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燕 高宪礼

引言

“各门课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这是课程思政的最早提法,后续对课程思政提出了要求(刘鹤、石瑛、金祥雷 2019)。2018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课程思政的相关文件,要求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要精炼和展现”。鼓励大学教育课程建设,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讲好故事的能力——英语语言能力,还需要领会故事的内涵——优秀的中国文化。这对大学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时代呼唤“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人才。因此,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培养其英语交际能力外,大学英语课程还应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在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建设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观,弘扬中国优秀文化(李国娟 2017)。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相关研究

基于以上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理念、课程思政元素及课程思政实施的研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提出教师应重点关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找到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以及如何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政教育,使其与大学英语教学生动、有效地结合起来?第二,在新时代,如何引导学生区分中西方文化差异,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一方面,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发,选择合适的文化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英语学习情境,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思政教育素材。在此基础上,构建并实施“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导”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植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品格和价值观,引导他们科学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充分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文化。

二、“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导”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一)提升教师弘扬中国文化的课程思政能力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因此,建设一支有较强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的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改革取得成效的基本保障。思政意识首先体现在任课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并深刻理解实施课程思政的目的与意义。思政能力则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并有效率地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要建立好这支队伍,须培养教师的思政意识,切实增强其思政能力,促使其形成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的自觉意识,提高思政教学水平。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用语,既具有工具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教师通过英语教学过程,可以揭示语言知识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加深对中国文化内涵和本质的理解。在积累中国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中西方文化比较,引导学生正确区分中西方文化差异,加强其对母语文化的认同,帮助其建立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教会学生用英语准确、规范地表达中国文化。

(二)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实现文化、道德和智慧深度融合

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需要教师将中国优秀文化与英语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须充分结合大学英语课程和中国优秀文化的特点,将中国优秀文化知识内容添加到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在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以西方文化为主的局面的同时,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各章节的文化元素和课程思政元素,实现文化、道德和智慧的深度融合。

在实施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时,教师不应忽视英语专业的教育本质。教师需要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要弱化学科知识的科学价值,而是要实现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两者互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英语教学,也不等于英语语言知识讲解后的思政教育的“灌输”和延伸,而是将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全方位贯穿课程始终。因此,教师应合理拓展教学内容,适当融入时事热点,并从理论分析、实践应用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三)改革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导”三位一体

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避免说教,使思政教育悄然发生。在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课时,教师应采用“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导”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与理解环节,从中国文化角度分析和审视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实践与应用环节,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知识描述和分析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现象和观点;在讨论与启发环节,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给予其启发,弘扬正能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总结与复习环节,引导学生总结和复习课堂所学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在巩固与扩展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学习课外资源,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实现课内外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

(四)共建师生交流的思政资源平台

运用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利用网络资源探索中国文化、思政教育和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借助新媒体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开展思政教育。例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英语“云课堂”,适时、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元素,引导学生辩证地理解不同的文化;通过“云课堂”定期发布热点讨论话题,把理论变成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分析学生回复等数据,了解他们的心态和兴趣热点,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在课本内容上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拓展他们的思维。

(五)完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是一项过程建设工作,学生思想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采取阶段性、反复评估的方式,针对每个学生建立思想变化档案,进行全面调查,全面评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每堂课所涉及的英语语言知识、文化内容和课程思政资料进行问卷调查。例如,课程思政选项可以包括道德素质、职业心理素质、守法、社会心理素质、人生观认知、价值观、世界观等。在每堂课结束时,学生需要花1分钟左右通过微信完成问卷,了解自身对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认知程度,以及对课程思政选择的接受和认可程度;在微观层面,从每个班级随机抽取几名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结果跟踪。必要时,对个别样本建立档案,并在一学期内分析其思想政治水平的变化。根据评价结果,不断优化课程思政课的方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使知识传授、文化传承和价值引导不仅进入教材、教学大纲和课堂,还落实到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中,实现“形式和精神并重”。

三、课程设计案例

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主教材《大学英语综合教程I》所选用章节的课文话题,融入相应的课程思政点,如“成长”“责任担当”,着重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中国优秀文化和世界文学文化知识,培养其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在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积极地给予其引导。下面,以《大学英语综合教程I》(第二版)第二章“成长”为例,展示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施过程。

(一)教学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二)教学流程(见下图)

(三)教学过程(见表2)

表2

(续表)

结语

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构建了“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导”的课程思政模式,使英语课程承载思政教育,实现了“1+1+1>3”的效果:一是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参与度,激发了他们学习大学英语课程的兴趣;二是促进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帮助其增强了文化自信和传承中国文化的意识和能力;三是实现了价值导向与语言学习的整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旨在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具备中华民族良好品德,能够积极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