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兰,陈利达

(伊犁师范大学 新疆 伊宁 835000)

国务院、教育部在2021 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兴国必先强师,要求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1]高校教师培训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和职业技术素养、保障高校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建设事业稳步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出现结构性师资矛盾加剧,教师教学能力欠缺、教师培训实效性欠缺等问题。转变传统的教育队伍师资培养机制和教师职业发展理念,构建系统高效的师资培训体系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改革的迫切要求。为此,本文将借助数据统计研究工具SPSS22.0 对我国高校教师培训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期从整体上把握高校教师培训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为新时代高校教师教育发展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1 研究方法

为确保绘制知识图谱所用文献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选择具有权威性的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作为数据源。进入中国知网的高级检索界面,确定查阅主题为“高校教师培训”,来源类别设定为“核心期刊”,对其余文献作者、单位等条件均不设限,搜索到核心期刊文献共432 篇。删除会议记录、人物介绍等文献,最终筛选出有效文献413 篇。将筛选出的有效文献导入BICOMB2.0,提取其关键词生成词篇矩阵。其次,用SPSS22.0 对生成的词篇矩阵进行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高校教师培训研究热点知识图谱。最后,对知识图谱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22.0 绘制出高校教师培训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详情见图1。

图1 高校教师培训研究热点知识图谱领域构成及分布

从图1 可以看出,领域一为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研究,在战略坐标中所占区域面积最小。位于第一象限,表明该研究领域主题明确,已经有研究者在进行专门研究,形成的研究成果较丰富,但现阶段其研究的程度正在逐步减弱。

领域二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位于第四象限,范围较小,包含关键词较少,其中教师继续教育、在职培训和岗前培训研究较为活跃,但此领域关键词之间距离较远,联系较松散,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少有文献且未形成体系。表明该主题在整个研究领域中是处于边缘区域的,有待进一步研究。

领域三为高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研究,是高校教师培训研究的重点领域,包含了大部分的高频关键词,高频关键词主要位于第二、三象限,较少部分位于第一象限,其中关键词分布比较分散,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较为活跃,但尚未形成一个研究体系,未来可能会成为研究重点和热点。其中第一象限中含有四个关键词,基本重合且离坐标轴较远,表明高校教师培训早期先从教育信息化开始研究,后来才逐渐转移到其他方面。第二象限中含有8 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距离较近,联系紧密,该领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整个研究体系中有较大的潜在研究价值。第三象限含有7 个关键词。从图1 中可看出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影响力最大的关键词,但“岗前培训”“校本培训”位于横坐标上,说明在此领域中研究者多关注于“岗前培训”和“校本培训”的相关研究。整体上看,所有的关键词都离坐标原点较远,说明目前高校教师培训研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重点研究领域。

3 高校教师培训研究的发展趋势

3.1 日渐重视高校教师岗前校本培训

从图1 可知,“校本培训”和“岗前培训”都位于横坐标上,这表明高校教师培训研究更多聚焦于校本培训与岗前培训,且二者之间的关系紧密。校本培训和岗前培训对于新教师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具有重要作用。调查显示,某大学对本校教师进行长达5 年的岗前校本培训后发现新任教师的满意率保持在89%以上,且新任教师的适应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升[2]。岗前校本教师培训有助于帮助新任教师较快实现角色转变,更好地适应高校教师工作岗位,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专业修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岗前校本培训有利于引导新进青年教师明确其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发展规划,提升新进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迎合了国家对综合型教师师资队伍的要求。但随着高校教师专业化培训的不断深入,这种制度逐渐暴露出了一些弊端:第一,课程内容和形式单一,缺少学科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技能的培训和实践[3];第二,多以理论性知识讲解呈现,缺乏专业学科课程[4];第三,培训方式方法过于陈旧,落后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师培训工作改革发展进程[5]。校本培训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和重要手段,应从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两个方面出发,落实好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实施方式及管理保障等,为地方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提供新方法新思路。

在今后的改革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注重教师培训内容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提升学科的专业性。高校教师既是培训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技能、学科专业知识等方面更加需要提升。其次,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尊重教师的发展性和个性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培训应着眼于学生和教师的未来发展,开发个人的潜能,并且能够促进学校自身的特色化发展。最后,注重教育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以多种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率。“校本化”岗前培训实施范围小,人员少,因此授课可采用线上结合线下、讲解结合运用、理论知识结合实践操作等方式,激发学员的激情和积极性,保障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

3.2 逐渐关注高校教师培训模式和培训体系

从图1 可知,“培训模式”和“培训体系”位于第二象限,说明该领域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是未来发展研究的趋势。我们需要对当前高校教师培训中出现的问题和现状进行分析,在了解培训主旨以及结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倡教师以专业发展为本,理论结合实践,搭建教学合作、交流互动的学习平台,促使教师在提升业务能力和自身发展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郑州大学为提升整体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建设了包括教师综合素质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提升、教学领航与名师示范课、教学研究与教学管理及其他等五大类“郑州大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项目库”[6],有学者从实践哲学的角度建构了我国高校教师培训的“实践—反思—实践”模式,阐明了该培训模式的特征,并提出了在该模式下培训我国高校教师的若干条建议[7]。

教师与制度是互利互补、相互牵制的,我国的高校教师培训体系仍需不断改革。第一,推动“教师培训”向“教师发展”转变。我国虽然已建立了许多教师培训基地,但主要是针对教师教学技能、职前教师发展等实际需求方面,没有对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例如可以为不同阶段的职业教师设计培训项目,制订长远、系统、有效的培训目标和培训计划。第二,健全教师激励制度和高效评价制度。有效的激励制度和评价制度有利于促进教师学习的主动性,不断促进其自身专业性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促进国家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例如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设立奖励荣誉制度等。第三,构建终身化、系统化的高校师资培训体系。高校应建立一个可以覆盖全体教师职业发展的终身教育培训体系,保障我国可以一直拥有一批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3 日益侧重高校教师网络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图1 中,“教育技术培训”“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距离较近,且位于第一象限,表明该主题领域内部联系紧密,且处于研究的中心地位。教育技术培训的内容不仅仅是培养教师具有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还应该培养教师在现有的教育技术环境下能够有效将使教育技术与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相结合。在如今高速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环境下,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是我国现阶段一项长期性的任务。同时我国高校教师缺乏对自身教育技术能力的理性认识,教育技术理论普遍薄弱,大都仅仅停留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解的表面。构建一套符合我国具体国情、比较完善的教师教育教学技术能力发展的培训体系和培训模式,建立一套培训、考核、评价相结合的制度,有助于加快我国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科学化、技术化、制度化、现代化发展,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

首先,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多方面地营造良好的教育技术氛围,增强教师的学习动机,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其次,加强校园数字化资源建设。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地区,高校教育信息化技术并没有完全普及,数字化资源建设缓慢,因此校园数字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最后,需要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审视当代教师所具备的信息素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出现的,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