程却不做过多的要求,这样做诚然能让学生拥有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但容易加大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距、增加学生探究的难度,难以让学生基于探究的过程汲取更多的养分,难以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对此,教师有必要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合作活动、展示活动,以便学生在相互合作、积极反思中,加快探究的进度,回顾探究的过程,进而养成自主反思的良好习惯[3]。

(一)搭建合作平台,加快探究进度

受到成长背景、学习经历的影响,不同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往往不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即使教师让学生开展相同的探究活动,不同的学生探究的进度也可能不同。如果教师忽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容易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对此,教师有必要基于对学生的了解,为学生搭建合作互动的平台,促使学生在相互帮助中加快探究的进度,通过探究的过程发展探究素养。

例如,在“建筑模型我设计”一课中,教师在课堂上可为学生展示一些建筑的图片,鼓励学生对这些建筑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围绕“这些建筑有什幺特点?一座建筑通常由哪些部分组成呢?”等问题展开探究。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可基于学生观察的结果以及具体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能力情况。随后,教师可以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依据,以优势互补为原则,恰当地安排各小组的成员,并为学生布置“探究建筑的基本构成要素,并进行建筑的设计图绘制、模型制作”的任务,促使学生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一探究任务。同一个小组内观察能力较强、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的学生可负责对建筑的构成进行分析,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负责进行建筑造型的创造性设计,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负责动手操作。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探究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价值,从而提升探究的效果。

教师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再据此进行科学的分组,能够让小组成员形成良好的互助关系,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共同加快实践探究的进度,促进学生探究素养的发展。

(二)展示探究成果,回顾探究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完成实践探究的活动任务后,学生会取得一定的探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反映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还反映了学生探究素养的发展水平。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鼓励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并组织学生开展自评、互评,促使学生结合评价意见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从而在发展反思能力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后续不断的改进中实现探究素养的进一步提升[4]。

例如,在“创意小车我制作”一课中,学生需要基于探究的过程,完成创意小车的制作。因此,教师设置了“展我风采”的环节,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小车,并介绍自己的创意和制作的过程。随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互评。在这一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的评价意见是:“这辆小车造型很独特,但是行驶的速度并不快。”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找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如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在设计上考虑得不全面。在课堂的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评价意见进行改进,以便发展探究素养。

学生展示活动成果,并参与评价,有利于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三、明确价值,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设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究活动时,如果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探究要求,而不对学生进行探究方法的指导,那幺学生将很难培养探究思维,很难掌握科学的探究技巧。对此,在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时,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并主动承担起指导和辅助的责任,在展现自身价值的过程中,推动探究活动的顺利实施[5]。

要想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需要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前明确教学要求,准确把握学情,同时注重实践过程的点拨,提升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主动性,如此才能顺利引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任务。教师不应急于给学生的行为下定论,或急于评价他们的活动过程,而应选择好时机,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探究方法。对于部分学生而言,他们有极高的探究热情,但受制于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因素,常常会在探究过程中碰到困难。所以教师要对症下药,找到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认知,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促进他们的发展与进步。

在小学阶段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活动中,学生可能会忽视生活中的现象与理论知识之间的联系。对此,教师要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学生结合已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针对学生可能会产生的关于日常生活的许多疑问,如“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太阳为什幺只在白天出现?”等,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选择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来引导他们进行探索,通过讲故事、开展实验、进行辩论或者访谈的方式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深化他们的认知,引导他们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只有对自身的角色进行精准定位,明确自身价值,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引导,才能帮助学生提升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明确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基于学生当前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设计多种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且发挥好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选择具有时效性、趣味性的学习资源,让他们以此主动开展探究性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精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素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杨群.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策略[J].黑河教育,2020(4):65-66.

[2]汪修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J].读写算,2020(18):127.

[3]徐燕.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21(73):16-18.

[4]黎智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核心素养及其评价分析[J].新课程导学,2020(26):26.

[5]汪霞.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模式探析[J].天津教育,2021(29):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