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科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而传统文化在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成为各科教学关注和努力的重要方向。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周玉妹(1980—),女,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教育的职责和使命。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学科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重要的工作。小学低年段是学生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教师要注重在此阶段开展传统文化教学,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养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意识到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努力寻找和拓宽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一、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社会发展的要求

如今,各种文化相互融合、渗透。低年级小学生是非观仍在形成之中,辨别能力还不足,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有可能形成“崇洋媚外”的错误认知。因此,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辨别各种文化,学会正确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心[1]。

(二)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新课标提出文化理解和传承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要求教师以理解、借鉴、传承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新课标为指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让学生通过对“根”的找寻、认识,提升文化素养,产生积极的精神追求,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人。语文课堂是延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必须重视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学科育人的要求

语文学科具有重要的育人作用。小学生正处于三观塑造的关键期,他们年龄小,经验欠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先人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如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传统文化故事诠释和寄托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英勇顽强、奋斗不止的民族精神。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体会崇高的民族精神,陶冶情操,滋养心灵[2]。

二、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

(一)以教材为本,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语文教材中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具备从多个角度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可行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教材为本,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使语文课堂发挥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价值和引领作用,从而彰显语文教学立德树人、以文化人的使命[3]。

比如,教师在教学《寻隐者不遇》(贾岛)、《登鹳雀楼》(王之涣)、《望庐山瀑布》(李白)等古诗时,不能只满足于古诗内容、形式、文化特点等知识的讲解,一味地让学生背诵文本,疏通诗义,而是要注重挖掘诗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文化地理视野中的诗美境界”为主题,让学生去探索和品味唐诗的文化魅力。学生通过探究了解到:在唐代,文人们有游历名山大川、吟咏祖国壮美山河的传统,尤其喜欢登高望远,因而写出了许多吟咏自然地理的古诗作品。他们深受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影响,在自然审美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体会,在他们的眼里、笔下,一草一木皆有生命,山水鱼虫皆有感情。唐诗不仅赋予地理以文学语言,还丰富了人们的审美内涵,使文学创作与地理审美不断融合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传统文化分析唐诗的意境、文化内涵和价值,让学生对唐诗的形式、特点和文化意蕴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搜集文化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生往往缺少传统文化欣赏和实践的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给小学生讲解教材知识,会导致小学生难以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搜集和补充更多的文化素材,从而增强传统文化教学的趣味性,增加语文课堂的文化厚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比如,在教学《猜字谜》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字谜的文化素材,了解与字谜有关的文化知识,并将一些可用的素材加工制作成视频课件,以备课堂教学使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讲述有关字谜的传统文化知识。如:字谜又称隐语,它由谜面和谜底组成,是一种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可供娱乐和启智的民间活动;字谜猜法主要有拆字法、离合法、减损法、半面法、方位法、参差法、移位法、通假法等。在古代,字谜不仅在民间广为流行,还曾被政治斗争所利用。此外,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还可一一举例论证和讲解以上字谜猜法,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艺术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文化意境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文化教育不应该只停留在口述言传的层面,只停留在书本中,而应该通过多样化方式灵活渗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需要教师优化渗透方式,拓宽渗透路径,营造文化意境,从而使课堂妙趣横生[1]。

比如,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课时,教师了解到很多小学生对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泼水节知之甚少。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体验到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视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傣族人民对泼水节的热情。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你是否听说过泼水节?你知道泼水节的由来和关于泼水节的传说吗?泼水节都有哪些风俗?泼水节庆祝活动主要在云南哪些地方举行?是不是只有傣族人民过泼水节?泼水节庆祝活动举行几天?”通过思考和解答这些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初步了解泼水节。最后,教师再次播放关于泼水节的讲解视频,展示泼水节时人们吃猪肉、吃鸡肉、酿酒、载歌载舞的活动场景,介绍泼水节对傣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泼水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还可以增强传统文化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促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充满兴趣。

(四)生活化教学,领略文化的风采

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抽象的存在,脱离日常生活。其实不然,传统文化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生活中提取素材,联系、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使传统文化教学课堂具备生活化特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风采,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生活化教学的理念,开展传统文化生活化教学。

比如,在教授一些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搜集街道、公园、博物馆、校园走廊等地方出现的诗词名句,并了解其内涵,从而捕捉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教授关于介绍传统节日的文本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节日习俗渗透传统文化,如中秋节有吃月饼、赏圆月的习俗,月饼和月亮都是圆的,具有团圆、和谐、吉祥的寓意,能给人带来欢乐和谐之感。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统计那些流传至今的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传统体育项目,如荡秋千、拔河、踢毽子、登山等,并到公园或者广场上拍摄相关的活动照片,将之制作成幻灯片,介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让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五)借助课外经典诵读,感悟文化的魅力

我国有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古典名着。它们不仅传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具有积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以《红楼梦》为例。《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着之一,作为优秀的古典小说,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提出了具有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思想超前。而且,其中的诗词歌赋透露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以其为阅读典范,进行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受益良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传统文化弘扬者、引领者的身份,将经典诵读纳入重要的教学环节中,借助课外经典阅读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教师可以召开主题班会,和学生一起确定课外诵读内容,制订经典诵读计划,然后举办经典主题诵读活动。在活动上,教师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放慢脚步,仔细品味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传统文化韵味。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借助学校场地,打造“经典诵读大舞台”,如举办诵读比赛、分享会等,让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诵读经典。此外,教师可以建议学校在操场电子屏幕、走廊宣传栏等地方循环播放、定期展示关于课外经典诵读的视频,进行全方位宣传,以营造更浓烈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传承活动中来。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渗透,落实传统文化传承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要以教材为本,深入挖掘教材文本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积极搜集课外传统文化素材,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创设传统文化情境、开展传统文化生活化教学、进行课外经典诵读等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让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低年级小学生的心中。

【参考文献】

[1]刘卫卫.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神州,2017(18):141.

[2]周克花.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8(5):128.

[3]于洋.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