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中的热点概念,设计学习任务群是组合和呈现语文课程内容的主要方式之一。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初中语文回忆性散文教学,能够促进教材资源、课程目标、真实情境以及实际学情等各个要素的整合,为创建高效、综合性的阅读教学模式提供范例,奠定基础。文章依据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回忆性散文,围绕研读教材、情境导向、学习实践三个主要环节,探索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回忆性散文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习任务群;回忆性散文;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厉琳(1972—),女,江苏省南通市实验中学。

散文包含文学性散文和应用性散文两个主要类型。对文学性散文展开进一步划分,又可以分为写人散文、叙事散文、哲理散文和写景散文四个小类。在此基础上,写人散文和叙事散文又可以划分为回忆性散文和非回忆性散文。由此可知,回忆性散文兼具写人散文和叙事散文的特征,通常以第一人称视角对往事进行叙述和分析,是一种极具体验感的文学体裁。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回忆性散文教学,可以为学生的阅读和学习活动创设真实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总体来说,学习任务群与回忆性散文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阅读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沉浸式体验。因此,教师要在深入解读、准确理解学习任务群概念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钻研和探索回忆性散文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沉浸在真实情境中,跟随作者的视角变化,感受其心境和情感变化。

一、在研读教材中明确任务指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倡导以任务为导向,这里的“任务”,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和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设计学习任务是构建学习任务群的要点。教师要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明确任务指向,为学生提供有价值、有新意和有探究意义的学习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学习和转化语文知识。具体而言,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回忆性散文的实际内容、新课标的课程要求等,设定教学目标,设置任务层级,梳理任务要点,以此明确学习任务的指向,进而让学生了解回忆性散文的阅读方法和学习目标。下文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展开探究。

(一)设定教学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回忆性散文教学,其影响因素众多,而教学目标是其中的首要因素,目标是否明确、精准、贴合实际,会影响任务实施的具体情况。因此,设定教学目标是设计学习任务的必要前提,教师要在研读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设定翔实、适宜且科学的教学目标,从而让学生明确任务指向,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学习要点[1]。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体制独具特色,为学习任务群的建构提供了有效资源。在研读教材时,教师不仅要从单篇回忆性散文入手,还要立足整个单元,把握单元教学的主题和重点,为设计学习任务群奠定基础。从这篇课文的体裁和内容来看,其属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根据新课标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要求,在设计此类学习任务群时,教师要重点关注文本的语言、意境和情感等要素,将语言作为设计学习任务的根据。在明确新课标的核心观点后,教师可将研读和分析的重点转移到语文教材上,着眼于单元导语、课文内容,确定回忆性散文的教学要点。从单元导语来看,这一单元的课文皆以“小人物”为写作对象,以几件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例为主要线索,从旁人的视角出发回顾过往,进而展现他们身上的美好品格,抒发作者真挚的情感。而《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它记录了儿时的鲁迅与保姆长妈妈之间的故事,文中以阿长与鲁迅的相处细节为主线,展现了一个迷信、唠叨、略显粗鲁而又善良、朴实的劳动妇女形象,表达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感激之情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基于对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回忆性散文的主要内容以及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的分析,教师可以设定《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1.能够从人物对话、动作等细节描写入手,领会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和语言风格,初步了解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2.能够巧妙地运用圈点、批注等手段,对文中描写阿长的句段展开对比分析,体会小人物身上的平凡与不平凡,感受普通人物身上的闪光点;3.能够准确区分文中关于鲁迅童年和中年时期的内容,梳理文中的两条叙事主线,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以上三组学习目标立足于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分别指向人物的性格特征、美好品格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它们之间呈现层层递进的关系。从第一组目标到第三组目标,学生不仅能加深文本阅读和解析的深度,还能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整篇文章的深层主旨。教师以新课标、教材内容为依据,设定《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目标,能够为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工作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的阅读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活动效率将会得到大大提高。

(二)设置任务层级

在回忆性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学习任务为学生传授阅读方法、实践技能。学习任务不仅要具备新颖的内容,还要具备清晰的内在逻辑和层次,这样才能凸显其真正价值。对此,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教师要着手设置任务层级,理顺不同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学生提供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学习任务,让他们沿着学习任务的逻辑线索,展开阅读和学习活动[2]。

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以及文章中的两条叙事主线,设计核心任务和子任务,并利用思维导图展现不同任务之间的关系,以此构建任务层级,让学生在核心任务的引导下,逐步完成子任务,最终还原文章中阿长的人物形象,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具体示例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教师围绕一个核心任务,设计了三项子任务,且这三项子任务之间有着明显的逻辑关系,它们都聚焦于阿长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形象上,意在让学生从不同的维度入手,还原出一个鲜活的阿长的形象。子任务1要求学生结合回忆性散文的文本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现阿长这一人物的主要特点,从不同角度入手,还原一个鲜活、饱满的人物形象;子任务2要求学生利用时间轴梳理阿长的故事,从而让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子任务3在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考查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文章语言风格、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拓展文章内容,以此锻炼学生的读写能力。经过以上三个学习任务的有效训练,在完成每一个任务时,学生都能发现一个与众不同的阿长,同时也能在双重叙事主线中,解读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变化,完成核心任务。

