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辉 汪涛 王丹 唐青芸 何薇

摘要“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城市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文章从“互联网+”对城市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出发,针对当前城市管理专业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安排不当、师资力量薄弱、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从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构建了基于信息大数据平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 互联网+;城市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2023.13.02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201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1]。201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由此可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019年,《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发布,指出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构建“互联网+教育”支撑服务平台,丰富并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4]。这标志着“互联网+”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为适应我国城市化和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城市管理专业应运而生,它是集城市管理学、经济学、规划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等交叉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新兴专业,为城市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输送复合型高级人才[5]。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城市也朝着更加便利化和智慧化的趋势发展,城市管理人才对前沿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都随之被赋予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课程体系安排不当、师资力量薄弱、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难以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城市管理创新型人才,必须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加以解决。

因此,本文立足于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存的问题,结合“互联网+”环境下创新创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提出“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以期为我国城市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1文献研究

1.1“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新的发展方向

1.1.1“互联网+城市管理”

前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管理转变为“互联网+城市管理”过程注入了强大的创新驱动力。李杰义和卢旭佩提出“互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思维是推进城市管理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6]。张家旗等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智慧城市成为应对城市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可行路径[7]。钟永锋和钟红艳指出,城市管理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应与智慧城市管理创新相互融合促进[8]。

1.1.2“互联网+教育”

自“互联网+教育”概念提出,一些学者对教育创新进行了探讨。对于整个教育系统,顾小清等通过梳理智慧教育理论框架指出,融合信息技术的智慧教育是教育变革的必然选择[9]。对于双创教育,胡荣春和马娟提出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可用于综合分析人才培育情况、行业发展需求、市场热点趋势等方面的信息,能够给双创人才培养指明方向[10]。

1.2城市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面对时代发展对城市管理专业双创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城市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胡佳提出要以调整课程层次设置、多学科交叉融合、丰富课程类型为改革途径[11]。王霖琳提出以学、用、赛的路径培养创新型、综合型城市管理人才[12]。吉红立则认为社会环境、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指导委员会、基金和校园创业文化氛围是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保障[13]。冯贵霞认为完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办学体系的专创融合模式是突破人才培养瓶颈的途径[14]。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从教学体系的多个方面对城市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优化路径探讨,但对于“互联网+”时代下城市管理双创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依旧不足。因此,本文在分析双创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时代对城市管理人才及其教育的新要求,提出双创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2城市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

首先,整体课程结构偏重专业教育,且学分和学时的分配仍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所占比例较低,学生难以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创新意识。其次,双创理论课程流于形式,双创实践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大多高校的双创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课程,以“就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同质化课程为主,课程内容缺乏双创信息的及时更新和分专业整合,针对性不强;而创新思维、创业能力训练课程与专业知识和技能拓展课程也未形成有效衔接,学生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2.2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高校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社会兼职教师队伍不稳定等问题。一方面,校内教师从教后长期在学校工作,通常缺乏实践经验,“纸上谈兵”的双创概念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同时,受职称考评体系影响,校内教师往往不愿持续投入精力到实践教学中,导致双创教育进程进一步受阻。另一方面,尽管许多高校引进了社会兼职教师,但由于时间紧、补贴低等问题,教师积极性较低,队伍稳定性不足,导致学生无法及时接收快速更迭的行业信息和从业经验。

2.3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建设双创教学实践基地和网络平台,例如双创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然而,双创教育实践基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阻碍:一是许多校、政、企、社依托项目合作联合开建双创实践基地,在项目结题后,合作紧密度下降,协同育人的动力难以维持,基地难以可持续发展。二是由于资金、资源限制,许多基地配套设施不全,双创实践教育不能与科技创新深度结合;三是高校主要依附行政部门联合开展双创教育管理工作,只有极少数高校专门开设了双创学院负责双创教育相关工作[15]。“九龙治水”式的多头管理导致部门间协调性不足、双创教育资源整合机制不顺。

3“互联网+”背景下对城市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对标“互联网+”给城市管理和教育模式带来的新机遇,城市管理专业双创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如下新要求。

3.1培育应用型综合创新人才

在“互联网+”时代下,城市管理领域应抓住技术发展机遇,完善城市的管理与运行功能,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为居民提供更便利、更智慧的公共服务,这使得社会对具备新兴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城市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因而,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具有现代化城市管理创新思维,能将现代城市管理理论与前沿技术创造性地应用到工作中,并具备决策、组织和行动能力的应用型综合创新人才。

3.2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精准度

伴随着大数据分析及信息挖掘技术的不断发展,包含专业、行业发展、学生就业创业需求、行业人才需求等相关海量数据,亟须精细挖掘、科学分析、高效整合,以打造符合城市管理专业的精准化双创指导课程,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双创意识和能力。

