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探索如何提出问题,初步提出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可行性教学策略。使学生变“想问”为“敢问”;由“不问”为“好问”;从“会问”到“善问”,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问题意识;提问能力;主动性;自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疑才能打破头脑中的的平静,激起思维活动的波澜。学生若具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然后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是探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一个重要的任务。下面,就小学课堂教学中产生“问题”问题的根源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途径作一个浅略的阐述。

一、小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类活动中,个体面对情境提供的已知条件,依据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基础,对条件、未知的结论或已知的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产生一种探究、怀疑、猜测的心理状态或思维习惯。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促进个体积极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

二、当前小学生问题意识弱的原因

1.小学生不能或不善提出问题

有这样一种现象, 许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长期的应试教育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不重视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总是被要求去解决教师、教材所提出的问题,一味地接受现成的知识,不善思考,思维僵化,问题意识淡漠甚至没有,导致学生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真正会学、会问。

2.教师对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认识不准确

有的教师片面地认为,问题就是让学生提问题。所以上课时,教师会让学生就某个内容提问,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其中不乏有价值的问题。提问结束,教师夸奖一番然后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搁置一边,继续按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学生似被愚弄。这种现象在当前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为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一方面让小学生自由提问,另一方面想着自己的问题,结果是“万问归终”,学生一直提到教师预设的问题为止,学生提出问题好似进入教师设置的圈套。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问号走向句号,课堂尾声缺乏可持续性。

三、小学生“问题”意识欠缺形成的原因

1.受各种传统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学生不能充分提问

目前许多教师仍满足于教学的释疑解惑这一传统功能,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发展过程;过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却无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把自己的思维粗暴地强加于学生,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训练学生,使学生只能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尽管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但是他们往往把问题作为自己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依照自己设计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并且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这样虽然比纯粹的“注入式”有改进,但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仍无法得到发展。

2.受学生传统观念、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懒于提问

第一学生由于在传统教育中,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满足于课本的现成结论,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大多数学生都已形成定性思维,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事,作为学生只管一个“答”字。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提问能力的自我发展。 第二部分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一发言就紧张、惊慌、胆怯。或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档次不高、遭别人笑话。

3.受教学评价体系的影响,只需作答,不用提问

目前我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结论性评价而非过程性评价,评定一个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仅采用考试这一评价方式。而在考试过程中,试卷上多是现成的问题,只要求能够正确解答过程,几乎从来没在要求学生提出问题,长期以往,学生自然而然地习惯于作答,质疑、提问的精神自然受到抑制。

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增强提问能力的对策

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主动学习知识。知识的活动对于他才有意义。问题是学习的纽带,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善于提出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消除心理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当学生提问题时,教师赞许的目光和专注的神情,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对培养和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问题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即使有些同学的问题不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也应该以鼓励为主,肯定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并加以引导和帮助,千方百计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敢于大胆提问。

2.教给质疑方法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的这份天性,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并寻求数学问题。只有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才能促使学生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立见解,允许学生异想天开,然后,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且培养了自学的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问题。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对孩子而言就隐藏着无数个“为什幺”。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捕捉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启发引导示范

许多学生觉得没有问题可问,主要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必须“授人以渔”,及时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使问题意识真正得以培养和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坚持客观激励评价

为要使学生逐步提高提问的质量,教师还要注意适时总结,引导学生评价。我们应当利用积极的激励评价引导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对那些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认识,正确的要充分肯定,有个人独特认识的要大力鼓励,教师要对学生的提问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热情,哪怕是错误的问题也不要直接否定,要在肯定学生已经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再想一想,或听一听别人的意见,表扬他们提出问题的勇气,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找出闪光点,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发展,享受成功的快乐。

总之,在小学开放式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提问,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教师应给孩子一双充满探索欲望的眼睛,让他们以地理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体验生活的乐趣。在学生学习的舞台上设置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主动观察、提出问题、合作探索,成为舞台的主角,教师要用热情的微笑、耐心的等待、巧妙的指点、热烈的掌声,促进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由“不想问” 、“懒于问” 到“勤问”、“善问” “乐问”,从中体验到“提问”的快乐与重要!

作者简介:

胡相洲(1975--)男,汉族,甘肃会宁人,本科,会师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