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乾

摘要: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该成为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语用能力是指对语言的运用和理解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所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语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能够提升学生语言素质,提高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写作能力、学习能力,增强学生文化意识。文章从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出发,以语用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提出的语用能力培养方法是: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学会感受语言之美,文化传承深化教学,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语用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3-0073-04

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的教育功能进行了重新定位: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概念的提出,将语言文字的应用提上了日程,语用成了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首要育人任务。而核心素养则从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模块对学生提出要求。不难发现,语用始终都是影响语文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那幺,当语用与语文核心素养相互融合,教学活动必将迸发新的灵感。

语用能力反映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知识、分析语言文字知识的基本素养。学生语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交际、阅读、写作、积累等活动的开展。借助语用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之间的相似性特点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逐步积累语言知识。核心素养下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能够将语言文字知识的学习扩展到文化、审美、交际等活动当中。语用下的教学从最为简单的语言、文字入手,让学生在语言表达、识文断字的过程中掌握语文知识。

总的来说,语用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存在共通之处。语文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开展语用能力的培养,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时,还面临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过于关注“应用”而忽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接触语文学习的时间较短,在识字量与汉语交流经验上均存在不足,这是其语用能力提高的障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避免学生面临过大的学习压力,对基础知识的讲解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在应用语文知识时并不具备足够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语用能力无法得到实质性提高。

其次,语用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有效的生生互动。学生正处在对外界事物十分好奇的年龄段,可以通过观察模仿,积累生活经验提升相应技能,人际交往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因此语用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加入一定的生生互动环节。然而,部分语文教师误认为学生尚不具备合作练习语言应用的能力,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总是将集体练习作为课堂的主要环节,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久而久之,学生的语用能力练习趋于机械化,不再具备活力,与核心素养的要求相背离。

最后,语用能力的培养缺乏文化熏陶。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来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具备基础的文化认同与传承意识,语文教学的各个模块都要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模块也不例外。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语文教师将语用能力培养看作单纯的技能培养,缺乏在其中融合文化要素的意识,未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1.注重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培养语用能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新时代的教育任务:要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这一任务下,语文教学的价值将被重新定义,不仅要在当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还要延伸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之中,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要抓住“基础”“未来”两个关键词,依靠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长期学习、终身学习的素养。

在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先从基础知识入手,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应用与建构特点,培养语感,认知文字与语言知识,进而形成语用能力。以《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为例,教师可在教学中利用语言与学生进行互动,要求学生说出文中动物的名字。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说”到“写”进行过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学生给出马、猫、狗等答案后,教师可围绕语言的建构与应用开展教学,继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这些小动物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对动物的形态、大小、生活习性进行描述。随着教学活动的不断推进,可引申到“脚印”之中,从而得出“不同动物的脚印也是不同的”这一结论。在得出这一结论后,教师便可开展《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有关教学,让学生在寻找文字知识的同时,验证这一结论。教师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让学生围绕“开口表达”的基本要求参与语文教学活动。这一环节的教学,能使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字的本质,能让学生学习到文字中所包含的知识,实现语用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同步提升。

2.开展互动交流活动,培养语用能力

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关键在于“用”,教师要鼓励学生将文字、语言应用起来,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学习经验。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语言的应用可划分为口头应用与书面应用两个层面。学生由于生活、学习经验尚不丰富,在两个层面的语言应用中均存在一定欠缺。为了均衡地训练学生口头与书面的语用能力,语文教师要改变以往只关注书面语用的习惯,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予以足够的关注。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学生的思维极为活跃,不愿意接受按部就班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互动交流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表达学习需求,分享学习经验,在核心素养的推动下,依靠互动交流来提升语用能力,为语文基础技能的萌芽创造环境。

以《小公鸡与小鸭子》教学为例,教师可借助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开展教学,为学生布置阅读任务。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教师可提出思考问题:“在阅读《小公鸡与小鸭子》的过程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这种开放性问题,能引导学生自由发挥。学生阅读课文后,科学知识、人文情感同步出现在课堂上,为课堂教学带来新的资源。一些学生看见的是自然知识:小公鸡有尖尖的嘴巴,能够自己抓虫子吃;小鸭子会游泳,长着扁嘴巴,不会抓虫子。一些学生则发现了新的道理:要认清自己的能力,不要逞能;要学会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接受了别人的帮助,要对人家说“谢谢”。教师以“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这一问题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探讨、交流,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与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编故事”的方式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后续故事会如何发展,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为了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更加强烈的口语交流欲望,教师还可以将课文改编成情景剧,在其中加入学生的想象,编写出表演时长在5分钟左右的剧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排练,并进行汇报演出。在情景剧的排练与演出中,学生一方面要按照剧本的情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说出符合角色的台词,锻炼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会不断产生新的沟通内容,积累人际交往的经验,更加熟练地掌握语言沟通的技巧。如此一来,语文课堂化身为学生高效沟通的场所,学生置身其中完成一个又一个精彩有趣的学习任务,能够快速地提升语用能力,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3.学会感受语言之美,培养语用能力

语文课程包含丰富的感性之美、语言之美和文字之美,能够催生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崔峦认为,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问题,要因生、因问、因地制宜,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语文教师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不仅要让学生积累足够多的语用知识,带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在情感上认可汉语之美,怀着热爱的心情应用汉语,如此才能从多个维度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教师要借助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让学生在鉴赏语言之美的过程中激发语文学习兴趣,在提升语用能力的同时,产生全新的学习体验。