(三)梳理任务要点

在设置清晰的任务层级后,教师要根据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以及回忆性散文的阅读要求,进一步梳理任务的要点,明确任务设计的侧重点。经过全面分析和总结后,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任务要点:其一,紧扣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内化语文知识,让他们在学习中攻克回忆性散文的阅读和学习难点;其二,着眼于学生的现实生活,设计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相关联的任务内容和形式,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发展和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其三,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主线,以浸润式的情境为载体,让学生代入具体的角色进行体验和感知,从而感悟人物身上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质。

通过梳理任务要点,学生可确定回忆性散文的阅读重难点,聚焦在文本的文体特点、主要内容以及情感线索上。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将散文阅读活动与自身的实际生活相关联,提高阅读热情,加深阅读感悟。

二、在情境导向下完善任务内容

真实情境是学习任务群不可或缺的部分。要想发挥学习任务群的作用,教师要创设真实情境,以此唤醒学生的实际经验,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思考,完成学习任务。基于此,在学习任务群下的回忆性散文教学中,教师应发掘真实情境的导向价值,通过创设语用情境和思辨情境等方式,指明学生的思考和学习范围,以此丰富和完善学习任务的内容[3]。

(一)基于文体特征的语用情境

回忆性散文是以过去某个时段发生的真实故事为素材,记录某个瞬间或阶段人物的情感状态或生命体验的文体形式,具有纪实性的特征。基于这一文体特征,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背后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状态,促使学生在研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领会作者的语用表达效果。

双重叙事线索是此篇回忆性散文的突出特征,整篇文章以童年时期和中年时期的鲁迅为叙事视角,展现了鲁迅在不同时期对阿长的情感态度。为此,教师可以着眼于双重线索,创设语用情境:“童年时期的鲁迅对阿长有怎样的情感?他在与阿长相处时有怎样的表现呢?而人到中年的鲁迅在回忆起童年时期的经历时,又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你在阅读中转换视角,体会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的叙述特点,关注文章中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这一语用情境下,学生会立足于鲁迅先生的不同人生阶段,解读文章中的语句,感知鲁迅先生对阿长的不同态度以及情感变化。

教师基于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创设语用情境,能够让学生沉浸在文本中,并从作者的视角出发看待问题。

(二)基于文本留白的思辨情境

作者出于传达信息、抒发感情或预留悬念等目的,会在写作的过程中留白,如情节留白、对话留白等,文本的留白处给足了读者想象和探索的空间。对此,教师要尝试从文本留白处入手,为学生创设思辨情境,让他们展开深度思考与探索,促使他们逐步深入探究文本的思想和情感层次。教师可以基于文本标题的留白创设思辨情境,由此填充学习任务的内容:“《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中年时期写的一篇文章,此时鲁迅对长妈妈充满了感激和敬佩之情,但是他为何要以一个略带憎恶色彩的‘阿长’命名呢?而且,鲁迅先生与阿长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他又为何独独选择《山海经》作为文章标题呢?”这一思辨情境基于文本标题处的留白,能够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探究的支架。利用这一思辨情境,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展开辩证思考和深度解读,以此丰富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深度。

三、在学习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群要以语文实践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打造实践探索的空间与平台。因此,在回忆性散文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设计和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了解回忆性散文的审美和情感特征[4]。教师可以组织两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分别指向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

第一,情景表演活动。情景表演活动旨在让学生将静态的文本内容转化为动态的戏剧表演,促使他们在表演的过程中理解作者的心境,全面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这篇文章改编为剧本,将文中涉及的对话、细节描写等转化为剧本中的人物对话、旁白等,并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现“我”与长妈妈之间的故事,体现“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

第二,文本仿写活动。文本仿写要建立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学生只有明确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写作风格等,才能仿写出优质的作文。展开来说,教师可以根据《阿长与〈山海经〉》所采用的叙事方法和主线,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仿写一篇回忆性散文,让他们围绕记忆中某一个小人物,彰显他们的性格特征,进而在读写实践中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情景表演和文本仿写两项活动,学生能基于学习任务群中的学习任务,展开多样化的学习实践,掌握回忆性散文的阅读方法,进一步拓展语文实践的范围,进而逐步强化现实生活与阅读活动的关联。

结语

教师应以增强学生沉浸式阅读体验、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主要目的,开展学习任务群下的回忆性散文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研读教材,明确学习任务的具体指向,并借助真实情境丰富和完善学习任务的内容,最后以学习实践为载体,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经过这一系统的教学与指导,学生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回忆性散文的文体特征,掌握阅读方法,而且能熟练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汪婷婷.文本体式:回忆性散文的教学依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2(32):45-48.

[2]梁冰.初中语文中回忆性散文的教学建议[J].广西教育(义务教育),2022(7):85-87.

[3]彭洁琳.回忆性散文教学设计的策略[J].文学教育(上),2022(5):106-108.

[4]陆祖林.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回忆性散文解读与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1):12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