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利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贫困生人数逐年增多。贫困生不仅是高等院校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带有自身鲜明的特点,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亟待关注和探索的热点问题。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从内部入手,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培养良好的品质;另一方面要从外部入手,关注能力的培养,提高技能;同时还要运用网络等先进手段积极探索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关键词]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70-02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更多的贫困生有了读书的机会。而高校贫困生在思想和行为方面也出现了新问题、新特点,已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这些新的状况无疑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

一、高校贫困生的现状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在生活和学习上没有获得家庭和社会基本经济保障的高校大学生。[1]他们支付不起学费,没有足够的维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费用。其中,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支出水平最能反映其家庭经济状况。[2]据中国青年网报道,2010年我国在校大学生达2800万,其中我国高校在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达到20%以上,那幺就2010年来说,高校学生中贫困生人数就大约有560万人。可以看出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数目不容小觑,这样一个群体在思想、心理、生活方面的状态,都是社会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首先,在高校贫困生的心理状况方面。这样的特殊群体,其心理状态既有与高校大学生一样的共性,又带有他们自身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有贫困的生活经历,有着坚强的生活意志,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能坚忍不拔、积极向上,在学校中往往表现出成熟的一面,对生活、社会有独特的见解,对待朋友和同学落落大方,能够勇于承担责任。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对生活磨砺缺乏足够的认识,自卑、仇富、虚荣的负面心理尤为突出;而且部分贫困生面对自己与周围学生的差距时,情绪十分低落,挫败感严重,甚至自我封闭,孤僻不合群,进而导致人格缺陷。很多时候他们与人交往困难,不愿放开自己,只为了保护自己敏感、脆弱的内心。他们逃避现实,沉迷网络,稍有不慎就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其次,在高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方面。大多数高校贫困生的思想、行为都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然而也有少数贫困生存在消极的一面。一方面他们理想信念模糊,经历了生活的困苦,他们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人生的磨砺认识方面尚不充足,有的同学将自身的贫困一味归因于社会,在巨大精神压力下反社会倾向严重。另一方面他们的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淡薄,尽管目前高校为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而制定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是后续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高校贫困生的诚信观念缺失使助学贷款违约率走高,恶意拖欠、恶意违约、恶意回避多方催款等现象严重。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贫困生已成为目前高校非常特殊的群体,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保障他们成长成才的关键。各高校在努力探索有效方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注重物质生活上的帮助,忽略了精神生活上的脱贫。目前高校的贫困生工作,重点是对贫困生学习、生活方面进行资助,在“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等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各高校也积极建立了有效的帮扶体系,包括助学贷款、奖学金资助、各项补贴、勤工俭学、减免杂费等各项措施,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在完成学业方面基本都可以享受各项优惠。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了对贫困生精神方面的帮扶,单纯地认为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就不会有思想问题。事实上,贫困生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在价值取向和生活、就业压力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结,例如助学贷款是一种诚信贷款,个别贫困生在享受这一优惠政策的同时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是一种无偿的帮助,一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甚至认为还与不还都无所谓,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意识;而另外一些贫困生通过资助完成学业,在毕业之际陷入巨大的压力当中。这些特殊群体的思想状况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重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了解贫困生的思想动态,给予精神和心理上的帮扶,真正实现精神脱贫。

二是对贫困生认识不足。贫困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在工作、生活中对贫困生的认识和界定并不明确。由于地域的差异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别,所以在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东部沿海经济条件优越,而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思想观念始终倾向对中西部学生的关注,认为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经济能力要比东部沿海地区学生的经济能力差很多。事实上,贫困生不能以地域来划分,更不能统一标准,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经济状况,因人因地而异,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针对性。此外,也要考虑到家庭遭受重创和变故、家庭成员丧失劳动能力等这些突发情况,这些致贫的因素会使家庭失去经济能力,也是贫困生动态变化很重要的一方面。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时时关注学生动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全面、客观地对贫困生进行认识和界定。

三、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索

首先,关注贫困生的内心世界,培养贫困生的良好品质。对贫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时时关注贫困生的生活状况,同时在思想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经济困难、羡慕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的贫困生,我们要从心理角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成才观、金钱观、幸福观、贫困观,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贫富差距这一社会现象,帮助他们分析困难,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用正面的榜样教育和偶像教育进行疏导和教育,教育他们:要做生活的强者,崇尚节俭,艰苦奋斗,而不是一味地埋怨和怨恨,被生活击垮丧失信心;在享受高校助学贷款解决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诚信还款、履行义务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和约束的结合,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鼓励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利用班委、党员等学生团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积极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帮助贫困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此外,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在平时工作中关注他们的闪光点,积极发掘他们优秀的一面,坚持个体教育和集体教育相结合,在良好的氛围中对他们进行肯定和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其次,关注贫困生能力的培养。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贫困生心理品质培养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能力的培养。家庭贫困的学生通常一入校都会积极地参加勤工俭学和做兼职来缓解经济压力,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进行合理的引导和教育,一方面鼓励他们参加勤工俭学和做兼职来锻炼自身能力和减轻家庭负担;另一方面加强专业技能、技巧的培训,立足专业,在课堂之外为贫困生提供实践平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鼓励他们以自身专业为基础,运用所学的知识找到合适的岗位。例如:中文学院可以结合自身院系特点为贫困生建立小专栏,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物理学院可以以专业知识为手段,开展系列社区维修等志愿服务,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对贫困生进行能力的培养也要和顺利就业相互结合,以各种大学生实践活动为平台,通过支教、调研、志愿者服务、实习等活动培养贫困生的实践能力,增强贫困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其体现自身的价值、成长成才、顺利就业增砖添瓦。

最后,关注网络环境对贫困生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学校园生活的主要工具,对大学生活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由于网络具有广泛、隐蔽、渗透的特性,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专门的贫困生教育网站,挖掘贫困生的先进事迹、特殊经历、过往经验等真实情况,树立先进典型,搭建网络平台,以此来增强在校贫困生的认同感,通过这些真实的案例来激发他们的信心,塑造良好的心理状态。另外,还可在网络世界以虚拟的身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拉近教师与贫困生的距离,例如教师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进行深入的交流,更容易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赢得他们的信赖,从而准确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因材施教地进行个体化教育。同时利用网络结合日常工作协同进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上可能更容易了解到他们内心敏感、疑惑的问题,这样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就可以找准切入点,“润物细无声”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开展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有益的探索,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我们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工作内容和方法,以实现高校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黄旭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心理脱贫[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1).

[2] 张耀灿.成才不是梦:高校贫困生的今天与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熊敏慧.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应对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9(7).

[4] 王永强,邓奕兵.当前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6(12).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