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语文审美”来落实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以《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鹳雀楼、庐山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图片进行鉴赏。由于语言积累不足,学生的表达显得有些苍白,“瀑布很大,流水很急”“鹳雀楼很高”。学生看见的只有外在,而无法解读景观的内涵。因此,教师可尝试通过“审美鉴赏”开展课堂教学,让学生根据对古诗词的解读来感受文字之美。例如《望庐山瀑布》,作者将瀑布比作银河,展现瀑布的雄奇壮观。《登鹳雀楼》除了写景外,还融入了作者的感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揭示了生活中的哲理。不同的知识互相搭配,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新的资源。在审美鉴赏中,教师可提出问题:“面对这样的景观,你如何去描述它?”在引导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参考对象”,借助图片等素材,提高学生的语用技能。

4.文化传承深化教学,培养语用能力

语文是包含丰富文化素材的学科,其与现代汉语、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之一,相关能力的培养需要联系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此,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对课文相关联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要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当中,从诗词、文章、民间俗语等多个角度入手,使语文教学发挥文化传承价值,提高学生的语用素养。

以《羿射九日》一文教学为例,文章取材于我国经典文学作品《山海经》,其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奇幻、玄异的神话世界。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围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这一要求,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在要求学生讲述“羿射九日”的故事的同时,设计全新的教学模块,从民间神话、《山海经》神话、寓言故事当中搜集素材,组织学生开展“故事会”活动。在故事会当中,每个学生都要分享一个神话故事或民间故事,为课堂教学活动注入生机和活力。教师可借助动画、图片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文化学习能力。例如,在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时,教师可将图片组合成连环画,让学生设计人物对白和故事情节,在思考、表达的过程中培养语用能力。在故事会结束后,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故事内容进行梳理,在表格中填写人物、故事情节、启示等内容,简要概括故事会中的每一个故事。学生完成表格填写后,可按照寓意与主旨对故事进行分类,总结每一类故事所体现的精神品质,将其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联系在一起。比如,《愚公移山》的故事所体现的是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意志。通过开展了解与梳理活动,学生对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会产生更多理解,提升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同时,在多元化的互动中,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增强。

5.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语用能力

“双减”政策实施后,语文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还要为学生提供形式丰富的课后延时服务,以多元化的手段推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均衡发展。在设计课后延时服务的过程中,专题活动可以作为其中的一个选项。高质量的专题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在特定的主题下完成一系列多元化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多次回顾课内知识,有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与此同时,专题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用机会,学生遵循专题活动的要求,与各类社会人员进行互动交流,能够将课内学习的语言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了提高专题活动的实践性,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语文教师可以将专题学习任务的范围拓展到生活实践中,如设计面向社会展开的调查活动。教师可针对某一话题设计调查问卷,让学生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与不同社会人员沟通交流,从实践活动中获得全新的语用感悟。

以《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为例,本篇课文主要是景色描写,作者将自己对水泥道的美好景色的看法记录下来,以文字之美凸显景色之美。语文教师在安排课后学习任务时,可采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设置学习专题,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生活中进行探索。在学习专题中,教师可布置如下实践任务。

(1)从生活中选择一处美丽的风景作为描写对象,拍摄照片,并以口头描述的方式讲述此处风景美在哪里。(2)在任务对象附近随机采访路过的行人,询问行人对于此处风景的看法,如实记录采访内容。(3)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拍摄的照片与记录的采访结果进行整理。为了让学生顺利地完成随机采访,语文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新闻记者街访路人的视频,提高学生与陌生人交流的技巧,切实做到礼貌、得体。除此之外,教师要叮嘱学生在开展采访活动时注意人身安全,尽量结伴而行,或是有长辈陪同。在安排好一切工作后,语文教师便可以鼓励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自由地完成专题任务,应用语文知识完成口语表达与文字记录。

当学生完成了上述专题学习任务后,语文教师再规划学生汇报的时间,要求学生以演讲的方式叙述个人经历,展示得到的图片与文字资料。作者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中运用精妙的文字描写展现了水泥道的自然之美,学生在汇报个人活动经历时,也要对任务对象的美丽之处进行详细的介绍。如选择“花圃”作为任务对象的学生,就要对花圃内的花卉种类、生长状态、组合成的图案等信息进行详细描述,并模仿课文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进行生动的描写,让聆听者得到美好的体验,仿佛描述的美景就在眼前。

通过组织一系列综合性实践活动,学生口语交际与文字写作的能力得到显着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得到相应的提升。

围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可尝试将核心素养分割为不同的板块,围绕不同板块的教学要求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合理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目的性。要为学生创造思考、学习、表达的机会,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帮助学生记忆语文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学生语用能力,提升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艳梅.提升核心素养助推语用能力[J].教育界,2020(03).

[2]许芸.小学语文低年级语用教学策略[J].青海教育,2021(04).

[3]陈巧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天津教育,2021(06).

[4]王苗琴.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三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35).

[5]冯红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6).

[6]王银菊.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7(05).

[7]孙萍.立足语文要素发展语用能力[J].语文教学通讯,2021(02).

[8]王辉.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方法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9(07).

Exploration of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the Context of Core Competence

Wang Yunqian

(Zhuanglang County No. 2 Primary School, Gansu Province, Pingliang 7446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course i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course to learn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and learning the use of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should be the core task of Chinese course. Pragmatic competence refers to the ability to use and understand language. It is a basic skill that students must develop in Chinese learning activities. The cultivation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each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gmatic competence can improve their language quality, improve their communication ability, writing ability, learning ability, and enhance their cultural awareness. Starting from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Chinese core competence and taking the cultivation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ultivation methods of pragmatic competenc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teaching of basic Chinese knowledge, carrying out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learning to feel the beauty of language, deepening the teaching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organizing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ctivities.

Key words: corecompetence;primaryschoolChinese;pragmaticcompetence; ability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