3.3延伸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边界

在“互联网+”环境下,校、政、企、社需要打破时空限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协同打造双创教育教学平台,共享基地、课程、教师、创新创业比赛等资源,为城市管理专业双创人才提供广阔的培育空间。

4“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

本文提出以信息大数据平台为支撑,促使双创教育从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育保障体系三条路径进行改革,以形成双创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模式,其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4.1纵横贯穿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4.1.1优化课程纵向架构

适当增加智慧城市课程模块,并设立与其对应的理论、方法、实验、项目孵化等系列课程,形成专业教育和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体,实现“理论+技能+实践”的课程体系纵向优化。

4.1.2横向衔接课程内容

首先,教师应利用大数据信息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创新思维训练和创业能力训练。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平台引入大量应用前沿技术的城市管理案例,并利用VR、物联网等技术,将案例进行情景再现,并让学生复现案例,结合师生研讨、翻转课堂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技能运用能力;在实践环节中,依托项目和基地,驱动学生在真实的城市环境中灵活运用管理知识和技能工具,开拓创新思维、增强创业实践能力。在“教、学、做”的全过程中贯通双创教育元素,实现课程内容的横向衔接。

4.2建立教师联合发展中心,打造双师型队伍

校、政、社、企联合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打造校内专职导师与校外兼职导师相结合的双创“双师型”队伍。首先,建立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互聘共培”的发展中心,并完善校内外教师实践教学的激励制度,驱动教师四栖流动。其次,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教师联合发展中心。基于信息技术建立校内教师双创成长档案,派遣教师到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中挂职锻炼,形成客观反映校内教师经验积累的监控系统和评价机制,促进教师双创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最后,聘请大量城市管理优秀人才担任社会兼职教师。依托网络课堂,实现“线下+线上”混合模式开展双创项目指导。打破时空限制,与校内教师形成“双在线、共指导”模式。

4.3搭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完善双创教育保障体系

4.3.1打造现代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

充分利用校、政、企、社的合作优势,借用互联网平台,将校内外资源有机整合,建立集创意交流、资源共享、竞赛组织、项目发布、项目孵化、项目评价和成果汇总于一体的智慧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开放共享、双创能力强化提升。

4.3.2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在政府层面,明确各方的合作关系和权责义务,制订双创教育激励制度,对平台建设给予免税优惠政策,并建立反馈和评价的奖励制度,引导各方积极参与协同育人,使各方合作做到有章可循、利益共享;在企业和社会层面,与高校深度合作,为成果转化提供资金、资源支持,为学生实践提供长期岗位支持,促进产、学、研持续耦合发展;在高校层面,建立专门的双创学院统一管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推动双创人才培养实现职责聚焦,统筹分配各层级资源,实现双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一体化。

5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双创人才培养不仅是城市管理专业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也是促使城市管理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居民、城市和社会的必然选择,对加快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城市管理专业应该把握“互联网+”时代对于掌握新兴信息技术的综合创新人才需求扩大和信息资源丰富的机遇,优化课程体系、壮大教师队伍、健全保障机制,构建一个融合“互联网+”特色的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通讯作者:王丹

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教学实践基地”(202102176047);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课题“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视域下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研究”(21JGY13);重庆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城市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创业研究与实践”(CQUYJG20302);重庆市本科重大教改课题“面向新工科建设的城市管理专业开放课堂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191007);重庆市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智慧城市管理”;重庆市研究生重点教改课题“新文科背景下大数据与城市管理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YJG192001)。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15-05-1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

[2]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EB/OL].(2018-09-26).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8-09/26/content_5325472.htm.

[3]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 http:// www.gov.cn/zhengce/2019-02/23/content_5367987.htm.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EB/OL].(2019-02-23).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 23/content_5367988.htm.

[5]刘春雨,李萍.中国城市管理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8,33(6):24-29.

[6]李杰义,卢旭佩.“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实践模式及路径依赖——基于宁波市城市管理的运行经验[J].上海城市管理, 2015,24(5):76-79.

[7]张家旗,刘春兵,郝宏杰.智慧城市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5):109-111.

[8]钟永锋,钟红艳.智能城市管理创新及人才培养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5):63-68.

[9]顾小清,杜华,彭红超,等.智慧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发展脉络及未来图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9(8): 20-32.

[10]胡荣春,马娟.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双创人才培养初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36-37.

[11]胡佳.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城市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4):111-112.

[12]王霖琳.智慧城市管理人才培养与城市管理学科发展研究[J].城市管理研究,2019(0):132-139.

[13]吉红立.公共管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探究——以城市管理专业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6):94-98.

[14]冯贵霞.城市管理专业“专创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高教论坛,2020(9):37-41.

[15]申双花.地方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实矛盾与提升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2(4):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