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珊珊,赵临龙

摘 要:文章对三点共线的帕普斯定理及其应用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对定理的深入理解和认知,并学会灵活运用,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入钻研和理解定理的实质,开展好定理教学活动。

关键词:三点共线;帕普斯定理;应用;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1-0086-01

帕普斯是古希腊数学家,有大量着作,但只有《数学汇编》保存下来。《数学汇编》对数学史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对前辈学者的着作进行了系统整理,并发展了前辈的某些数学思想,保存了很多古代珍贵的数学资料。本文对三点共线的帕普斯定理及其应用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学生对定理的深入理解和认知,并学会灵活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一、帕普斯定理

【帕普斯定理】如图1:直线l上依次有点A,B,C,直线l′上依次有点A′,B′,C′,设AC′×A′C=M,AB′×A′B=N,BC′×B′C=L,则M,N,L共线。

证明:如图1:设A′B×B′C=P,PA′×A′C=Q,PB′×AC′ =R,则在△PQR中,由Menelaus定理,得:A′C为截线, ■■■=1,B′A为截线, ■■■=1,C′B为截线,■■■=1,则■■■ ■■■■■■=1(1)。此时,在△PQR中,AC为截线,■■■=1,A′C′为截线,■■■=1则■■■■■■=1 (2)。由(1)÷(2),得:■■■=1,即M,N,L共线。现在,考虑直线MNL与直线l、l′的关系。如图2:设AA′、BB′、CC′共于点O,△AB′C与△A′BC′的对应顶点连线交于点O,由Desargues定理,得对应边交点:AB′×A′B=N,BC′×B′C=L,与l、l′的交点共线。

【帕普斯特殊定理1】如图2:直线l上依次有点A,B,C,直线l′上依次有点A′,B′,C′,设AC′×A′C=M,AB′×A′B=N,BC′×B′C=L,且AA′、BB′、CC′共于点O,则M,N,L共线于l、l′的交点。

【帕普斯特殊定理2】如图2:直线l上依次有点A,B,C,直线l′上依次有点A′,B′,C′,设AC′×A′C=M,AB′×A′B=N,BC′×B′C=L,且M,N,L共线于l、l′的交点,则AA′、BB′、CC′共点于点O。

特例,AA′、BB′、CC′平行的必要充分条件是:直线MNL平分线段AA′、BB′、CC′。因为,梯形的对角线交点、两腰延长线交点与两底中点四点共线。此时,在梯形AA′B′B、B′BCC′中,直线MNL平分线段AA′、BB′、CC′。

二、帕普斯定理应用

例1:四边形ABCD被EF分成两个四边形ABFE和EFCD,求证三个四边形ABCD,ABFE,EF的对角线交点P,Q,R三点共线。证明: 因为A,E,D是一直线上的三个不同点,B,F,C是另一直线上的三个不同点,则由帕普斯定理,可得AC×BD=P,AF×BE=Q,EC×DF=R三点共线。

例2:四边形ABCD,其中AB×CD=X,AC×BD=Y,BC×AD=Z,设XZ分别交AC,BD于E,F,求证XY,BE,CF共点。证明: 因为B,Y,D是一直线上的三个不同点,X,E,Z是另一直线上的三个不同点,且XB、EY、ZD共点于点A,则由帕普斯特殊定理1,可得交点:XY×BE=O,BZ×XD=C,BD×XZ=F三点共线,即XY,BE,CF共点。

例3:在四边形ABCD中,设AB×CD=E,AC×BD=F,连接EF,在其上任取一点M,求证AB×CM=P,BM×CD=Q,AD×BC=R三点共线。证明: 因为P,B,A是一直线上的三个不同点,Q,C,D是另一直线上的三个不同点,且交点:PC×BQ=M,BD×AC=F,AP×QD=E三点共线,则由帕普斯特殊定理2,可得PQ、BC、AD共点于点R,即P,Q,R共线。

例4:已知直线a、b以及a、b外一点P,求作通过点P和a、b交点的直线(a、b直线所在区域有障碍物,交点无法求得)。作法: 任作两直线l、l′,l分别交a、b于点A和C,l′分别交a、b于点C′和A′,连接A′P交直线l于点B,连接AP交直线l′于点B′,连接BC′×B′C交于Q,则直线PQ为所求直线。证明:因为A,B,C是一直线l上的三个不同点,A′,B′,C′是另一直线上l′的三个不同点.则由帕普斯定理,可得A′B×B′C=P,BC′×B′C=Q,AC′×A′C =a×b共线,即PQ通过a、b的交点。

三、帕普斯定理待研究问题

在帕普斯定理证明中,取△AA′N和△CC′L,若证明两三角形的对应顶点连线AC′,A′C,NL交于一点,则由Desargues定理,应该证明两三角形对应边的交点:AA′×C′C,A′N×CL,NA×LC′共线,但至今未给出具体证明。

参考文献:

[1]周振荣,赵临龙.高等几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于晓明.利用高等几何知识解决中学几何点共线和线共点问题探析[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